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丨威震天下的猛将,兵强马壮却被袁绍攻灭,他有个致命缺陷

雁芙说历史 2023-02-23 20:03:03

一直以来,对于汉末至三国时代的名将,我们印象中一定会闪现出关羽、赵云、许褚、陆逊之类的风云人物。

但早在曹操、刘备崛起之前,就已出现过不少名将,这些人的军事才华丝毫不输于后面三国时代的名将。

他们有些在汉末平定黄巾之乱中大放异彩,有的在汉朝边境吊打周边游牧民族军队。

其中不乏有皇甫嵩、卢植、公孙瓒之类的能人,只不过他们的风采被后来三国时代的名将所掩盖。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便是刘备的同学、汉末猛将公孙瓒。

此人曾经驻守幽州,打得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军队闻风丧胆,后来又以2万之众打垮10万黄巾军,威震一时,势力一度十分庞大,连袁绍都畏惧三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猛人,身上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导致了他最终的败亡。

公孙瓒是怎么发迹的?

与其他一些起于微末的名将不同,公孙瓒其实家世显赫,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上历代都是郡守一级的大臣。

但公孙瓒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高,因为他是庶出的,并不是嫡子,所以即便他出身官宦之家,长大后也只能做个芝麻小官儿。

虽然起点不高,但公孙瓒本人打小就聪明,而且高大英俊,容貌甚伟,加上他颇有才智,所以很快就被当地太守刘君赏识。

两人几番相处后,刘君越发觉得公孙瓒绝非泛泛之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便将女儿也嫁给了公孙瓒,顺便介绍他到卢植门下学习。

卢植不仅是个儒学家,而且兵学奇谋颇为在行,曾经参与平定黄巾之乱,打过不少胜仗,是汉末知名的名将。

能够投到卢植的门下,应该说这是公孙瓒的幸运。

可惜的是,公孙瓒只学会了皮毛,对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精锐,似乎根本没有领会,这也是最终公孙瓒败亡的原因。

而真正学会了卢植所传授精髓的那个人叫刘备,此时与公孙瓒是同学。

因此,最终公孙瓒败亡,而刘备成就蜀汉帝王之业,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咱们后面再说。

公孙瓒这个人也算是知恩图报,他娶了刘君的女儿后不久,刘君由于犯了事,被朝廷派人押解进京受审。

按照汉朝的律法,如果有大臣犯了事,亲属是不准随行的,但公孙瓒实在是放心不下老岳父,便乔装打扮成差役,一路跟着囚车护送到京城。

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御车到洛阳。——《后汉书》

没想到的是,此举却给公孙瓒带来了意外的人生机遇。

汉朝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十分看重孝道,公孙瓒对老岳父的一片孝心,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于是,朝廷下令给公孙瓒升职为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的名将之路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所谓辽东长史,就是辽东当时属于汉帝国的属国,长史就是朝廷在辽东设立的行政机构。

这里地处汉帝国的北方边境,周边游牧民族经常来打劫,所以这些边境并不安宁,但这正好给了公孙瓒施展才华的机会。

来到辽东后,公孙瓒也比较尽职,经常带着几十个精锐骑兵出塞巡逻。

谁知,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领着几十个骑兵正常巡逻时,突然遭遇数倍于己的鲜卑骑兵。

这下可咋办,敌兵数倍于己,这怕是要把命交代在这里了!

就在大家慌了神的时候,公孙瓒突然大声说道:

咱们人少,如果单纯逃跑的话,必定被敌军追上,到时候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只有主动出击,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公孙瓒说得慷慨激昂,士兵们都被他感染,士气大增,纷纷表示愿意拼死一战。

于是,公孙瓒带着几十名精锐骑兵主动冲上去与数倍于己的鲜卑骑兵展开厮杀。

公孙瓒一马当先,左冲右突,打得敌军阵脚大乱,当场砍死数十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即杀出重围,成功返回城内。

毕竟汉军人少,此战虽然打赢了,自身却也损失过半。

但这一战,公孙瓒实在太过于生猛,所以给鲜卑人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以后再不敢随意出来打劫。

