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复的思考和实践中,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形象——圆,作为画面的主要形象。由于圆具有安定感,因此它既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起始,也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终结,并由此寓意着一瞬与永恒。”
——余友涵
纵观1980年代,抽象艺术探索随着席卷全国的“八五新潮”一起涌动,大批青年艺术家以前卫、先锋的姿态参与抽象实验,他们的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尽管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与西方抽象历史的“渊源”,也很少受到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有些作品还介于抽象与意象之间,但已经充分显示出他们与现实主义一元格局相决裂的信心与勇气。
余友涵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及西方现代及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从而构建出新的图像样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无论是早期的风景作品,还是80年代对于抽象绘画的探索,90年代的政治波普,直至回归新风景、新抽象,一以贯之的是余友涵利用西方语言表达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旨归。
←艺术家创作时间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西方尼采与东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余友涵的创作影响甚深,余友涵青年时期曾经历大大小小特殊运动,他认为世间的纷纷扰扰与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相悖,违反了事物自然发展,顺应天道的法则。艺术家对道德经中对事物运行符合自然规律的阐述产生兴趣,并在绘画中以“圆”为载体表现自己对于宇宙和谐的思考。余友涵渴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和平、多元的和谐社会,随后将这愿景以抽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开启对“圆”的不停描绘。
余友涵曾表示:“圆是一个简单的形象,它成为了我一系列画的主要形象。由于圆的安定感,所以它既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始’,也可以表现一切事物的‘终’。”在“圆”系列中,画面完全脱离了具体形象,演化为圆圈内的点、线条和色块的组合,并渐次加入其他几何形状,在有限中孕育着无限的空间。所有的点、块面、色彩之间均有内在的联系,彼此冲突又相互呼应,最终万物归一,回归本源。
余友涵
《抽象2001》
2001年作
布面油彩
200×150cm
签名:余友涵2001
展览:2004年,西风东渐:新波普绘画群展,中环毕打行,香港
来源:新加坡私人收藏,藏家购自于艺术家工作室
说明:出版与展览信息由原藏家提供
创作于2001年的作品《抽象2001》是余友涵回归到抽象艺术时期的创作,我们能够感受到余友涵在重拾抽象艺术之初的重新体会,同时,也能凸显出他对于“圆”这一主题的重要探索。80年代末期,余友涵的创作画面中同时出现两个圆体的构图,到了2000年之后两个圆内核的线段密度有了显著的差异,暗示阴阳对立的两面。如易经说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抽象2001》(局部)
本件作品以黑、白色为主,短线与圆点构造出了“圆”的形状。余友涵笔下的表现并不是对世界外形的描绘和再现,而是对世界万物永恒运动及变幻的一种意向传达,即抽象地、象征性地、综合性地表现宇宙间的基本运动的意象。此件作品上下分离的构图形式可理解为仿佛是两条暗流涌动的宇宙之河,在不断向着同一方向流动,亦可认为是两个互相交错影响的阴阳两极。
余友涵
《抽象-圆》
2012年作
布面油彩
100×100cm
签名:余友涵12
出版:《中国油画艺术巡回展》,P138-139,2013年版
展览:2013年,中国油画艺术巡回展,上海五维空间,上海
说明:出版与展览信息由原藏家提供
2011年是余友涵探索新绘画形式的高峰期,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圆》采用蓝色到作品中,主体圆形占据的画布大面积空间,线条笔触的排列看似无序,实则暗藏精妙的韵律。中心与四角虚实交错的笔触布局令空间疏密有致,艺术家使用最简单的短笔触实现了丰富的运动和变化,使画面产生流动性,营造漩涡回旋涌动的视觉效果,给观者带来无限遐思。
余友涵《抽象-圆》局部
此件作品中组成圆形的密实短线条象征生命的呼吸收缩、宇宙的起伏明灭,表现余友涵对东方哲学的敬仰和对永恒的追求,传递出永远安宁的意味。余友涵将有形的“圆”与无形的“道”联系起来,其所创造的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东方抽象主义艺术。
余友涵《抽象2011 8-9》
2011年作 布面油彩 165×200cm
北京保利2024年春拍 Lot 1517
成交价:RMB 4,600,000
薄小波观察余友涵在画室作画时曾描述道:他右手拿着一支画笔,左手拿着一瓶丙烯颜料,几乎不用调色盘和调色油,直接从颜料瓶里蘸上原色往画布上画。一道道黄色、红色、绿色、紫色和蓝色的笔触,往画布上随意地游走,几乎没有预选的设计。这些冷暖深浅不一的独立笔画,顺势环绕,最终来到中心位置延续交融,汇聚成圆。既有东方含蓄哲学里安身立命之道,又具备西方抽象科学中量子吸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