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惨遭吕后处死,他临死前撂下的狠话,为何让刘邦脊背发凉?

以案释法吧 2024-11-08 03:01:48

说起韩信这个人,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最终却死在了吕后的手中,而给他的罪名却是谋反。

按照韩信想要实力,要想造反其实早就可以了,没必要等到现在。而韩信死前也是十分不甘留下的那一句话,让刘邦一想起就感到后背发凉,让他无法心安。

世人都说韩信其实动了造反的心思,那韩信究竟有没有造反呢?

让刘备后背发凉的,究竟是什么话语呢?

说起来,韩信当初不过就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伙子。不得不否认,他肚子里的确有才华,只可惜他是怀才不遇啊。

当时还因为动乱,导致自己生活十分落魄,还过过要饭的生活。后来,他来到项羽的麾下,本以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他没有一个好的出身,来到项羽这里也是无人问津。这让韩信很是悲伤,既然项羽不是自己的明主,那就另寻他人。

当时他就把目光放在了刘邦的身上,来投奔他后,跟之前的结局是一样的,他依旧是不得重用。

但他的转机也在这个时候悄然来临。

当时他被他人牵连,被判了死罪。在执行死刑时,监斩官问他有没有遗言。韩信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满腔悲愤啊,认为自己明明十分有才华,却不得重用,如今还遭遇杀身之祸,这分明是天妒英才。

看到韩信如此悲愤,在场所有人都觉得他器宇不凡,认为他是个人才,就把他的命给保了下来。后来,更是来到了萧何面前,跟萧何展开了谈话。

萧何本以为是一个愣头青,结果这一交谈,萧何发现这是一个有大才的人。认为刘邦要是想要夺取天下,那这人就一定要留下。

他直接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或许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但对人才他还是非常重视的。听到萧何都这么说了,就清楚这个人指定是差不了。

按照萧何的意思,刘邦亲自登台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掌管兵权。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辈,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重权在握的大将军。这变化,不可谓不大。

有的时候也要感叹命运的捉弄,原来人的转变是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而这个时候的韩信,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起初刘邦其实对韩信的能力还是有些怀疑的,但按照韩信的计谋,刘邦先取关中,比项羽先进入秦王宫后,这让刘邦对他是刮目相看。

后来更是在韩信的策划下,这才有了暗度陈仓的历史名场面,让刘邦突破了项羽的封锁,彻底平定了关中的地区。

后来更是将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以及其他小王全部给收服,实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而当时的项羽一直正在带领全军主力,正在进攻齐国。

当时两股势力都在那里不断进行碰撞,几度出现了僵持。而这个韩信这个时候也是向刘邦建议,如今楚国都城彭城十分空虚,正是我们攻入进去的好机会。

就这样,刘邦带着数十万大军伐楚,十分轻易的就攻破了彭城,完成了灭楚的壮举。这让项羽可是气愤不已啊,明明自己在前线与楚军艰苦战斗,结果却被人抢先摘了果子。

而刘邦也在这个时候得意忘形,认为如今韩信等一干人才在手,天下自然是唾手可得。这让他变得自大起来,整天喝酒享乐。可没想到,项羽却在这个时候率领部队搞起了突然袭击。

这可把刘邦打的是措手不及,不断进行逃窜。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再加上项羽十分勇猛,打得刘邦军队节节败退,甚至还有溃散之象。

56万大军到最后就只剩下了十几万人,如果项羽继续追杀下去的话,刘邦的性命也就不保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信挺身而出,带领着剩下残兵跟项羽展开斗争,并将他成功击败。为刘邦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家底,可以有继续与项羽抗衡的资本。

可以说,这次韩信的行为是彻底赢得了刘邦的认可。要知道,在这之前韩信虽然被刘邦拜为了大将,但其实对他并不放心,给他的权力并不多。而这次截然不同,这是相信了他,将兵权彻底交给了韩信。

而当时虽然项羽与刘邦对峙,但刘邦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跟项羽相比相差很多。长时间对峙,对刘邦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很有可能到最后就是自己坚持不住,导致失败。

而韩信也深知其利害关系,如果跟项羽僵持,那绝对是无生机可言。于是韩信决定带领一支奇兵前去消灭项羽的左膀右臂,削弱其实力。

当时韩信的想法是,要用3万精兵灭掉将近5个国家。这任务何等艰难,刘邦得知之后更是大为吃惊,认为韩信是失心疯了,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刘邦知道韩信有才华,可这样的大话他还是无法相信。但韩信斩钉截铁的样子,也让刘邦抱有了侥幸,说不定可以呢?

