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价格战打完,车价为何越来越贵了?

车中自有真功夫 2024-10-19 05:35:04

前几日,乘联会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单车价格。

大家都觉得这几年的新车是越来越便宜了,毕竟价格战都打疯了,车企也卷疯了。没想到数据显示却并非如此,从2019年到2023年,车价从15.1万元涨到了18.3万元,今年前两个季度更是达到了18.6万元。哪怕第三季度拉回来了一些,平均车价依然有18.2万元。

为什么车企越降价,我们买车的价格反而越贵了?降价降了个寂寞?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消费者“心大”,车越买越大?

从新车价格的角度,这几年的降价确实猛,12万的雅阁,10万的锋兰达,这放在以前谁敢想?但与降价相对应的,大家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

以前的家用车,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代步车,以前的豪车,变成了现在的家用车。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大家选择一款家用车,B级轿车或者紧凑型SUV,就已经属于“高配”了。典型的就是雅阁、帕萨特,或者途观、CR-V。这些车差不多20万左右,空间够大,驾驶体验也不错,符合大家对高端家用车的认知。

现在的标准家用车是什么样的呢?答案是C轿车或者B+级的SUV,典型的就是小米SU7、极氪001,或者阿维塔07、智界R7这些。

尺寸都到了接近5米级别,比以前的7座车更大,然后只做5座,空间可想而知。

以前比较舒服的家用车,要求是成年人在后排坐下后,膝盖离座椅有一拳半的距离。现在的家用车,要求是坐下后能够“葛优躺”,加热、通风、按摩都有,最好还能配个零重力座椅。

配置方面已经“丧心病狂”,最典型的就是刚刚亮相的小鹏P7+,明明定位是运动轿车,却已经配了后排小桌板。这也不能怪商家“穷奢极欲”,实在是现在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甚至大家关于“代步车”的标准也变了,以前的代步车基本上就是六七万的小车,要求是能开、省油就行。

现在也基本是10万级别了,类似比亚迪元PLUS,轴距达到2720mm,比以前的家用SUV还大。百公里加速7.3秒,前后独立悬架,并且次低配就有L2级智能驾驶辅助。

因此虽然我们看到一些高端车型降价了,比如以前60万的宝马X5降到了50万,40多万的奥迪A6L降到了30多万。但这些车型的占比毕竟很小,普通的家用车价格提升了,自然整体价格也提升了。

(2)车已经变成“第二起居室”?

前几年,车企提出了让车成为“第二起居室”的概念。就是除了日常代步、通勤之外,还能用来会客、娱乐、团聚。

在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只不过是车企炒作的概念而已。但从这几年的变化来看,这个说法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现在的新车,实在是太适合“躺平”了。座椅海绵更加柔软,靠背更宽更平,坐盆角度也是刚刚好,完美贴合身体曲线。

再加上角度可调,标配电动腿拖,不论是在公司还是出差在外,中午休息一下绝对没有问题。更不用说后排放倒后,还能秒变“大床房”。

关键电车睡着开空调、开新风,可以不用启动电机。不像燃油车还要开启发动机,会有有毒气体累积,担心出安全问题。

功能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以前觉得在车内看电视、玩游戏非常鸡肋。因为很早就有车企在做了,除了宣传噱头之外,实际使用率少得可怜。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车机流畅度越来越好,大屏分辨率越来越高,这些功能也就不再鸡肋。之前和朋友聊,她表示今年所有的剧都是在车内“追”的。

而且还兼顾“哄娃神器”,以前长途特别担心小孩闹腾,现在车就能给你哄好,确实省事多了。

还有外放电功能,车往户外一停,就有了露营、烧烤、烹饪的电源,还有自带的“冰箱”。当然也能外接电视、音响,可以让户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总体而言,相比以前车承载的“任务”增多了,价格上涨也是正常的。就像手机一样,现在大家买几千元的手机司空见惯,不像以前大多数人就是几百块钱的键盘直板机,但实现的功能也多太多了。

(3)是压力,也是机会?

对于车企来说,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自然是越来越大。但压力增大的同时,其实也潜藏着很多机会。

最典型的就是理想汽车,作为新势力,理想以“新三大件”成名。它的车定义很简单,就是可油可电,外形大气,空间巨大,再就是配置非常丰富。

凭借这些“核心特色”,理想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销量最高的新势力。

其实车企能精进的方向还有很多,比如车载音响,一直是很多消费者心中的痛。一方面很多人对车内的听音效果非常在意,另一方面代价也太高了。想体验一把宝华韦健,不仅要花大价钱买豪车,还要花大价钱选装。

问题是音响效果不就是两个方面吗?一是声场的营造,二是扬声器本身的音质。把这两个方面提升了,听音效果不会差,就是要车企花精力去做,去精进。

当然还有车内的氛围营造,能够切换简约、温馨或运动等不同的风格,能够让乘坐舒适度更好,也是非常打动消费者的一点。

很多人说新能源汽车时代,前半场是电动化,后半场是智能化。个人看来,电动化的竞争已经接近尾声,车企电驱动效率都卷到92%以上了,还能有多少空间?

智能化的边际效应也在降低,在完全自动驾驶实现之前,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高通8295加英伟达Orin X的组合就够用了。

反倒是“软性”的驾驶感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谁能将这些方面做好,谁能更宠用户,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4)功夫拍案

单纯从价格来看,现在大家买车所付出的代价确实越来越高了。但背后是大家买车的档次也提高了,新车提供的功能也更多了,开起来更舒适,用车成本也下降了,总体而言属于双赢。

从现在的市场局势看,越来越多新的需求被发掘。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一样,所担当的角色越来越丰富。一个在我们生命中份额越来越重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代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