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蛟:抗美援朝最可恨叛徒,坑死数千名志愿军,最终下场如何?

风华正茂书生意 2024-12-14 12:07:25

1950年10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挺进朝鲜战场,与美军展开了生死较量。经过近三年的浴血奋战,志愿军凭借不屈的战斗精神,击退了美国的侵略步伐,改变了战争格局。然而在这场英雄与敌人交锋的背后,却有一个叛徒的阴影悄然蔓延。1952年白马山战役的失败,竟源于一名本应忠诚的文化教员谷中蛟的背叛。他的出卖让敌人提前得知我军的计划,还导致了志愿军的惨重损失。谷中蛟曾在“万岁军”中担任文化教员的普通士兵,究竟因何背叛自己的祖国?他的背叛又带来了怎样的连锁反应?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10公里,山形似卧马。虽然它并非战略要地,但它控制着通往铁原平原的关键交通线。在1951年的秋季防御战中,42军驻守此地,与联合国军展开了血战。美军用空中火力和重型机械化部队强行夺回白马山。42军虽拼死抵抗,但依然未能守住这个高地,伤亡惨重。美军迅速巩固阵地,将其改造为“钢铁阵地”,并牢牢掌控了这一战略要地。

1952年5月22日,志愿军决定调动38军接替42军防守白马山,以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反攻。38军作为我军中的精锐部队,一直以执行艰难任务、打硬仗著称。自从平江起义以来,这支部队就以其不畏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屡建战功,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38军遍布多个战场,纵横5000多里。

进入朝鲜后38军在多个战役中屡次表现突出,特别是在第二次战役中成功穿插敌阵,扭转了战局;在第四次战役中,他们死守汉江,稳住了战线,为大部队的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面对白马山的任务,38军全体将士充满信心。副司令员王近山(李云龙的原型之一)感慨地说:“这简直是‘牛刀杀鸡’。”正如李云龙所言:“我们八辈子也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为了完成任务,38军军长江拥辉要求严格训练,甚至找来有青蛙叫声的地方进行作战训练,要求士兵们在经过时,如果青蛙的叫声停止,则视为训练不合格。训练的精细与严格,显示出38军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为了弥补志愿军的火力不足,38军还加强了重型武器的配备。此次参战的火炮、坦克、迫击炮等兵器,数量几乎与联合国军不相上下,38军的火力配置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全军拥有182门火炮、17辆坦克、59门高炮以及122挺高射机枪,火力配置强大到足以与联合国军匹敌,这种全方位的战术部署,使得38军的进攻充满信心。

就在反攻准备就绪的前夕,38军接到了一个震惊全军的消息:突击队员谷中蛟叛变了。谷中蛟1949年入伍,同年被送往南方中央军事政治训练学校进修。1950年5月,完成学业后,他成为38军114师340团3营7连的副排职文化教员。这个岗位让他远离前线,安稳过日,但内心的焦虑始终挥之不去。战争打响后谷中蛟从未真正接触过战斗,直到1952年,战争再次迫近他。

1952年9月,志愿军秋季反击战打响。这一阶段志愿军选定了18处美韩军的阵地作为攻击目标,凭借精准的战术和坚定的决心,迅速攻占了这些阵地,并在接下来的反复争夺中,成功稳固了六个战略要地,消灭了8300多名敌军,志愿军自己的伤亡控制在2000人左右。虽然敌军坚守但在志愿军的凌厉攻势下,最终未能抵挡住。我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几乎没有受到重大伤亡,战果堪称完美。

随着这场胜利的捷报传回,38军的战士们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士气高涨,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投入新的战斗。每个部队,都争先恐后地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司令部迅速下达了新的命令,计划在10月初展开第二阶段的攻势。这一次,38军依然是主力之一,任务是夺取白马山,消灭5000名敌方韩军。

作战计划早已下达,而突击队的名单也随之敲定。指挥官们认为,这次战斗的敌人不再那么强悍,胜利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事。再加上此前战斗中的相对轻伤亡,他们相信这一次的行动会如愿以偿。于是他们决定挑选几名表现突出、勇敢果敢的战士加入突击队。而谷中蛟凭借他在平时训练中的突出表现,以及屡屡主动请战的态度,最终被选中。

然而自己真的被选入了突击队。谷中蛟的心情一时复杂得难以言喻,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热血的请战,谁料命运竟如此作弄。此刻他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曾经豪言壮语的决心在现实面前有些动摇,面对即将迎来的生死抉择,他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交织成一团乱麻。

在他还未能理清心头的纠结时,一件小事却突然将他的情绪推向了顶峰。谷中蛟得知,隔壁第342团的战士们已经换上了厚实的秋装棉衣,然而自己所在的3营却得到消息,棉衣早已运到前线,却决定等战斗结束后再发放。这一决定如同一根刺,狠狠地扎进了谷中蛟的心里。

他心头的不满迅速积聚,难以抑制:“为什么?我们即将面对生死,为什么连一件棉衣都不给发放?”他无法理解,指挥官的安排显得如此冷漠。这些棉衣本应是战士们在寒冷中最基本的保障,却因为某种所谓的“节约”而被推迟。难道我们牺牲的生命,真的比不上节省的那几件棉衣吗?

