公元1449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五征北漠,马革裹尸的第25个年头,瓦剌人就擒获了明朝皇帝。明英宗这次失败的亲征,中止了明朝上升的趋势,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有多惨,才能一战毁了上升期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明朝那些事》
这是一份居庸关、宣府守军,清扫战场的明细账单。盔甲1万顶;甲胄六千领;长枪一万一千把;火铳两万两千;大炮八百; 箭枝四十四万……
猛一看,是不是觉得这是哪个武库的存货?其实这只是“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扔在原地带不走的明军武器。
皇帝明英宗被擒;一代战神张辅丧命;50多位中枢大臣战死;二十多万明军折损大半;粮草军械尽数为瓦剌所得。
一场“土木堡之变”,打断了大明朝的脊梁,留守京城的老弱病残,立刻有了做“南宋”第二的准备。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明史》
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耻”,再到“土木堡之变”。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有了动乱总有人建议南迁,南迁之后所有的朝代全部转衰,转衰之后依旧有人建议南迁。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明知衰败的结果,却无限延续错误的过程,这就是人性的自私。
对徐珵来说,南迁他安全了,还能继续当官,这就是他建议南迁的理由。至于明朝衰亡,百姓生灵是否涂炭,他真的在意吗?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明朝那些事》
就在明朝要做宋朝第二的时候,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一声“敢言南迁之人皆该杀”!震醒了所有朝臣,低迷之气横扫一空,一根擎天之柱支起了将要崩塌的朝堂。
在于谦主持下:所有南迁言论消失了;通州的粮仓、京城的武库运作了起来;山东、山西、河南的明军踏上了勤王的道路;朱祁钰成了新的皇帝。
于谦有句很著名的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如这句诗所写,于谦是书生,而且是个好书生(22岁中举人,23岁考进士) 。
但他绝不是文弱书生,而是脑子聪明、手腕强硬的“救时宰相”。立代宗、筹粮饷、聚兵马、修城墙,人心惶惶的大明朝,在于谦的主导下,又一次飞速运转了起来。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当瓦剌兵临城下时。于谦已经奇迹般的让有亡国之危的明朝,重新聚集了22万大军。新登基的朱祁钰,也让瓦剌手中的明英宗,丧失了价值。
为了消除土木堡的士气影响,于谦又下了一个杀招。他关闭北京九门,身披戎装,陈兵22万于北京城下。
望着瓦剌铁骑卷起的滚滚烟尘,于谦下了最后的死命令:今日死战!将军不战而退者,士兵斩将;士兵畏敌溃逃者,后队斩前队!
那一日,北平城下22万二线明军,在三大营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打退了瓦剌大军;那一刻,临危受命的兵部尚书于谦,在皇帝被俘、主力丧尽的绝境下,挽救了大明王朝。
在“土木堡之变”后的绝境中,这场挽救明朝社稷,让于谦成为“救时宰相”的大战,史称“北京保卫战”。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所谓国士,大抵如此!
文天祥没能延续大宋的命运,但自小崇拜文天祥的于谦,拯救了大明的危机。文天祥的祭文,成了于谦的启蒙教材,以及最好的事业格言,这就是中华文脉的传承。
如果故事能到此结束,那我们的历史该多么温馨。但事实证明,只要环境稍稍安逸,人性的贪婪、自私,就会暴露无疑。
曾经那个扬言要南迁的徐珵,恬不知耻的改了“有贞”之名;与于谦并肩作战过的石亨,还是和清廉的于少保撕破了脸皮;深锁深宫7年的明英宗,还是对弟弟朱祁钰发动了“夺门之变”。
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帮助下,明英宗于朱祁钰病重之时,夺走了儿子朱见深的皇位。朱祁钰死后,徐有贞等人又劝明英宗再杀了于谦。
明英宗犹豫着说道:“于谦实有功”!徐有贞又怂恿,不杀于谦,我们夺门之变就没有名义。明英宗踌躇很久,最终还是杀死了挽救大明的“救时宰相”于谦。
于谦死后,曹吉祥手下锦衣卫指挥使朵儿,负责查抄于谦家产。朵儿意外发现,这个做了8年的一品大员,竟然家徒四壁、无有余财,只有正屋上挂着大锁。
朵儿砸开大锁,打开大门看见正屋中,供奉的是于谦打赢“北京保卫战”后,明代宗赏赐的蟒衣、剑器。这个杀人如麻的锦衣卫指挥使,终于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强烈的负罪感涌上了朵儿的心头。
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明史.于谦传》
良心的谴责,让朵儿一次次质问自己,我逮捕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神奇的一幕又出现了:曹吉祥的部下朵儿,拎着酒到于谦死亡的地方,祭奠、痛哭了起来。曹吉祥气得拎着皮鞭,将朵儿打得皮开肉绽。第二天朵儿的哭声又一次响了起来,不同的只是脚步略显蹒跚罢了!
