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涣家族:刘备在中原错过的豪门望族

三国可不求甚解 2024-08-06 03:04:52

刘备在中原被人撵着打时,因局势动荡,手下许多人跟着他看不到前途,纷纷中途各奔前程,刘备因此也错过了这许多人才。如果按个人能力从高往低排的话,他错过的人才应该依次是:陈登、陈群、田豫、袁涣。但若按家族势力来说的话,就应该是袁涣、陈群、田豫、陈登了。

袁涣这个家族和我们熟知的袁绍家族并非是同一个家族,虽然祖上也有血缘关系,但到三国时已经形成两个家族了:袁涣属于陈郡袁氏,袁绍属于汝南袁氏。陈郡袁氏虽然比不上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但也出过三公,袁涣的父亲袁滂就是东汉的司徒。刘备当时能和袁涣扯上关系,也是高攀了。

豫州陈郡和汝南郡示意图

袁涣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行为处处透露着诡异和不同寻常。他曾被时任豫州牧刘备举荐为茂才,因此和刘备有了知遇之恩,但他对刘备的忠心却不太能看懂:说他忠于刘备吧,他并未随刘备浪迹天涯;说他不忠于刘备吧,吕布让他写信骂刘备,他不肯,别人谣传刘备去世,他也不肯一起祝贺。他看不上袁术、吕布,却又在他们手下做官。曹操剿灭吕布后,别人看见曹操都拜见,袁涣只是拱手而已,可他最后却还是投靠了曹操。一句话来概括:袁涣这个人有点标新立异、刺头的感觉。

曹魏所有官员的最高官职,袁涣任郎中令,属于九卿之一

袁涣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内政上,治理地方能顺应民心,先后在曹操手下任太守、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郎中令等官职。如果他一直跟着刘备,估计最后和董和、陈震、向朗等人地位差不多吧。

当然了,要是收服了袁涣,刘备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他这一个人才,而是整个家族的人才。

(请横屏观看)

袁涣家族

1.同辈人才

袁涣的堂兄弟里,最出名的就是袁霸了。袁霸事迹不详,史书也没给他立传,不过从官职来看,袁霸曾担任过曹操的丞相长史,这可是个位高权重的职位,后来又晋升大司农,成为了九卿之一。

2.第一代

袁涣的儿子中,虽没有那种名气大到如今都耳熟能详的,但整体上质量还都不错。

长子袁侃官至尚书,三品,等同于今天中央各部的部长。袁侃为人仗义,在和许允一起犯事被抓时,主动扛起了责任,让许允有了活命的机会。三子袁奥官至光禄勋,九卿之一,三品。四子袁准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著有《仪礼丧服经》《袁子正论》《正书》等书,现在《三国志》中有些注还是引用的袁准的。

袁霸一脉中,儿子袁亮也官至尚书,和袁侃一样。他在浮华案中,与何晏、邓飏等吹捧浮华的人不对付,写书讥讽他们。

3.第二代

第二代中,袁准的儿子袁冲官至光禄勋,袁亮的儿子袁粲官至尚书,都是三品,但事迹都不详。

4.第三代

陈郡袁氏第三代的质量和第一代大差不差。

先说袁瑰。袁瑰的世系其实不太明了,史书只说他是袁涣的曾孙,祖父(第一代)、父亲(第二代)都英年早逝。我们看上面的族谱,在第一代中,史书记载早逝的,只有袁侃和袁宇了。小编推测,袁瑰应该是袁宇一脉。因为如果是袁侃一脉,在史书中完全可以说是袁侃的孙子,没必要非得往上捯一辈,毕竟论名声论官职袁侃和袁涣是一样的。

袁瑰在《晋书》中是有传的。但实话实说,袁瑰的传记我没看明白,我不明白像房玄龄这样的大家,给袁瑰立传的目的是什么,感觉也没什么突出的功绩啊。在看《三国志》时,这种条块感特别清晰,合在一个传记里的要不官职类似,比如都是丞相府属官、刺史、郡守之类的,要么就是能力或品行类似,比如庞统法正这种谋士。但读《晋书》,我常常get不到这个点,比如袁瑰和顾和在一个传记里,却找不到他们的共性。也许是我对《晋书》研究太少的缘故吧。

