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民党的“四大公子”

爱吃凉历史 2024-11-18 04:11:33

四公子,提到这个词,可能许多人第一印象,是“战国四公子”或“民国四公子”,甚至怪异点的讲是那些民间流传的什么“京城四公子”“广西四公子”,以及各式各样的省份+四公子。

但今天要讲的是,正经褒义的“四公子”和战国民国四公子,一样是夸人的,或许有些年轻的读者不太清楚,但老一辈应该都有所耳闻,他们与上面的那些四公子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来自台湾。

一、显赫家世

四公子,从最开始的战国四公子到现代的台湾四公子(又称台湾四大龙),都有个最根本的特征——世家子弟。

台湾四公子,连战、钱复、沈君山、陈履安,其家庭不是高知就是高官,各各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还都吃过洋墨水,在那个年代,这种身份地位以及自身的高素质高学识,这“四公子”的雅号只能说是非他们不可。

当然四公子为四公子,那是分个上下高低的,其中要数连战为魁首。

连战1936年,生于西安,这出生时间点,恰好与西安事变同一年,还真别说,在台湾那边,传统思想还比较兴盛的地方,莫不是众说纷纭。

其祖父连横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著有《台湾通史》,弥补了“台湾无史籍”的尴尬局面。

连战在当时的台湾政坛被尊称为“福将”,弃学从政后,他一路当到“行政院长”、“副总统”和国民党主席的高位。

直到2000年“大选”惜败于陈水扁,连战才算遇到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挫折,天才输给这样一个歪门邪道,真是令人惋惜。

还好五年后,连战又一次当选国民党主席,并决定访问大陆,推开两岸冰封已久的大门。

钱复家同样家世显赫,钱复比连战早出生一年,内陆显赫的钱氏家族,多分布在浙江与江苏,钱复则是在浙江杭州出生的。

其父钱思亮是中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台湾大学校长。

钱复从1964年开始负责接触,台对美“外交”工作,当时被视为台湾政坛的明日之星。

在蒋经国着意栽培下,他1982年开始任“台驻美代表”,六年后回台任“外交部长”,1996年出任“国民大会议长”。1999年,钱复担任“监察”。

沈君山,四公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江苏人,其父沈宗瀚是世界闻名的农学家,曾主持台湾农业建设工作。

四人中唯他年龄最大,从政时间最短,但他的艳福却是十分令人称道的,当时台湾人民的两大天仙——胡茵梦和林青霞,可是跟他一块逛过街的,四公子里就他有这待遇。

98年退休后,沈君山仍担任科技管理学院咨询委员会召集人等职,多次来往两岸。

“四大公子”中,陈履安的年龄最小,但其家世最为显赫,其父是国民党名将,赴台后历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长”、“副总统”等职。

自1972年起,他先后出任“经济部长”、“国防部长”等要职。1996年,因与李登辉政见不合,陈履安退出国民党,与王清峰搭档参选“总统”落败,2001年才恢复党籍。

陈履安晚年信佛,在两岸间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从家世到自身能力来看,这四大公子,还真是非他们莫属啊,世家子弟与平民百姓就是不一样,层次太高了,普通人跑断腿都追不上。

二、思想与政治主张

四公子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想法都不一样,先来谈谈连战和钱复的差异。

与小国“建、复交”问题:连战时期,台湾当局竭力刻意追求与一些小国“建、复交”,甚至不惜耗费大量金钱去买“外交”。

连战曾声称:“我们对外推展关系的原则是,七八十个国家不算多,四五十个国家也不算少”。

钱复时期,“金钱外交”仍在继续进行,但不象连战时期那么张扬,而是采用了较为隐蔽的手法。

提升同“无邦交”国家的“实质 关系”问题:

连战时期虽也声称要加强同“无邦交”国家的“实质关系”,但依然摆脱不了过去的那种偏重极少数“无邦交”国家的局面。

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建、复交”活动上,而忽视其它一些大中型和“潜在性大”的国家。

钱复则明确宣称,今后将着眼于与美、日和欧洲各个国家以及“潜在性大”的国家“发展更密切的关系”、,并且将工作重心从与小国的“建、复交”活动转移到强化与中、大型、“潜在性大”的“无邦交”国家的“实质关系”上,