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谦传》
人心,只有人心,才能无声号召民众!于谦身死之日,就在他曾经打退瓦剌大军的北京城下,无数北京百姓涌入崇文门外,为于谦送行。
那道挺拔的身影,与昔日德胜门外陈兵22万,迎战瓦剌铁骑的于少保重合了起来。汹涌的民意下,一抹鲜血殷红,激起了哭声一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对于于谦的死,北京城的百姓做了最好的评价——天下冤之!
于谦死后数日,得知消息的孙太后,一连绝食三日。对着到来探望的儿子,孙太后不住喃喃道:“你会后悔的,你会后悔的”……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明史》
于谦死后,石亨举荐陈汝言接替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时间,陈汝言就贪墨了百万家产!明英宗对着石亨咆哮道:“于谦做了景泰朝8年尚书,锦衣卫查不出半点家产。你的人,你的人一年,贪墨百万”!
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明史》
不久后,鞑靼再次犯边,英宗眉头愁得皱到了一起。旁边侍奉的吴瑾,小声说道:“如果于谦还活着,鞑靼定不会如此嚣张”!明英宗沉默了,他终于明白了当初孙太后那句“你会后悔的”。可是,一切都太迟了……
朱祁镇是明朝这么多皇帝里最垃圾的皇帝,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
于大人,千古一人!!!!
土木堡之变的皇帝,糊度虫一个,造成的损失极大,还贪恋皇位,恬不知耻。
于大人,方大人。一心一意为为大明为朱家到头来殒命
文骨千年
明亡实至名归,没有满清,也有蒙古。寒了天下心
如果能重来一次,于大人肯定会义无反顾的选死守北京,但是那个土木堡战神还敢不敢跟王振御驾亲征一次?
还是朱祁玉心软了,不然没那么多屁事
明英宗绝对玷污了“英”字
于大人,千古英雄!
猪氏百万鱼肉国人,不灭才怪!
英宗,英什么?
于谦在那个背景下哪个皇帝都不会喜欢。能力强。又不贪财。皇帝的话也不听。如果听话点最起码以他的声望和朱祁钰联合起来弄死朱祁镇是没有问题的。最起码
怕什么鞑靼,没了老于还有老郭!
是不是有点不值得,或许在他人眼里还是值得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明朝有太多灭亡的理由,一代代作死的皇帝滥杀忠良,自私自利无所作为的庸俗奸诈之辈反倒能全身而退。
一生俯首为于谦!
《大明风华》居然没把《石灰吟》搬出来晾一晾,真是太没内涵了!
于谦死有余辜有啥好说的??
太可惜了。
还是说相声安全
论斩草除根的重要性
渣渣英
也不能怪那些大臣只练嘴炮,不干实事!于少保功比天高,落个身首异处!张太师改革给明王朝续命几十年最后被抄家饿死十几口!戚家军最后被诱杀!反过来出出嘴的人,高官厚禄美女多多!谁还干实事啊!越是干的好,越是死的快!
历史上大多功臣没好下场的近代也是
方孝儒不配,愚忠蠢人,害死学生同党不为他人考虑,连门生后代都要坑,真是个大垃圾
复辟那会儿,[笑着哭]于谦已经死了吧
可笑的历史。
郭德纲表示不服
客观公正的讲于谦比岳飞还冤枉,但从臣子来说,于谦又不得不死,不然朱祁镇名不正言不顺。
游戲本來就是這樣玩的,袛是于謙不走運罷了.可惜啊!
战神朱祁镇[点赞],孙皇后的优秀基因[呲牙笑]。
朱瞻基的两儿子都不咋样
用现代人的话去评价朱祁镇就是,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
同搬砖无关,一草一木都是朱家的
朱厚照也一样
朱祁镇,千古一熊主
于谦的被屈杀是没有异议的,但在那个家天下的背景下,他被屈杀也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