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开始阅读之前,请点击“关注”按钮。这不仅便于您参与后续的讨论和分享,还能增加您的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前言·】——»
朋友们,你们说这世上啥最让人揪心?是梦想近在咫尺却怎么也够不着,还是生命正灿烂时却戛然而止?
就在 2025 年年初,一则消息惊爆众人眼球,同济大学 30 岁的博士杜梅走了,这就好比好苗子正茁壮成长,突然遭了霜打,为啥这么优秀的人命运如此多舛?
杜梅这一路啊,走得那叫一个坎坷又励志。
1995 年 10 月,她出生在江苏徐州的农村,家里条件普普通通,还有个姐姐和弟弟,打小儿她就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那股子刻苦劲儿,真应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靠着自己的努力,一路从江苏科技大学杀到上海大学读硕士,2021 年又闯进同济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师从任声策教授。
在学术的赛场上,她简直就是 “开挂” 般的存在,发表了 30 余篇高水平论文,国家奖学金更是拿到手软,还获得 CSC 公派资格,跑去比利时鲁汶大学联合培养,这履历,亮瞎眼啊!
可命运这 “老顽童”,就爱捉弄人。2024 年,杜梅在比利时访学的时候,身体突然拉响警报,腰疼得厉害。
一开始她还以为是拎菜爬坡累着了,没太当回事,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跑去医院一查,晴天霹雳 ——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学业被迫中断,她心急如焚地回国寻医。从复旦肿瘤医院,再到北京、上海、南京各地的大医院,9 次化疗,每一次都是在鬼门关前走一遭。
她身体被折磨得不成样子,钱包也被掏空,但即便如此,杜梅也从没喊过一句放弃,那股子顽强劲儿,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杜梅写下自述遗书,那些文字就像一把把小锤子,敲得人心生疼。
她心心念念 2025 年 6 月就能戴上博士帽,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可如今,这梦想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
她满是眷恋地回忆家人,感恩家人一路的陪伴与支持,直言从不后悔生在杜家,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个世界的不舍。
亲友们对她的离去悲痛万分。弟弟代发讣告,那言语中的哀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同学们回忆起她读书时的拼命模样,也是眼眶泛红。
学术圈更是一片哀悼,导师和同窗们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坚韧乐观、执着学术的伙伴痛心疾首。
1 月 5 日上午 9 点,在泰州市殡仪馆,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杜梅。
她留下的 30 余篇学术论文,在知识产权和创新管理领域熠熠生辉,参与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也凝聚着她的心血。
可杜梅的离去,也给咱们敲响了警钟。看看这几年,像她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因病倒下的不在少数。
武汉大学 49 岁的教授张万洪,法学界的中流砥柱,因长期高强度工作,2024 年 6 月 29 日与世长辞.
同济医院原副院长邱忠民,60 岁,有着深厚医学造诣,同样不堪工作压力与健康问题,在 2025 年 1 月 4 日匆匆离世。
这一桩桩悲剧告诉咱们,学术压力再大,也不能把身体搞垮了。
咱们得学会劳逸结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得给人才们 “松松绑”,别让他们累倒在追梦路上。
写到最后咱们是该为梦想奔跑,但也不能把健康抛到九霄云外。
高校、科研机构得改改那 “高压” 模式,给人才喘口气的机会;咱自己呢,也得时刻警醒,别等身体垮了才追悔莫及。
毕竟,没了健康,啥梦想都是空中楼阁,咱们得在逐梦路上稳稳地走,才能不辜负这大好人生。
本文材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下架!谢谢!
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