也正是因为在此战中立下战功,闻名于朝野,很快他就受到朝廷的嘉奖,将其升职为涿县县令。

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迁为涿令。——《三国志》

他没想到的是,在县令这个位置上工作不久后,朝廷又发生大事了。

边章、韩遂发动叛乱,为了平叛,朝廷方面立马想到两个人,一个叫孙策,另一个就是公孙瓒。

于是,朝廷下令给公孙瓒升职,要他即刻统领幽州(今北京)3000精锐骑兵前往参与平乱。

公孙瓒收到命令后,不敢耽搁,立即就集结起军队出发了。

谁知,他前脚刚走,抵达蓟中时,后院就起火了。

渔阳有个叫张纯的人,原本任职中山相,他觉得应该由自己统率骑兵参与讨伐韩遂叛乱,但朝廷方面以张温为首最终选公孙瓒为将。

张纯由此不满,于是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发动叛乱,随即攻占右北平,以及辽西郡属国的一些城池。

公孙瓒的后院起火了,他只好挥师返回平乱。

果然,公孙瓒不愧是一员猛将,在他的打击下,叛军连战连败,迫使叛军远遁塞外,公孙瓒再次立下战功,升职为骑督尉。

这时,乌桓内部一些王公贵族慑于公孙瓒的威名,于是,以乌桓首领贪至王为主的一拨人干脆投降公孙瓒,朝廷又给他升职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但叛乱并未因此而结束,张纯也还没有被干掉。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公孙瓒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及叛将张纯多次爆发激战,

终于在188年,公孙瓒在辽东属国境内的石门一带将张纯彻底打垮,张纯无奈之下,只得丢下妻儿,逃往鲜卑境内。

公孙瓒在俘虏了张纯的妻儿后,随即亲率骑兵一路紧追不舍。

所谓穷寇莫追,公孙瓒此举着实是犯了兵家大忌。

果然,公孙瓒深入敌境后,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在半路设伏,将公孙瓒围困在辽西管子城。

公孙瓒不愧是个猛人,当即下令就地构筑城防工事,准备与鲜卑以及张纯叛军血战,敌军向管子城发动了无数次进攻,都被公孙瓒击退。

双方就这样相持200多天,近7个月的时间。

即便敌军属于进攻的一方,占尽优势,却无法将公孙瓒击败,200多天下来,双方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管子城内粮草耗尽后,公孙瓒便下令杀掉马匹充饥,马匹吃完了,又将弓弩、铠甲上的皮革煮了吃,反正就是誓死血战到底。

而围困管子城的敌军,也在无数次的进攻中被杀伤不少,损失惨重,人马疲惫。

最终,公孙瓒率军突围,以伤亡60%的代价成功突破重围,返回汉境,而乌桓方面和叛军也因为在作战中精疲力尽,无法追击,只得退守柳城。

瓒深入无继,反为丘力居等所围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粮尽食马,马尽煮弩楯,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时多雨雪,队坑死者十五六,虏亦饥困,远走柳城。——《后汉书》

此战,公孙瓒虽败犹荣!

如果换做一般的将领和军队,孤军深入到敌境,再被敌军围困的情况下,要么被灭掉,要么投降,生存下来的概率极低。

而公孙瓒及其手下军队,不仅以孤军与围城敌军相持200多天,还大量杀伤敌军,使得敌军也损失惨重,最终突破重围,成功返回汉境。

这样的战绩,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自此以后,公孙瓒威震边疆,周边游牧民族均慑于公孙瓒的威名,不敢轻易进犯。

在汉末天下大乱的时代里,正是因为公孙瓒的存在,才使得汉帝国哪怕处于衰落期,依然确保了北方边境不受侵犯,此皆公孙瓒之功也。

后来,公孙瓒又挑选数十名善骑善射的精锐之士,全部骑白马,出塞巡逻,互为左右翼,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称“白马义从”。

朝廷方面,为了表彰公孙瓒的战功,给他升职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

这一刻,公孙瓒算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成为一方军阀。

在此后的日子里,公孙瓒专注于和周边游牧民族作战,经常是吊打周边。

公孙瓒的作战风格是怎样的呢?其实史书上的原话最有感染力:

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后汉书》

这意思是说,每次听到边关有警报传来,公孙瓒便立即声色具历,愤怒异常,当场就提着刀奔赴战场,就好像要砍杀仇人一样,每次作战必定与敌军血战到底,夜以继日地厮杀,直到将敌军诛灭殆尽为止。

自此以后,乌桓十分害怕公孙瓒,再也不敢主动来进犯。

生猛,实在是太生猛了!

