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高血压满足3项条件,可先不吃降压药!如今:观念得转变了

鸟儿评健康 2024-12-07 16:12:57

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并不是只要确诊了高血压,就一定得吃降压药的!

比方说,假如平时的血压值不是特别高,通过少吃盐、多运动、调整饮食结构等生活方式上的优化就能让血压降回到140/90mmHg以内的话,理论上就可以不吃降压药了。

那么,这样的观念究竟对不对呢?

客观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观念的确有着明确的医学支撑。然而,如今最新的医学理念,却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过去:同时满足3项条件,可先不吃降压药

2020-2021年左右,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就有非常地明确提到“在怎样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可以暂缓使用降压药”。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具体来说,这份在当时非常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认为,只要高血压患者能同时满足以下3项条件,那么,原则上就可以先不吃降压药。这3项条件分别是:

条件1:确诊高血压时血压值不能太高,收缩压(“高压”)<160mmHg并且舒张压(“低压”)也得<100mmHg。

这意味着,只有确诊【1级(轻度)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在90-99mmHg)的患者,才符合条件。

条件2:除了高血压以外,不能合并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其他问题。

因为,上述任意疾病的存在都会明显升高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而【心血管高风险】本身就代表必须服药治疗。

条件3: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在3个月时间内能让血压达标。

那么,所谓“血压达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

这份医学指南认为: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40/90mmHg”。而同时满足前面2项条件的高血压患者,毫无疑问正是属于“一般高血压患者”。

因此,他们只要在3个月以内,通过减少食盐、加强运动、调整饮食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非药物”方法让血压降到<140/90mmHg并且长期保持住,那么,原则上,就可以不启动降压药的治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应该说,《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所提出的这一套标准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直到如今,依然有很多高血压患者甚至医生都坚信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不得不说,对此,最新的医学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了!

现在:血压只要≥140/90mmHg就建议启动降压药治疗

2024年9月,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应该说,这份医学指南是当前我国高血压治疗领域最新、也最为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之一!

其主要的特点与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开始逐步弱化部分传统、保守的治疗理念,并基于很多高质量的医学研究证据提出了更加积极的降压策略。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在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当中,关于“高血压患者何时应该启动降压药治疗”是这样描述的:对于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应该立即启动降压药的治疗。这具体包括3种情况,其中,第1种就是收缩压(“高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低压”)≥90 mmHg的高血压患者。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这意味着,临床上所有确诊了高血压的患者都应该尽快启动降压药的治疗!大家没有必要再去纠结自己的血压是否<160/100mmHg,也不用去衡量“非药物”手段能否让自己的血压降回到140/90mmHg以内……

并且,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还专门强调了:对于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无论一级还是二级预防,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由此可见,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完全浇灭了高血压患者想尝试“不吃药”的希望。

那么,在这一看似“过于绝对”的医学推荐背后,又反映出了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当中的哪些趋势变化呢?

相信只有在搞清楚了这背后的原因以后,大家才能真正接受这种观念上的改变。

不可忽视的“两大趋势”

客观来说,之所以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会提出与《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不太一致的建议,关键就在于近年来在高血压诊治领域所出现的“两大趋势”。

趋势一:与血压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标准】正逐渐趋严

一直以来,其实决定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立刻启动降压药治疗的关键,并不是血压值的高低本身,而是患者总体的心血管风险分层。

早在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当中就已经提到: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心血管风险处于【高危】或【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不论血压多少,都应该及时启动降压药治疗。

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而这一原则,几乎完整无差地延续到了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当中。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那么,究竟怎样的高血压患者属于心血管【高危】呢?

在过去的标准当中,只有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160/100mmHg时,才会被明确划定到心血管【高危】的范畴当中。

而在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所提供的最新标准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只要≥140/90mmHg,就可以被划定为心血管【高危】了。

也正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标准变化,使得新指南认为: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就应该启动降压药的治疗。

事实上,大家用不着奇怪为何有关血压的标准会这样变来变去……一直以来,人类对于“血压标准”的探索,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并且,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血压的相关标准还可以比原本所设定的要更低一些。

比方说,在我国,应该很少有人会质疑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到底是不是“≥140/90mmHg”。

但其实,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早就已经被下调到了“≥130/80mmHg”(比如美国)。

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就可以理解为何血压值一旦≥140/90mmHg就属于心血管【高危】了。

AHA 高血压诊断标准

趋势二:血压的【控制目标】也在下调

相信对于大多数血压值只是刚刚超过14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都有信心通过“非药物”手段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毕竟,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血压降幅,理论上不会太大。

但假如让这些患者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呢?大家真的还会那么有信心吗?

与《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认为一般高血压患者只用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不同;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无临床合并症,年龄<65岁的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而即便是年龄处于65-79岁的一般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也是“<130/80mmHg”。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也就是说,根据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建议,年龄<80岁的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应该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的水平。

毫无疑问,对于血压值≥14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来说,要想不依靠药物就稳定地让血压降回到“<130/80mmHg”的水平,这确实难度就太大了一些。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明明是“140/90mmHg”,那为何非得把血压降回“130/80mmHg”才行呢?

这是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表明:把血压控制目标由“<140/90mmHg”给降至“<130/80mmHg”,可以进一步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甚至死亡的风险!

为此,我国学者还专门发布了《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这份医学指导文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在不需要太多种药物、太大剂量和太复杂治疗方案的前提下,“<130/80mmHg”应该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

《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综上所述,如果是放在几年以前,一部分满足条件的高血压患者的确可以尝试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控制血压。

但如今,最新的医学理念则是建议大家在确诊高血压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药物治疗手段!

这是因为,一方面,高血压一经确诊就意味着【心血管风险不低】,尽早启动降压药治疗会更有利于“保护心血管”;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已经从“<140/90mmHg”下调到了“<130/80mmHg”,这使得单一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确实很难让血压长期、稳定地达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2,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 第13卷 第4期

3,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年2月 第30卷 第2期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2月 第24卷 第1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