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爆发于50万蒋氏国民党军与70万阎、冯、桂联军之间的中原大战,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蒋军惨胜,东北军入关成了压垮联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比东北军的入关加成,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在此之前蒋军如何止住颓势甚至逆风翻盘,逐渐对阎冯桂联军取得战场优势的。
在我看来,这其中引发中原大战“蝴蝶效应”的关键力量,非原粤军出身的蔡廷锴第60师和蒋光鼐第61师莫属。
没错,你没看错,不是当时中央军至为精锐的胡宗南第1师、蒋鼎文第9师、陈诚第11师,也不是中央军的教导第1师及教导第2师,而是被视为杂牌的第60师、61师。
蔡廷锴
中原大战,主战场基本围绕三条铁路线:平汉线、陇海线和津浦路。原因很容易理解,毕竟铁路输送能提高运兵、给养补充的效率。
按反蒋联军规划,桂张军(桂军、张发奎军)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武汉,然后沿平汉路北上,与冯军会师郑州;
冯军主力部署在陇海线,一部在平汉路南段;阎军主力部署在津浦路,一部在陇海线与冯军协同作战,以便于冯阎两军会师徐州后快速向蒋氏老巢南京推进。
桂林联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击破何健、唐生明、钱大钧等部攻占永州、衡阳、宝庆、长沙、岳州等地,再往前就是平汉路的起点武汉了。
这时候意外发生,桂张联军北上的第二梯次部队黄季宽部在衡阳被蔡廷楷60师、蒋光鼐61包围,以致主力不得不从长沙回援衡阳。
黄季宽
没想到的是,60师、61师爆发出了惊人战斗力,桂张联军遭受重创不说,还不得不退回广西。
当时冯军参谋长曾建议冯玉祥,不妨把西北军主力从陇海线调回,然后全力沿平汉路南下接应桂张军,如此桂张军就会不顾一切地杀向武汉,这样就能先解决掉蒋军三大军团之一的何成浚军团,然后再移师陇海路。
应该说这一招其实还是蛮高明的,可惜冯军并没有采用。造成的后果就是,60师、61师几乎一战底定了平汉路战事,生生断了反蒋联军“三足”之“一足”。
蒋军与冯军在陇海线作战总体落入下风后,进入了短暂的相持期,然后改变策略,全力出击津浦路——也可以理解成先放开冯军这个硬茬,去捏阎军这个软柿子。
其实先前态势下,蒋军在津浦路上也没讨到便宜:蒋军第一军团韩复榘部被阎军傅作义部打得放弃济南,仓皇逃往胶东;蒋军马鸿奎部、夏斗寅部分别被傅作义部围困在兖州、曲阜。
傅作义
60师、61师再次出马,从徐州北上,突然攻占泰安抄了阎军后路,傅作义被迫撤出济南,通过黄河铁桥和所搭浮桥北渡黄河,重武器基本都扔了。
60师、61师很快攻占济南,等于完全了切断了津浦路,津浦路阎军以及在陇海路配合冯军作战的阎军徐永昌、孙楚所部也都按阎锡山命令火速退往黄河以北,这不但意味着蒋军底定了津浦路,对手只剩下陇海线上的冯军这支孤军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陈诚11师也致电说率先攻占了济南,得到了蒋氏极大嘉奖。最终虽然认定60师、61师、11师同时攻占济南,但也体现了蒋氏的私心:他当然更希望嫡系11师获得攻占济南之荣誉。
阎军彻底撤出黄河以北之后,冯军的总体溃败已是时间问题了。即使出关的东北军不增援蒋军,但只要不站在冯军一方,蒋氏就赢定了。
冯、蒋、阎
综合回顾中原大战这场超过百万军队的军阀大混战,如前所说,粤军出身的60师、61师可谓起到了引发“蝴蝶效应”的关键作用。
其衡阳一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平汉路战事走向,逼退桂张联军;济南周边一战,一定意义上逆转了蒋军津浦路战事的不利局面,逼退阎军北渡黄河。
从1926年北伐之始,到多次与桂、张军作战,再到中原大战,直至1932年淞沪抗战,由60师、61师组成的19路军(含前身为“铁军”第四军之第10师、第11军)几乎没打过什么败仗,基本代表了1925-1933年之间国民党军的巅峰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