这样一个猛人,按理说,应该成为历史上受人敬仰的名将才对,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

公孙瓒赫赫战功,威震边关的光环背后,有着致命的缺陷!

简单说,他这个人不仅心胸狭隘,而且迷信武力,内心极其自负。

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打垮,走向败亡,正是这些致命的缺陷导致的必然结果。

而这些缺陷,导致了他和顶头上司之间爆发冲突,最后演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葬送了公孙瓒的一生,也毁了他一世英名。

这个上司叫做刘虞,此人乃是汉室宗室人物,曾担任过幽州刺史,政绩显著,颇有名望,后因坐事免官。

黄巾起义爆发后,汉室朝廷又重新启用他,将其任命为幽州牧。

虽然公孙瓒手握军队,掌兵权,但刘虞才是幽州最高军政长官,公孙瓒也得服从他的命令和执行他颁布的政策。

刘虞和公孙瓒的最大分歧就在于如何对待乌桓以及周边游牧民族的问题上。

公孙瓒是一个十分好战之人,他志在以兵攻灭乌桓,刘虞则喜欢采用怀柔政策,以招抚为主。

刘虞认为,当时天下大乱,起义四起,民不聊生,此时如果过度使用武力的话,兵连祸结,受害的只能是老百姓。

所以,他到任之后的政策就是,对内整顿经济,发展民生,安抚百姓,对外采取怀柔政策,派人招抚乌桓,使其重新归附汉朝。

经过刘虞的治理,在那个乱世当中,幽州成为了极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百姓安居乐业的州郡,因此刘虞也深得民心。

而公孙瓒想打仗,与刘虞的怀柔政策完全相悖,冲突必定会发生。

很快,由于刘虞把当地治理得非常好,而且由于他之前也做过幽州刺史,在当地名望很高。

于是派出使者对乌桓各部晓以利害,责令乌桓将叛将张纯斩杀,提着张纯的首级来归附。

乌桓最终被刘虞的使者说动,决定归降,但公孙瓒缺愤怒异常。

想想看,公孙瓒是个好战之人,本身迷信武力,可他跟乌桓打了五六年,也没能把张纯给灭了,现在刘虞派个使者就能解决问题。

那自己打了好几年胜仗,立下的战功还不如刘虞动动嘴?

于是,在嫉妒心和好战性格的驱使下,公孙瓒干脆派人将乌桓派来沟通归附事宜的使者全给暗杀了。

但很快就被刘虞给知道了,为了避免冲突,在刘虞的解释下,乌桓各部选择了相信,他们干脆绕过公孙瓒的势力范围,派使者再来与刘虞相见。

最终,刘虞成功安抚了乌桓各部,双方就此罢兵休战,乌桓也再度成为汉朝属国。

而叛将张纯则是被门客王政斩杀,并提着其首级献给了刘虞。

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责使送纯首。丘力居等闻虞至,喜,各遣译自归。瓒害虞有功,乃阴使人徼杀胡使。胡知其情,间行诣虞。——《三国志》

纯乃弃妻子,逃入鲜卑,为其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封政为列侯。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贲侯。——《三国志》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句话是千古真理,兵连祸结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都是很严重的,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尤其是汉末天下大乱那样一个乱世中,刘虞能够保境安民,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同时,使得边境安宁,怀柔之策也不失为上策。

刘虞也因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而被朝廷封为太尉,位列三公。

但他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尤其是公孙瓒对部下约束不到位,纵容军队劫掠百姓,令刘虞十分不满。

不过,作为州牧一级的地方大员,他掌握着一方大权,公孙瓒也暂时性被他压制着,不久后,公孙瓒便被刘虞撵走,安排到右北平驻屯。

此时渤海太守袁绍正盘算着如何夺取冀州,当他看出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后,立马计上心来。

公孙瓒的军阀之路

袁绍决定利用公孙瓒向冀州牧韩馥施加压力,好趁机夺取冀州。

他先是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大概就是说公孙瓒在幽州处处被刘虞制约,混得不好,不如来冀州发展。