就这样韩信带着3万精兵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奇袭之路。

得韩信者得天下,这话说得一点都没有错。韩信凭借战术一路高歌猛进,让一个必死之局活生生闯出一条生路来。

魏国,赵国,代国相继灭亡,最后燕国也是臣服在了韩信的脚下。这样的战绩可让刘邦乐开了花,可在这个时候另一个隐患也随之而出。

韩信如此巨大的功劳,而且接连灭掉了四个国家,这在军中的声望是何等巨大。可刘邦才是主公啊,这样岂不是功高震主,这让刘邦也感到了危机感。

但还得指望韩信为自己攻打齐国呢,因此就算是内心感到不安,也不能轻易动他。刘邦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派人直接在深夜的时候来到韩信大帐,用兵符开始进行人事变动。刘邦还封他为相国,还将他的好部下张耳守在赵国。

有升有降,这让韩信也说不出来一个不字。而且经过人事的变动,韩信的那些训练精兵直接就被刘邦夺走了,让他用那些投降的赵兵来攻打齐国。

这样一来,韩信的威胁就被解除,这让刘邦变得十分安心。但韩信的实力并不因为是新兵就会受到影响,直接十分轻松的拿下了齐国。

而将齐国拿下之后,韩信的军力再次得到了补充,手底下又有了数十万之多。这样的人才多次创下了不世之功,刘邦对他也是十分器重,这让他也是狂妄起来。

当时他也是向刘邦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够封自己为假齐王。当时,虽然韩信在北方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战果,但在南边,项羽和刘邦依旧还是在僵持着。

这让刘邦感到十分不满,认为自己跟项羽打得十分艰难,不帮自己也就罢了,还管自己要王位,刘邦都想要写信怒骂他一番,认为他已经有了反心。

好在张良和陈平是一个明白人,韩信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就意味着他并没有反心。毕竟天高皇帝远,按照韩信的实力,就算是在当地称王也是没有问题的,刘邦根本奈何不了他。

可他并没做,反而请求刘邦的意见,可见他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心。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最终给了他一个齐王的封号,而不是代齐王,这也算是刘邦对他的安抚。

可在这个时候,这二人的关系其实就有了裂痕。

而在当时韩信手底下的一个谋士名叫蒯通,却向韩信不断进言,表示韩信既然有自立为王的本事,为何不单干呢?甚至后来,项羽都亲自找过他,希望他能够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可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不管刘邦怎么想,但他清楚如果没有刘邦的知遇之恩,也就没有自己如今璀璨的人生。因此不管怎么样,不能背叛刘邦那是自己的底线。

后来韩信彻底击败项羽之后,刘邦虽然把韩信的军队都夺走后,依旧还是封了他为楚王,忌惮他是真,但也感激他为刘家江山做出的努力。

虽然封为了楚王,但刘邦依旧是无法安心,认为他的才能,完全可以在封地组建起一支军队。这让刘邦想来想去,你还是离我太远了,你还在我在我身边吧,这样我比较放心。

虽然是谋反罪将韩信绑到了长安,但刘邦清楚的很,韩信根本就没有这些罪名。更何况,韩信也是跟自己身边的老人了,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勋,真是舍不得杀。

最终刘邦赦免了他的罪名,给了他一个淮阴侯的爵位,让他陪在自己的身边。韩信也不是傻子,知道刘邦这是不相信自己。想到自己尽心尽力多年,换来这个下场,他的心也是凉透了。

帝王心,果然是这世间最难以揣摩的东西。

别看刘邦猜疑韩信,其实二人的关系其实是很好的。在长安的时候,二人还经常开着玩笑,看着那个样子也不像是皇上和臣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

那韩信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他的死,其实跟吕后脱不开关系。当时刘邦外出了,并没有在长安。而当时刘邦对太子刘盈很是不满,也有了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作为刘盈的母亲吕后,怎么可能愿意看到自己儿子的皇位被他人夺走呢?于是就开始在朝中开始运作,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朝中大臣都支持自己,保住刘盈的皇位。

而韩信作为老臣,自然也是在拉拢之列。只可惜韩信实在是没有什么情商,他不想进行战队,更不想参与其中,只可惜表达拒绝的方式有些不妥。

樊哙作为吕后的亲妹夫,亲自前来拉拢韩信,都被韩信嘲讽了一番。这让吕后对他十分不满,再加上韩信的能力十分突出,如果刘邦死后估计自己和刘盈也无法压制住他。

为了权力,为了皇位,局势到了这里,韩信是不得不死了。

当刘邦得知后,很是吃惊。他虽然忌惮韩信,可一直都没有想杀他。他也是找人前来询问,表示韩信死前是否有遗言呢?

刘邦从下人口中得知了韩信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这句话让刘邦产生了好奇,这个蒯通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刘邦派人不断寻找,这才知道蒯通已经疯了,没疯之前是韩信的谋士。这疯的这么是时候,这很明显有问题。刘邦让人把蒯通带到了自己面前,想要亲自询问一下,韩信说话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刘邦也是一个人精,一辈子阅人无数,一眼就看出蒯通是在装疯。戳破他后,蒯通也不再隐瞒,也将事情给说了出来。

他表示当时他只有一个主公韩信,他并不是知道上面还有刘邦。他当时出谋划策,希望韩信能够自立为王,独创一番基业。

蒯通提到这里就表示遗憾,认为如果韩信能够听从自己的话,也就不会有如今的下场了。听到这里,刘邦顿时来了气,直接下令将蒯通活煮。

但他转念一想,自己一直都在猜忌韩信,而韩信一直都没有谋反之心。韩信还为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勋,结果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想来也是自己对不住他。

刘邦心里想,既然韩信当时都没因为这大逆不道之言而杀了蒯通,自己也应该留他一命。就这样,蒯通被放了出去。

说白了,刘邦也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不起韩信。可他毕竟是一个帝王,身在这个高位上,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对于他的愧疚,也就只能永远的埋藏在心底了。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