袁瑰历任县令、太守,曾参与平定苏峻之乱,曾建议恢复儒学,官至大司农、散骑常侍,也是三品的官员。

袁瑰的弟弟袁猷,官至侍中、卫尉,也是三品,但事迹不详。

此外,除了袁宇一脉,袁准一脉在这一代也有个出名的,那就是袁准的孙子袁耽。袁耽在《晋书》中竟然也是有传的,虽然也不知道何德何能。他被王导所赏识,在苏峻之乱中,奉命招降苏峻的手下祖永,战后因功封为男爵、历阳太守。没想到上任没多久就闹了一个乌龙,后赵的石虎带了十几个随从在历阳周边侦查,袁耽赶紧向东晋朝廷上报说石虎带人来了历阳,也不说只有十几个人。皇帝都快吓傻了,派王导率大军来会战,没想到只是一场乌龙,结果袁耽就被免职了。

5.第四代

到第四代时,陈郡袁氏终于出了一个牛人,这个牛人的建树,感觉包括祖宗袁涣在内都赶不上。

袁瑰的儿子叫袁乔,此人可谓是文武双全,一扫袁涣以来陈郡袁氏的书生气。他曾先后在桓温手下担任司马等职务,长期混迹在军队一线。当桓温想灭蜀时,朝中大臣都反对,担心北方的前后赵趁机进攻。袁乔则从战略上分析了灭蜀的必要性以及前后赵出兵的可能性,坚定了桓温灭蜀的决心;战术上又建议桓温放弃辎重,轻兵进攻成都,提升攻击的突然性;在战略战术执行上,袁乔又担任桓温先锋,一路破军杀将,打到了成都,灭了成汉政权。

桓温灭成汉进军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从上可以看出,袁乔不仅是个好谋士,而且是个好将军,假以时日肯定能成为东晋名将。战后他被封为龙骧将军,三品,可惜不久就去世了,享年才36岁。

6.第五代

陈郡袁氏第五代中有2人能拿得出手,一个名气大,一个官位大。

名气大的是袁猷的孙子袁宏。如果是单纯读《三国演义》的人可能不知道袁宏这个人,但是读《三国志》的人肯定知道,因为袁宏有一部著作叫做《后汉纪》。了解汉朝的历史,绕不过五本史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范晔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史记》只有西汉前期一点的历史,避开不谈,《汉书》和《后汉书》是两本纪传体,了解人物容易了解历史脉络难,而《汉纪》和《后汉纪》都是编年体,很容易读懂当年度发生了哪些大事。袁宏虽然官位只是一个太守,但凭借这本书的功劳,也能获评一个史学家的称号了。

此外,袁宏还编写了《三国名臣颂》和《北征赋》,对三国、晋朝的人物做了一个总的点评,跟蜀汉杨戏的《三国名臣赞》大同小异,也是当时人物评议的一个典型。

官位大的是袁耽的孙子袁湛。袁湛在前期分别给谢玄、殷浩、桓玄当过参军、功曹等属官,估计参谋能力出众。后来被刘裕相中,又给刘裕当参军,随军一起讨伐桓玄,因军功封爵。此后便进入中央,先后任侍中、尚书、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官。这里可别小看中书令和尚书仆射这两个官职,虽然他们也只是三品,但一个管中央决策,一个管中央执行,都是最核心、最显赫的官职,可以说,除了祖宗袁滂的司徒外,整个袁氏家族中就数袁湛的官职最高了。

这里也可以看出,自袁涣以来,虽然袁氏家族出了许多三品的九卿等官,但多数都不温不火,属于滥竽充数的那种。只有到袁湛时,跟权力中枢最核心的刘裕绑在了一起,才有了出任核心要职的机会。之后的袁氏后人也得以频频在历史漩涡中露脸,不论站队对错与否,不论能力高下,终于有了自己选择命运的机会。

此外,这一代中袁氏家族的姻亲都也不错。袁质的两个女儿中,一个嫁给了谢氏家族的谢重,一个嫁给了琅琊王氏的王弘,王弘是王导的后辈,后为刘宋的骠骑大将军、太保等。通过联姻,袁氏家族和“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两大家族都扯上了关系。

7.第六代

整篇文章看到此处,也许有读者会质疑小编为什么非得写袁涣这个家族,他在三国中太没存在感了,一点也没有写荀彧、贾诩、陈群等家族有意思。连带袁涣的后人,在整个两晋时期也没啥存在感,基本就是混吃等死,和两晋任何历史大事都扯不上关系。