到时候,袁绍和公孙瓒两路夹击冀州,只要公孙瓒打下的地盘,都归公孙瓒。

公孙瓒明显是不想受刘虞的制约,于是率军南下进攻冀州,首战便大败韩馥的军队。

韩馥原本是个平庸的文人,顿时惊慌失措。

这时,袁绍又实施计谋的第二步。

他派人买通了韩馥身边的亲信,让他们极力劝说韩馥投降袁绍。

最终,在这帮人的劝说下,平庸的韩馥认为袁绍家世显赫,又是关东义军盟主,所以决定将冀州让给袁绍。

即便他手下一些头脑清醒的人百般劝说也不听。

袁绍接管冀州后,肯定不愿意和公孙瓒分享地盘,所以便想着如何把公孙瓒给撵走。

恰好此时,黄巾军余党有30万之众,流窜到冀州境内,试图和冀州的另一支起义军黑山军汇合。

听到此消息,袁绍再生一计:如果公孙瓒和30万黄巾军迎头相撞,会有什么结果呢?

因为黄巾军活动的路线,正好挡在了公孙瓒南下的路上,如果公孙瓒想夺取冀州,必须先解决掉眼前的障碍。

但他手里仅2万余人,能打的赢30万黄巾军吗?

如果是一般的将领和军队,肯定没有胜算,不过换成公孙瓒的话,结局就大不一样了。

果然,一番激战之后,公孙瓒凭2万步骑,愣是打垮了30万黄巾军,杀敌3万,俘虏7万!

猛人果然不愧是猛人!

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因为黄巾军绝大多数是吃不起饭的百姓揭竿起义,缺乏军事训练,战斗力很弱。

而公孙瓒所部的2万余人,则是常年在北方边境与乌桓各部交战,甚至被围困200多天还能突围而出,战斗力可谓是当时首屈一指的,2万打垮30万也正常。

俘虏的那7万人后面也被编入公孙瓒所部当中,一时间,公孙瓒声威大震,拥兵十万,一举成为大型军阀。

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后汉书》

就在这时,朝廷方面又出事了!

汉献帝不甘心被董卓操控,便召见刘虞之子刘和,让他赶赴幽州,请刘虞率军进京勤王,匡扶汉室。

但刘和为了绕开董卓的势力范围,路线上选择经过南阳,这里是反董卓声音最大的地方。

袁术就盘踞在这里,并打出了反董卓的旗号,他手下的大将孙坚更是一个坚定的反反董卓派。

谁知,刘和刚一到南阳,就被袁术给扣留了。

虽然孙坚是个坚定的反董卓派,但袁术是个狡诈之人,他只想占地称王,扩充地盘。

扣留刘和之后,袁术一面表示自己愿意出兵与刘虞共同进兵勤王,但要求刘和写一封信让刘虞派一支军队前来才行。

刘虞收到信后,没有丝毫怀疑,随即便派出一支数千人的骑兵前往南阳。

眼看着刘虞就要落入袁术的奸计当中,他只是想拉拢刘虞,并不会真的要匡扶汉室。

关键时刻,公孙瓒看穿了袁术,当即就劝阻刘虞,说袁术必定会背叛,不要相信他的鬼话,可刘虞不听,执意派兵前往。

公孙瓒无奈之下,觉得自己和刘虞矛盾越来越深,冀州的袁绍又对自己虎视眈眈,而袁术眼下一定会得罪刘虞,而且一直与袁绍敌对。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于是,公孙瓒干脆决定与袁术结盟,为了表示诚意,他当即就派堂弟公孙越率兵一千前往南阳相助袁绍。

两人一拍即合,结为盟友之后,公孙瓒又生一计,成功游说袁术将刘虞派出的数千骑兵给吞并了。

就这样,刘虞损失惨重,儿子被扣押,军队被吞并,汉献帝让他进京勤王的计划也泡汤。

至此,刘虞和公孙瓒彻底决裂!

