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张照片大家肯定都看过。
1970年5月4日,时年19岁的肯特大学历史系学生爱丽笙·克劳丝,把一支鲜花插在了镇压示威学生的国民警卫队枪管里,对他温柔地说——“鲜花要比子弹美好得多”。
同样年轻的他,则报以友好的微笑。
然而,从当天中午开始,双方情绪迅速发酵。学生们激动的向国民警卫队扔石块。国民警卫队则开始向聚集抗议的学生发射催泪弹。
但由于风向缘故,催泪瓦斯并没发挥多大效果,反而令学生们异常愤怒,对峙态度更为坚决。学生们一边叫骂,一边继续朝国民警卫队队员扔石块,把他们往毯子山(Blanket Hill)上逼。
混乱之中,一些退到山顶的警卫队员突然转身开火,有人扫向空中,有人打往地上,也有人直接射向学生。枪声持续了12.53秒,共计发射了60多枚子弹。
枪声停息后,13位学生躺在了血泊里。爱丽笙和其他三人被打死,另外8名学生被打伤。
电影《守望者》中,通过艺术手法,还原了女生枪口插花的经典照片。
在那段岁月中,美国的大学生反战运动曾席卷全美,并持续了长达十几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革命的大环境下,美国大学生们纷纷以“革命”和左翼思想为荣耀。谁不时常去示威集会上激情喊几嗓子左翼口号,简直都不好意思跟其他同学社交;不表明反战立场的人,不参加反战活动的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视为另类和怪胎。
除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左翼运动,也相当轰轰烈烈。
1968年5月,法国巴黎的大学生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五月风暴”。
这场“风暴”呼吁的议题可谓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青年学生们视格瓦拉为终极偶像,高举毛主席画像,从抵制传统校规到反对越战,从要求绝对自由平等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等等。
由传统的游行示威开始,大学生们逐渐组团占领校园、街道,与军警暴力对峙,甚至联合了工人一起罢工,号称要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革命”。
这些都是当年的巴黎街头。
受到法国“五月风暴”的“鼓舞”,日本左翼运动,也走向了高潮。关西派与毛派组织“京滨安保共斗”正式合并,成立了“联合赤军”。主张用暴力推翻日本皇室和日本政府,推动世界革命,消灭国际帝国主义。
这是日本东京街头。
好了,咱们再说回当年的美国。
源自巴黎的“五月风暴”,给了美国进步青年,特别是美国大学生们巨大鼓舞。此时,美国已经深陷越战泥潭,民间的反战情绪原本就很高,再加上“五月风暴”的影响,整个1968年的夏天,全美各地的反战游行示威此起彼伏,曾酿成多起流血事件。
1968年8月28日,芝加哥格兰特公园。上万人聚集在这里举行反战示威,主要针对的,就是在不远处举行的民主党全国大会。
现场人们高呼——“抛弃约翰逊”(Dump Johnson)。
这时候,美国总统正是来自民主党林登·约翰逊。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可以预测,如果约翰逊能赢得的第二个总统任期,他只会延长这场毫无意义、代价高昂的战争。
这次活动的一个主要领导者,当年的嬉皮士偶像级人物艾比·霍夫曼,竟然还抱出来了一位“总统候选猪”。
霍夫曼在人群中抱着小猪羞辱美国政府——以往,我们总是选吃人的总统,这次要选个被吃的。
“总统候选猪”最后也遭到逮捕
芝加哥市长戴利派出了警察和国民警卫队,试图隔离并驱散人群。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恰恰激怒了示威群众,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有学生愤怒的爬上旗杆手动降下美国国旗,人群中不断向国民警卫队和芝加哥警察投掷垃圾和石块。
军警们则马上开始了反击,拿着防爆装备向示威人群逼近。不少青年的脑袋被砸开了花,到处是鲜血、绷带、火焰和催泪弹。
示威人潮中,有个年轻女大学生愤怒的大喊——我不能接受!美国是个令人恐怖的国家,必须停止战争才能拯救美国!
