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们曾写过一篇《巨额广告费用,也救不了汤臣倍健》,彼时汤臣倍健的市值高达394亿,而在今年中报公布后,汤臣倍健再次大跌,股价创五年新低,最新市值跌至204亿。
二级市场的大环境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低迷的业绩才是击垮汤臣倍健市值的关键。上半年汤臣倍健的收入同比下滑17.56%,至46.13亿,净利润同比下滑42.34%,扣非净利润下滑42.8%。
其实对比营收及销售费用的增速也能发现,销售费用上半年支出18.2亿,仅下滑0.37%,但营收下滑了17.56%,这就意味着仅靠砸营销已经砸不出收入了。
保健品这个行业呢,一直没能出超级品牌的核心原因是,基本不需要太高的研发投入,并不存在太高的技术壁垒,核心竞争力就是营销,所以汤臣倍健的销售费用占比一直在39%-40%左右。也就是说100元的收入,有差不多40元砸在了营销上。
激烈的竞争压力
上半年汤臣倍健的研发投入为6978万,占总营收占比仅有1.51%,而销售费用的占比高达39.5%,很明显汤臣倍健的生意模式跟普通消费品并无太大的差别,说到底也是个渠道生意。
渠道生意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建立起品牌溢价,特别是保健品类,比如说维生素含片,核心原料就是维生素B维生素c这些成分。各品牌之间除了那个包装盒以外,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差别。医院药房窗口的价格可能还要比街头巷尾药房的价格还要更低,所以竞争相当激烈。
从中报数据来看,上半年汤臣倍健国内经销商的数量减少了130家,至808家,境外经销商减少了1家。上半年46.13亿的收入中有24.77亿的收入是来自线下,7.28亿的收入来自线上,线下和线上的收入分别下滑了16.67%和22.15%,境外收入下滑20.28%。
数据来自:2024中报
保健品业务线上化对线下渠道的冲击是长期的,本质上来说,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渠道无非是建立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
维生素为啥要走母婴跟药店渠道,核心是这两个渠道的用户对健康营养有着更多的需求,另外,所谓的营养师也更能在用户端建立起信任,但是随着线上化内容平台的快速渗透,先前在线下建立起的壁垒也会被弱化。
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更丰富的品类以及更多的广告投入其实会加剧品牌之间的竞争,拉低各家的利润率。
其实跟卖酱油的逻辑差不多,原先某商超的货架只能上架5款酱油,但线上平台能上的品牌是不限量的。到最后就不只是质量的竞争,同时也是营销的竞争,我们从汤臣倍健的利润率变化也能感受到竞争的压力。2024年汤臣倍健中报净利率下滑至19.08%,创下近十年最低。
数据来自:IFind
根据抖音的选品栏数据来看,保荐品类的带货佣金普遍能给到3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50%。这本身就是个很暴利的品类,汤臣倍健上半年的毛利率高达68.6%。
海外业务的下滑
根据欧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维生素与三四补充剂行业零售总规模达到2253亿,同比增长11.6%,2009年-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45%,同时2023年行业的人均消费也增长了11.5%,至23.3美元,人均消费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22%。
汤臣倍健2023年年营收94.07亿,但年报给出的市场份额是10.4%,假设我们就按这个数据来看,行业的集中度依然很低。以此判断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可期,结论看起来也合理。
但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大环境,如果宏观层面向上,家庭部门的收入持续增长,那么在财富效应的驱动下,消费升级的逻辑是成立的,即便行业集中度不高,头部也能拿到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速,但是眼下这样的逻辑已经不成立了;另外就是,行业集中度低,未来的增长空间大?但行业集中度低也恰恰说明准入门槛不高。
随便一家新互联网品牌,带着50%的佣金进场,哪怕只赚10%的利润,这样的品牌也能抢占一定的份额。
比如2018年,汤臣倍健花了6.7亿澳元(约34亿)收购的益生菌企业,这几年的经营也是每况愈下:上半年“lifespace”国内产品实现收入 2.10 亿元,同比下降 24.79%,境外 LSG 实现收入 5.11 亿元,同比下降 4.72%(按澳元口径:LSG 营业收入为 1.08 亿澳元,同比下降 5.37%)。
2019年,汤臣倍健就因LSG的收购一把计提了超过10亿的商誉减值,导致全年利润亏损。
所谓的高分红
如果只看分红,汤臣倍健最新的股息率已经超过7%,远超长江电力、以及四大行,可这样的高分红为什么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呢?
原因就在于分红的稳定性。
今年市场主要参与的高分红,都是在行业内具有绝对定价权的超级头部,比如长电这种,基本可以预期到明年之后的业绩。即便家庭部门会削减开支,不喝牛奶,不买啤酒,但是电是绝对的刚需。
膳食营养补充可就不同了,汤臣的业绩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今年业绩大幅下滑。今年有的分,明年还能分多少?这是个问题。
另外从融资分红的占比来看,汤臣倍健上市到现在累计派现77.15亿,但三次的增发就融了63.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