这期间,袁绍所部周昂与袁术所部的孙坚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袁术干脆就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派去增援孙策。

谁知,公孙越却在战斗中被一箭射死,公孙瓒知道后,十分愤怒,扬言要为弟报仇,于是大举进攻袁绍。

袁绍知道公孙瓒与袁术结为盟友,而且公孙瓒如今实力大增,害怕以自己的实力,挡不住公孙瓒的进攻。

于是,袁绍干脆表奏天子,将渤海太守的职位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兄弟公孙范,试图借此以补偿公孙越之死。

但公孙瓒并不买账,对他来说,为弟报仇是一方面,这乱世当中,打一块地盘下来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于是,公孙瓒继续大举进攻袁绍,占据了冀州、青州、兖州的一部分地盘,双方互有胜负。

与此同时,袁绍也想明白了,既然你能结盟,那我也能。

不久后,袁绍便与荆州牧刘表结为同盟,因为刘表和袁术之间是敌对关系。

不过,没过多久,袁术所部的孙坚,在进攻刘表的作战中,中箭身亡,袁术损失了一员大将。

但毕竟实力还在,就这样,袁绍与刘表同盟、袁术与公孙瓒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互相攻伐,双方激战数月,不相上下,最终停战对峙。

一年后,公孙瓒起兵进攻袁绍,试图夺取冀州。

但此时的公孙瓒,自出道以来,战无不胜,不仅吊打周边游牧民族,还以2万打垮30万黄巾军,威震天下,他已经变得十分自负了。

在他看来,袁绍就是一个家世比较好的公子哥,根本不懂怎么打仗,只要自己稍微用心打,就能击垮他,于是统兵3万进攻袁绍。

所以,那一日,战场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当公孙瓒亲率大军行至袁绍地盘附近时,前方突然出现一支袁绍的军队,可奇怪的是人数仅有数百人。

公孙瓒向来不把袁绍放在眼里,心想,袁绍这小子是无人可用了吧?几百人也敢来送死?

于是以严刚为将,率一千骑兵前去灭了这几百人。

谁知,严刚率领骑兵猛扑过去,刚刚冲到敌军阵前时,袁绍这几百人立马蹲在地上,竖起盾牌,形成盾牌防线。

一时间,严刚根本不知道从哪杀进去为妙。

就在这一刹那,天空中突然下起一阵密密麻麻的箭雨,严刚所部瞬间被射杀无数,随即,袁绍这几百人的队伍在大将麴义的带领下瞬间杀出。

严刚所部瞬间阵脚大乱,双方厮杀一阵后,严刚及手下一千余骑兵全军覆没。

此战,袁绍完胜!

因为麴义所部数百人的队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袁绍利用公孙瓒轻敌冒进的性格缺陷,提前在两侧埋伏了弓箭手,自己亲率大军在麴义背后支援。

公孙瓒不败就奇怪了。

随即,袁绍亲率大军向公孙瓒全线进攻,公孙瓒所部由于被灭掉一千余人,早已没了士气,于是陷入大溃败,袁绍所部追击20余里。

公孙瓒不服气,于是立即整顿军队试图再战,结果又被击败。

几个月后,公孙瓒再度发兵攻打袁绍,又一次被挫败,公孙瓒只得退回幽州。

但幽州是刘虞的地盘,两人之间又势同水火,岂能相容?

于是,刘虞率先出手,暗中集结10万大军,试图攻灭公孙瓒。

一开始,公孙瓒面对10万大军,是准备避敌锋芒的,但他随后发现这10万人阵型混乱,根本就是乌合之众,明显是刘虞临时拼凑的军队,不堪一击。

因此,公孙瓒迅速集结自己的兵团与刘虞激战。

果然,这10万人没啥战斗力,很快就被公孙瓒的幽州突骑打崩溃。

紧接着,公孙瓒抓住刘虞将其囚禁起来,但又找不到理由公开杀掉他。

恰好这时,远在长安的朝廷还不知道幽州之乱,还派遣使者前来授予刘虞掌管关东六州之权,试图利用刘虞的威望镇住关东军阀。

谁知,使者来了才发现刘虞已经兵败被囚禁。

公孙瓒则趁机诬陷刘虞与袁绍勾结,想做皇帝,这是谋反,然后以武力强迫朝廷的使者做监斩官,将刘虞斩首。

刘虞在幽州期间,政绩卓著,安抚百姓,发展经济,使得幽州的发展蒸蒸日上,所以深得当地士族和百姓的拥戴。

但现在公孙瓒接管了权力,以他的性格,却是跟刘虞的政策反着来。

刘虞的死,直接导致公孙瓒失去了民心,因为他把百姓和士族心目中的好官杀了,大家都不认可他。

此时公孙瓒应该重新对百姓施以仁义,对士族施以恩惠,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才对。