喊出这句话的,是21岁的希拉里·罗德姆。婚后,她叫做希拉里·克林顿。
还叫希拉里·罗德姆时的希拉里
几十年后,希拉里的闺蜜,曾和她一起参加了那次芝加哥反战示威活动的贝齐·埃布林,声情并茂的追忆了这段“青葱岁月”。埃布林最后说道——现在的希拉里,让我感到陌生。
其实,别说的她闺蜜,或许连希拉里本尊都不认识她原来的自己了。
更让你感到意外的是,希拉里这位民主党大佬,早年还曾是个共和党人,她大三在华盛顿国会实习,就是为众议院共和党党团工作。实习期临近结束的时候,希拉里还作为志愿者参加了迈阿密共和党大会。
大学时代时的希拉里,在学生运动中曾经激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把政治作为一门权术,一种投机行为,一个个交易,这是美国的耻辱。
然后咱们就看到,她老人家多半辈子的从政经历,还真就从自身做起,实践了一把她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好了,咱们再换个人。
看下面这位一副愤世嫉俗表情的长脸青年人。他是年轻时的约翰·福布斯·克里。
约翰·克里是希拉里的接班人——第68任美国国务卿,也是奥巴马政府的第二任国务卿,另外还当过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和拜登总统的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等要职。
这张照片是1971年4月22日,青年克里作为激进“大学生退伍军人代表”正在参加国会反越战听证会的现场。
约翰·克里读大学时是耶鲁政治联盟的主席,骷髅会成员,一直属于反战运动的风云人物。
1966年,克里在申请推迟12个月毕业并参加到巴黎的学习请求被拒绝之后,不得不加入了美国海军(当年的美国征兵规则,在校大学生可免服兵役),并被拉到了越南战场。
最右边的那个黑发大长脸的青年,就是服兵役时的克里
服役期满回国后,克里进入波士顿学院法学院法深造,并继续领导学生运动和反战活动。
令人奇怪的是,克里毕业后不久,他竟然不折腾了。先是找了个著名律所上班,然后就开始竞选国会议员啦。
要说这克里,他可算是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婆罗门”,美利坚“蓝血贵族”。
就看克里全名约翰·福布斯·克里(John Forbes Kerry),中间名“Forbes”福布斯的来历。
克里父系那边是奥地利犹太移民的后代,曾在美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国事务局担任要职,成功打入了美国上流社会,迎娶了福布斯家族的千金小姐罗丝玛丽·温思罗普·福布斯为妻。
婚后,克里老妈也没舍得放弃自己高贵的Forbes姓氏,而是把它和夫姓并列使用,还认真的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约翰·福布斯·克里。
另外,再看克里他妈的那个中间姓——温思罗普,则来源于她姥姥家。
温思罗普家族的老祖宗约翰·温思罗普是第一任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和“新英格兰联盟”主席,被后世称为“美利坚奠基之父”。这个家族的后代们长期担任国会议员,更不乏众议院议长或者总统内阁幕僚这样的核心权力人士。
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1588--1649)
正是克里来自母系的“蓝血”身份,极大的帮助他成功加入了耶鲁大学的骷髅会,为日后从政积累起了重要人脉。
这么看,克里青葱岁月的激情反战活动,或许更像是一个富二代兼官二代过惯了舒服日子,总想干点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体验罢了。
激进玩腻了以后,也不耽误早前离经叛道的克里,去中规中矩地做政客。
毕竟,家族资源在这里摆着。
而作为政客大佬的克里究竟都干了点啥,大家可以看看那几场颜色革命和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如今冲突最为焦灼的中东和乌克兰,这些混乱和战争背后,均跟早前的克里有着直接和间接的渊源。
那个“美国国务卿一张嘴,多少活人变成鬼”,可真不是吹的。
类似的还有,深得美国信赖的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
从2014年到至今,美国总统已经换了三任,英国首相更是换了五茬。而北约秘书长,却一直都是来自挪威的斯托尔滕贝格。
有意思的是,这位被戏称为美国最乖“工具人”的北约秘书长,年轻的时候,竟然是一名熟读马列著作并立志要将其付诸实践的左翼学生运动领袖,还带头砸过美国大使馆。
1975年,正上高中的斯托尔滕贝格曾带着一帮队友,在美国大使馆前示威,高呼反美反北约口号,激情挥舞着支持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
感觉力度不够,他们干脆直接上了砖头,朝着使馆哐哐砸了一通。直到防暴警察围了上来,向他们投掷催泪瓦斯,这群激进学生才心有不甘地离去。
类似的事情,当年的斯托尔滕贝格干过不少,特别是当他上了大学后,更成了奥斯陆大学左翼学生运动的带头人,动辄就上街去激情呼吁挪威应该脱离北约、把美国人赶出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挪威,救欧洲等等。
青年斯托尔滕贝格
跟克里的情况差不多,毕业后的斯托尔滕贝格也就那么突然像换了一个人,开始中规中矩地做起了政客。
而且,斯托尔滕贝格之前“搞革命”的激情过往,竟然也怎么没太影响到他后来的仕途。
这个,你再看看他老爹的那一串头衔,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老斯托尔滕贝格(托尔瓦·斯托尔滕贝格头顶一堆帽子)——挪威工党领袖、挪威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这还不过瘾,他后来又跑到联合国拿了一顶帽子,叫“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会议主席”。
正是在他手里,北约鼓捣出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方案——《欧文—斯托尔滕贝格和平计划》,活生生把南斯拉夫给“调停”的解体了。
托尔瓦·斯托尔滕贝格,1931年出生,目前应该还健在
而且,斯托尔滕贝格他妈也不是简单人,曾任次长级官员,还是北欧贵族出身。
这...你说西方不讲究人情,不属于关系社会,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信。
总之,无论是清纯女学霸,还是权贵家的少爷公子们,左翼运动折腾腻了以后,似乎并不耽误他们去“纸牌屋”里玩权术。
“一身正气”的屠龙少年,就这样长出了恶魔角,终成恶龙。
他们,最后都活成了自己年轻时最讨厌的样子,并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