但当时营里决定不发棉衣的原因并不复杂,抗美援朝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群众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毫无怨言地支援着志愿军。为了支援百万大军作战,国家已经几乎将所有物资投入战争中,能够节省的每一分资源,都是百姓的血汗。志愿军的指挥官们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决定推迟棉衣的发放。

那时的朝,10月的寒风虽然刺骨,但距离严冬的到来还有些许时日。年轻的战士们身强体壮,尚能忍受几天的寒冷。棉衣终究只是短期的应急之物,延后几天发放,并不会对战斗产生致命影响。然而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决定却让许多战士心中涌现出难以言喻的情绪:愤怒、无奈、甚至是背叛。

谷中蛟心中有着更深的纠结,他并非无情无义,只是面对即将上阵的危险时,连一件温暖的衣服都无法为自己提供,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让他感到彷徨。10月1日棉衣终于送达营地,但谷中蛟看到其他部队的战士们早早换上了棉衣,而自己依然冻得瑟瑟发抖,心里不平衡,开始抱怨部队对自己不够重视。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习惯了舒适的生活,难以忍受这份艰苦与不公。他心生一计:不如投向敌人,或许能保命,甚至换来一些奖励。于是在10月2日谷中蛟趁机悄悄离开了自己的阵地,跑向了韩国第九师。

在那里他向联合国军提供了大量情报,包括兵力部署、武器情况、战术打法,甚至每个炮兵阵地的位置。起初韩国军方对这些情报心存怀疑,但出于谨慎,他们还是进行了应急部署。韩国第九师迅速加强了防御,美军也派出大量支援力量。

得知谷中蛟叛变的消息,38军指挥官江拥辉大为震怒。经过短暂的犹豫后,他决定依然发起进攻,利用敌人尚未完全准备的空隙发动反击。10月6日志愿军按计划发起了对白马山的进攻。美军为了保住这一战略要地,不惜动用了上百架次的飞机支援韩军,轰炸持续不断,后方补给线和炮兵阵地受到了极大损失。到了10月9日,双方都已筋疲力尽,各派3个团应战,但损失惨重。实际上志愿军的损失更为严重,因为原本计划中的偷袭并没有预料到美军的空中支援,战况越来越不利,直到9日下午,志愿军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依靠最后的一些兵力勉强维持战局。

然而在白马山的战斗正打得如火如荼时,美军却抓住机会,进攻了上甘岭。志愿军接到通知后,迅速派兵前往上甘岭进行支援,与美军展开了决战。此时白马山的战斗却因后援不足变得愈加艰难。

10月15日,38军被迫撤离白马山阵地,结束了这场令人痛心的战斗。原本在朝鲜战场上无往不胜的38军,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此次战役中志愿军没有取胜,反而损失惨重,6700余名战士牺牲,尤其让人痛心的是,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韩9师成功守住白马山阵地,获得了“白马师”的荣誉称号。尽管他们的胜利充满侥幸,但志愿军不得不承认,这场战斗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败给了韩军。而朴正熙,作为韩9师的师长,凭借这一战一举成名,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日后也因此奠定了成为韩国总统的基础。

然而谷中蛟的名字,却成了这一段历史的污点。作为38军的一名文化教员,他本应坚守岗位,但由于其投机取巧,竟在战场上有过懦弱的表现。在白马山战役中,谷中蛟并未展现出应有的勇气和担当,反而在战局恶化时,选择了背叛和投降。正是这种自保的心态,最终导致了他被俘,成为了美韩联军的战俘。

作为战俘,他原以为向敌人提供情报能够获得优待,但韩军根本没有给他任何“特权”,利用完他后,便把他丢入了战俘营。经过一段时间,谷中蛟被转送到台湾,之后他的下落再也没有人知晓。无论他最终去了哪里,谷中蛟的名字早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耻辱,他的懦弱和贪生怕死也永远被历史铭记。

谷中蛟叛变后的结局同样令人唾弃。他投降后被送往台湾,在那里被反动派收留。台湾当局对他并没有过多的照顾,反而安排他做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常常在修路和清扫街道的工作中度日,生活极为清贫。虽然他曾一度自认为做出了“聪明的选择”,但很快他就发现,叛变并没有带给他任何荣耀或安稳,反而让他变得孤立无援。

到了1970年代谷中蛟孤独一人住在台北的简陋公寓中。由于他生活贫困、无亲无故,最终在家中死去,尸体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腐烂多日,直到邻居才发现他的死讯。这一切仿佛是命运对他背叛祖国、叛变同胞的最严厉惩罚。

谷中蛟的叛变与最终的悲惨结局,成为了他一生的铁证。他的死是对所有背叛者的警示:无论在哪个地方,背离自己的信仰与祖国,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孤独与凄凉。

参考文献:《胜败白马山 兼论虎将江拥辉“走麦城”的指挥得失》寒光

《审讯报告KT3831号(谷中蛟)》美国官方文件

《白马山之战:一人阵前背叛投敌,致“万岁军”5个团遭重创》专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