小编最初也动摇,思考写不写袁涣,所以导致自上期更新完卫瓘家族后几个月没开张。但考虑到袁涣家族在刘宋时期影响度、参与度还算蛮高,也为了让大家看一下一个世家大族是如何绵延不绝地传承,所以坚持写了袁涣的家族。

到了刘宋时期,因为袁湛和刘裕的深度绑定,陈郡袁氏终于不再打酱油了。

首先是袁湛的女儿袁齐妫,嫁给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就是后来刘宋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最后被封为皇后,其生下的儿子刘邵后来弑父称帝。袁氏从此也成为了外戚家族。

其次,袁豹的儿子袁洵,先后任江州刺史长史、吴郡太守,在任期间应该也是颇有建树。在刘邵杀宋文帝刘义隆自立为帝后,刘骏起兵讨伐刘邵,袁洵作为先锋也参与了起义军,加封为辅国将军,三品。只可惜在讨伐成功后不久就去世了,没有更进一步的成就。

再次,袁豹的小儿子袁淑,在《宋书》中可是独占一篇传记。袁淑作为太子刘邵的舅舅,其仕途主要是围绕着太子展开,先后历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中庶子、太子左卫率。太子卫率负责统领太子府兵马,为四品官,是太子手下最重要的官职之一。在刘邵作乱时,袁淑坚决不同流合污,结果被刘邵所杀,所以后世也将其作为忠臣的代表,单独放在一篇传记里。

8.第七代

在第七代中,最著名的当属袁洵和袁濯的儿子。

袁洵的儿子叫袁顗。在刘宋时期,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是皇帝喜欢把自己的儿子们任命为州刺史或将军,哪怕儿子只有几岁,为了辅佐儿子治理地方,又任命一人为长史,实际上行使刺史的权力。袁顗前期就先后历任一堆王子的属官,后逐渐晋升到建安王的安西将军长史、冠军将军、雍州刺史、都督雍梁诸州军事的高位,应该属于四品官。

宋明帝刘彧杀刘子业登基称帝后,刘宋政坛内基本都不服气,袁顗就趁机和邓琬拥立宋孝武帝之子刘子勋称帝,自己也趁势晋升安北将军、尚书左仆射,三品。但可惜袁顗不懂军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后兵败被杀。

刘彧和刘子勋支持度对比,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命运与之相对应的是袁濯的儿子,也是堂兄弟袁粲。刘宋政局混乱,今天弑父,明天杀弟,今天篡位,明天平叛,能在纷乱的朝局中看清未来大势走向,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比如前述袁顗就是看不透局势错误以为扶植刘子勋能成大事,最终失败被杀。

而袁粲则每次都能站对队。宋武帝刘骏还未称帝时,袁粲就在其手下担任属官,后来刘骏称帝后先后晋升尚书郎、侍中、廷尉、辅国将军、左军将军、吏部尚书等官职。其实论资历,袁粲早早就担任三品的侍中了,可惜性格不够谦虚,经常因其他事情被免职,所以一直在圣宠之下还浮浮沉沉。

宋明帝刘彧杀刘子业登基称帝后,与袁顗的反抗不同,袁粲选择了顺从,因此又官运亨通,先后晋升中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令,进入权力中枢。

宋明帝刘彧去世,宋后废帝刘昱登基后,袁粲又先后加封卫将军、司徒,和萧道成、褚渊、刘秉共掌朝政,被称为“四贵”,也成为自祖先袁滂以来袁氏家族第二个三公。虽然是共掌朝政,但由于萧道成此前在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时有功,掌握了中央禁军,所以他的权力更大,比只有行政权的袁粲更有话语权。因此,当萧道成杀刘昱立宋顺帝刘准为皇帝时,袁粲也毫无办法。后来,鉴于萧道成权力渐大,有篡位的可能,袁粲密谋杀萧道成保住刘宋的江山,但可惜泄密失败,袁粲也被杀。此后不久刘宋就覆灭了,萧齐成立。

9.第八代

在第八代中,官位做到三品以上的有二人。一是袁觊的儿子袁彖,官至南朝齐的侍中,虽然史书也有传,但事迹不多。另一个则是袁顗的儿子袁昂。

这里的袁顗就是上文说的支撑刘子勋称帝而最后被宋明帝剿灭的那位。如果搁在盛世年代,有这样的爹,儿子基本是在政治上没任何前途的,不过袁昂运气好,赶上了南朝混乱动荡的政局。在袁顗被杀后,南朝刘宋政权不久也覆灭了,袁昂身上的污点自然也不算什么了。他在南朝萧齐政权中,历经宗亲的属官、御史中丞,最后官至建武将军兼吴兴郡太守,四品官。总体而言,他在南朝齐中混的还是风生水起的。

