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清君
常清君导读:
古代人究竟如何生活,虽然那个时代没有摄影器材拍摄下来的纪录片之类的影像照片资料,然而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包括官家正史、文人笔记、散文、游记、杂记、随笔、感想,以及各类古典小说中,记述了古代诸如人情世事、风土民俗、衣食住行、时令节日、休闲娱乐、经营买卖、求学执教、天文地理、动物花木、景致器皿、民间掌故、离奇案例、街巷传闻等等方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的古代世间百态。
常清君遂以 “古代世间百态”原创系列与大家一起探究了解感受。
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记述了一则故事:一位出自贫困家庭的书生有一次进入官府的金库中,看见堆积在一起的金银铜钱,竟然表示不认识。旁人对此感到困惑,就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位书生回答说:“其实,我也知道这些是钱财,但是我从小到大看到的钱,都是层层用纸包裹起来的啊。”
常清君感悟:
这是一则读起来令人心酸的故事。可能有人会调侃嘲笑这位书生的孤陋寡闻,但苏东坡并不这样认为,常清君亦不这样认为。
苏轼在这则故事中还同时列举了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中所写的家里“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的情景(一作“缾”),意思是说陶渊明家里孩子众多,然而却经常处于瓶中无米可储备的囧困之境。古代大户人家一般都是用大缸之类的来储存大米的,而像陶渊明家里却穷得只能用小瓶子之类的器皿来储存大米,而且即使这样瓶中也经常处于无米可储的状态,如果这种情形长期持续下去,久而久之,陶渊明家里那些孩子们也可能会认为大米就只能储存在小瓶子里面。
常清君还想起一则现代的真实故事,是多年之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
一位家住农村、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在中考的时候,却发挥失常,没有考上她心仪的县里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如果要选择就读那所重点高中的话,就只剩下出钱付费就读这条路了。她知道家里穷,从出生出来似乎就是如此了,她觉得家里是不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的,所以她根本不好意思向父母开口,可她又实在太想就读县里那所重点高中了,因为在她看来,那是改变她命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她就这样每天都处于这种痛苦矛盾的煎熬之中,人越发憔悴不堪,眼看着到报名的最后截止时间就只剩下一两天了,她感觉人生已到了至暗时刻。
当天吃了晚饭之后,父母把她叫到里屋,然后父亲打开一个箱子的铁锁,从里面拿出一个包裹,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打开,直到最后一层打开后,里面是一大堆皱巴巴的零钱,几乎全是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以及一角、两角、五角的零钞,间杂有一些一元、两元的纸币,但几乎看不到五元、十元的纸币,这里常清君说明一下,那个时候最大面额的纸币就是十元的,也还在使用分币。
女孩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钱。
“闺女,明天你就拿着这些钱,到县里的那个高中去报名吧。”母亲对女孩说道。
女孩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是父母倾其大半生的所有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来资助她报考那所重点高中。
她禁不住面向父母“扑通”一声跪下来,泪流满面地说道:“爸爸、妈妈,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啊!”
“知道了,就行了!”父亲掷地有声地说道。
女孩终于如愿以偿的读上了重点高中,她每时每刻都在发誓、发狠、发奋。
有一天,学校所有教室里的电灯突然熄灭了,原来是电路发生了故障,需要请专业人员来维修,于是学校宣布所有在校学生放假一天。同学们立刻欢呼雀跃,欢天喜地很快就离开了校园,这位女孩心里就想:“要是我也离开了校园,那我父母今天的那笔费用不就白交了吗?”
于是,在全部停电,光线昏暗,除了她之外已经空无一人的整栋教学楼里,女孩依然像平时那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学习了一整天……
高中毕业的时候,女孩考出了甚至比她的老师在中考之前预测的更为优异的成绩,选报就读了一所一流大学。
常清君云:
人生境遇各不同,艰难困苦是把双刃剑。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在此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