归根结底,钱复与连战外交策略的不同特点在于,钱复运用更为隐蔽和狡猾的手段进行“外交”活动,并且更加注重实际利益的获得,使“务实外交”更趋“名实兼庾”。

沈君山,因其自身言行常招致某些政治势力的不满、指责。如他在海外秉持大陆与台湾“交往不是妥协,沟通不是认同”的原则,就遭到过非议。

又如1979年,他在高雄发表了题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竞争”的讲演,曾引起一场风波,导致他辞去台湾“团结自强协会”秘书长之职。

他自我解嘲说,“左、中、右三方同时开打一个人,显然我已经达到了团结的目的”。

陈履安,1972年出任台“教育部”专科职业教育司司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对专技教育倾注了不少心血,如把高职与两年制专科技艺部衔接起来,制订五年制专校设备及师资标准,对不符标准的学校令其“限期改善”、“停止招生”、“减班或减少学生人数”,使一度杂乱落后的专科教育步上正轨。

1984年俞国华负责筹组台湾“内阁”,陈膺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台湾科技发展事务、在任期间,他设立“新政建设基金会”与“农业发展基金会”,制订“国家长程科技发展计划”,专设杰出研究奖助费,鼓励科学研究。

虽然说台湾“四公子”,都致力于搞好两岸关系,但受限于自身环境及利益,总会不可避免的代入一些,对国家主权不利的观点,需辩证看待其思想及政治主张。

三、两岸一统

台湾,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一块心病,两岸都心知肚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自蒋介石逃往台湾后,所进行的独裁统治及媚美态度,导致后几代台湾人民,对国态度恶劣,两岸一统时间始终成谜。

四公子里的沈君山,早就在探索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问题,或演说,或撰文,不断宣传其观点,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

1990年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成立时,他被物色为该会的研究委员,参与起草台湾“国家统一纲领”。

1979年沈君山曾提出,台湾当局的近期目标应是“确保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分别存在,和平竞争”,强调在制定大陆政策时,首先在改变观念,如“文政分开”,“(有原则的)非政治性接触,不是政治的妥协,”等等,言时人之不敢言。

他认为在国际上“台湾独立绝不可能被接受”,不赞同台湾“住民自决”。他主张国家统一,但又强调两岸统一不具条件,待政经各方面差距缩小时才“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台湾部分政坛高层,对两岸归一,祖国完整,还是有着清晰的认知。

还有如连战祖父连横,辛勤笔耕,以几十年的心血,写成《台湾通史》、《台湾诗乘》等等鸿篇大著。

在日人禁用汉文的情况下,他创设雅堂书局,专卖中国图书、文具。“九·一八”事变后,他又遣子回大陆参加工作。

章太炎曾赞誉他的《台湾通史》有民族精神之所附,一定流传后世。张其昀也称道这部书的力量超过日本侵略者的“全部陆海空军”。

连横不愧为台湾人民中的一员民族英雄。以已故连横为杰出代表的台湾新老几代的爱国文人,是中华文化在海峡彼岸的传人,他们为台湾回归祖国已经建造了或正在建造着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朽丰碑。

功高不没,将万世流芳,而那些胡说什么“海洋文化”、“海洋精神”的一小撮“台独”分子,不如说是虫豸,在这些民族英雄面前,显得何等的渺小和卑劣!

还须指出的是,“台独”分子鼓吹“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海洋精神”,跟他们抹杀台湾文化固有的民族特性的言论是互为表里、一脉相通的。

实际上是妄图诱骗广大台胞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也要采取“包容”、“忍让”的态度。

可见“台独”分子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搞的这一套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本质上只能是国际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同盟军和应声虫。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某些国际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台独”分子的所作所为,完全适应了它们染指台湾、妄图卷土重来的狼子野心。

“台独”分子的文化观从反面告诉我们一条真理:一定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上的文化)总是以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为基础;又反转过来为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的。

因此,排除各种障碍,发展海峡两岸的双向交流,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振兴服务,应当是两岸一切有爱国良知的文化人士共同肩负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陈履安 《台湾研究》 1995年第3期89-96试析连战与钱复“外交”策略的差异 《台湾研究集刊》 1991年第2期14-19国民党“四大龙” 《党政论坛》 2009年第2期37-37沈君山的志趣、学识与主张 《台湾研究》 1992年第1期76-78,71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