萧衍起兵反抗南朝齐政权时,袁昂据守吴兴郡决不投降,直到建康城陷落才归降。虽然身上又再次背负了污点,但萧衍并未介怀,反而以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安慰他。在南朝梁,袁昂先后历任侍中、尚书、尚书仆射,最后官至司空,兼尚书令、特进、侍中、左光禄大夫,成为陈郡袁氏中继袁滂、袁粲之后的第三位三公。

袁昂的能力史书没细说,不详,但可知的是他善于提携后进,在绘画、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其编纂的《古今书评》一书,对南朝之前的众多书法家一一点评,如钟繇、王羲之等,开了书法点评的先河。

10.第九代

到第九代时,陈郡袁氏中显赫的基本都是司徒袁昂的儿子们了。

长子袁君正官至南朝梁吴郡太守。在侯景之乱中,袁君正跟随邵陵王去支援建康,可惜未能成功,侯景攻克建康城后退回。后来流民作乱,袁君正家财被劫掠一空,忧郁而死。

侯景之乱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次子袁敬,在南朝梁时历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中舍人,后来萧衍推翻梁朝建立陈朝时,袁敬流落到了交州,在交州刺史欧阳纥手下任职。欧阳纥权势极大遭到陈宣帝的猜忌,袁敬多次劝谏他给他献策进言,可惜欧阳纥都不听,后来被逼起兵反叛,兵败被杀。战后袁敬是陈朝中央朝廷相中,历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尚书、太常等职,加封金紫光禄大夫、特进,为二品高官。

三子袁泌,以忠贞出名。在南朝梁发生侯景之乱时,他原本只是宗亲手下的一名属官,却主动站出来请求担任平叛将领,被授予东宫领直的官职,自行招募士兵参与平叛。在战斗失败被围后,直到上司领导去世,才被迫投降了侯景。鉴于他的忠贞,即便后来侯景被平定,梁朝也没追究他的责任,反而任命为丹阳尹。

萧庄建立的梁国范围,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陈霸先建立陈朝后,袁泌不服,又支持梁朝宗室萧庄称帝。在陈霸先击败萧庄军队后,萧庄手下都作鸟兽散,只有袁泌不离不弃,直到护送萧庄跑到北齐安顿下来后才返回陈朝领罪。陈文帝看其忠贞,并未降罪,反而重用袁泌,先后任宗亲属官、散骑常侍、侍中、御史中丞、司徒左长史等官职。

11.第十代及以后

到第十代时,活跃在政坛上依然是袁昂一脉。这也可以看出,晋升三公对一个家族的巨大影响,只要不是子孙凋零,凭借当时世家大族的传承、联姻、察举等手段,子孙后代在官运上都比较亨通的。

袁君正的儿子袁枢,起初在南朝梁时只是给宗亲当属官,不太显赫,但名气不小,以恬淡的性格、孝道闻名当时,所以在平定侯景之乱后,袁枢一下子就被任命为侍中、吏部尚书,成为三品高官。后来陈霸先建立陈朝后,袁枢虽然先后历任左民尚书、都官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但始终掌管着官员选拔工作,算是陈朝最大的组织部长,对陈朝的内政治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袁枢的弟弟袁宪,年轻时以聪明好学闻名,其学问还在袁枢之上。陈霸先建立陈朝后,袁宪先后任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也是三品。当时哥哥袁枢任尚书左仆射,弟弟袁宪任尚书右仆射,兄弟二人共同执掌尚书台,历史罕见。陈后主陈叔宝当政时期,隋朝大举进攻,贺若弼的部队已经打到了建康城下,众人纷纷逃难,只有袁宪跟随着陈叔宝。他建议陈叔宝注重皇帝的威仪,堂堂正正见隋军,但陈叔宝不听,非要藏在井中,最终窝囊被擒。后来,袁宪归降隋朝,被任命为昌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

在这之后,陈郡袁氏仍然继续活跃在唐朝政坛中,多人任州刺史等要职,个别支脉甚至出现过唐朝宰相,比如唐德宗时期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的袁滋等,但鉴于这些世系年代久远,且传承不明,小编便不再赘述了。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