可他却变得盛气凌人,非但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对幽州百姓加紧了盘剥。

对他来说,百姓的生死并不重要,百姓能不能吃饱饭也不重要,只要他自己掌握着军队,谁也不敢把他怎样。

在公孙瓒的盘剥下,原本在刘虞的治理下,经济、民生得以发展的幽州,迅速遭到摧残,变得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公孙瓒在对待人才上,也十分苛刻。

他这个人十分迷信武力,轻视士人谋士,所以任用的亲信、将领都是一帮大老粗,而且他心胸狭窄,要是发现谁的名望比他高,必定设法加害。

那些真正有过人才华的智谋之士,他反而要把人发配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彻底断了这些人的前程。

这时,就有头脑清醒的人劝他不要这样,只有吸纳智谋之士,才能成就大业。

谁知,他却说道:

这帮士大夫,自以为是,以为我必须靠他们才能得到富贵,就算我给他们富贵,他们也一定认为是理所当然,不会感激我的。

公孙瓒这是打心眼里看不起读书人啊!

果然,在公孙瓒的倒行逆施下,幽州各郡纷纷不满,怨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195年,刘虞的旧部鲜于辅等人集结军队并联合乌桓,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公孙瓒战争,幽州各地纷纷杀掉公孙瓒任命的官员,宣告加入反公孙瓒联盟。

与此同时,袁绍也与鲜于辅等人联合,大举进攻公孙瓒。

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常言“衣冠皆自以职分富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所在侵暴,自姓怨之。——《后汉书》

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瓒。辅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推为乌桓司马。柔招诱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斩丹等四千余级。乌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瓒。——《后汉书》

公孙瓒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很快就接连战败,丢掉大部分地盘。

最后只得逃到易县,并且耗费巨大的工程量,将这座县城打造成了一座军事堡垒,他在易河一带构筑了十余道战壕。

又在战壕内建造出高五六丈的土丘,然后将土丘改造成军事碉堡,各个碉堡之间可以相互支援,自己所在的大堡垒则安装了铁门。

公孙瓒把所有粮草全搬到这里,常年居住在堡垒里面,能进入主城堡的只有他的老婆孩子,他似乎是把自己囚禁起来了。

而公孙瓒自己则宣称,自己手里的粮草有三百万斛,能撑很多年,不如在堡垒当中生活下去,一直等到天下局势出现变化再出来。

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乃盛修营垒,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后汉书》

这显然是十分天真的!

因为他的对手袁绍正一步一步地变强大,早晚会干掉他。

三年后,袁绍稳定了冀州的地盘后,实力大增,当即率兵对公孙瓒发起了进攻。

而这三年来,公孙瓒疏远了亲信、爱将,已经进一步失去了人心。

袁绍最终挖掘地道进去,用木头支撑地道,等挖到堡垒底下后,人员撤出,放火烧了支撑地道的木头,直接使得公孙瓒的堡垒塌方。

随即,袁绍的军队大举进攻,公孙瓒的部下已经对他离心离德,要么投降,要么逃跑。

眼见突围无望,公孙瓒在杀掉自己的妻儿后,选择了自焚。

自此,公孙瓒的一生,就此了结。

烟郭说

公孙瓒能打仗这不假,但他最多算是一个猛将,连名将这个词汇,他都够不上。

真正的名将,一定是既懂得兵法韬略,又心怀天下之人。

一个迷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人,注定不能长久,一个不尊重人才的军阀早晚必败,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必定不能吸引人才。

公孙瓒的身上,不是只有一个致命缺陷,而是占了三个,这注定了他最终会败亡。

刘备作为公孙瓒的同学,最终选择离开公孙瓒,很大原因可能就是看不惯公孙瓒的所作所为,刘备走的时候也带走了赵云,因为赵云也看不惯公孙瓒的行为。

他们共同的老师卢植,一代大儒,名将,品德高尚、性格刚毅、心怀天下,所传授的知识必定是正道之光。

公孙瓒显然只学到了皮毛,虽然学会了一些兵法谋略,却把最重要的地方抛诸脑后。

而他的同学刘备,不仅学会了卢植传授的兵法谋略,还学会了卢植教给他的为人处世,四处结交人才,团结士人,终能成就大业,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三分天下占其一。

公孙瓒这样的人物,对于他,绝对用不上名将这个词,最多可用两个词:猛将、军阀,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