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相生相克定律为何蒋介石那么厉害,遇到毛主席就不行了啊!

椰子说国际 2023-08-25 21:16:21

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蒋介石最大的悲哀就是和毛主席生在了同一时代!

20世纪对我国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人物非这二人莫属,但面对毛主席蒋介石是既不甘又服气,所以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殚精竭虑的一生:作为农民的孩子,他把群众放到了心窝窝里;作为学者,他用哲学指导革命事业;作为军事指挥家,他屡出奇兵,在战场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反观蒋介石,住在铺满地毯和鲜花的总统府里指挥着装备先进的军队,却被“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

是啊,蒋介石为什么不是毛主席的对手呢?

相似的起点,不同的性格

蒋介石在毛主席面前虽然败绩连连,但他真的有那么“菜”吗?不一定,如果蒋介石真的身无长物,那他也不可能坐到国民党最高统帅的位置,至少在蒋介石看来他失败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对手是“军事奇才”毛主席。

说起这二人的经历,其实还有一些异曲同工的意味。

毛主席是从“群众中”来的,这点毋庸置疑,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毛主席的家庭既不是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家,也不至于揭不开锅,大概相当于现在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吧,所以毛主席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再看蒋介石的出身,同样也算不上什么富贵显赫的家庭,盐商家庭出身的他虽没赚什么大钱却也不愁果腹。

后来蒋介石进入保定军官学校进行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而后又前往日本留学,但毛主席却选择了扎根中国,凭借一本又一本历史典籍,哲学专著武装头脑。

虽然家庭出身相似,但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性格却十分迥异,从留下来的历史照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蒋介石大多是不苟言笑,严肃古板的形象,而毛主席却时常面带微笑,待人温和亲近。

这点区别也恰恰印证了两人不同的处事方式,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出了名的胸襟开阔,因为他的心里装的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所以无论是从战略指挥还是从政治领导来说,毛主席始终是从大局出发,以一副上位者的气度指挥全局,从不计较细枝末节。

因此毛主席在用人方面是很大胆的,在挑选人才时,本着“任人唯贤”的理念,只要对方有才能,就大胆放权,将他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众所周知,奠定解放军胜利基调的“三大战役”是毛主席军事指挥生涯的“封神之作”,但即便战况到了最后关头,毛主席始终对粟裕保持高度信任,不仅将他安排到前线,还赋予他军队的指挥权。

正是这种信任让粟裕在前方战场上敢于放开手脚,曾经先后三次向毛主席提出了重要的作战建议,后来都被毛主席采纳,最终淮海一战大获全胜。毛主席和粟裕也谱写了一段配合默契的将帅佳话。

但再来看蒋介石,与毛主席开阔的胸襟不同,蒋介石的行事作风颇有些“小肚鸡肠”的感觉。

为什么呢?这点从孙国父的时代就能看出来,那时蒋介石还是他麾下一个并无军权的军官,但他的“玻璃心”却让孙国父十分头疼。

或许是因为没有军权让他觉得十分没面子,所以每当和前线将领起争执的时候,蒋介石的惯用招数就是“离家出走”,动不动就从前线逃跑,这个时候孙国父就会给他发电报,劝他回到前线,光是这样的闹剧就重复了十多次。

后来蒋介石自己成了国民党的话事人,这种脆弱敏感的心理又演变成对下属的猜疑和忌惮。

不同于毛主席的知人善用,蒋介石是一个喜欢把大权攥在自己手里的人,三大战役时蒋介石特别喜欢越级指挥,不仅喜欢架空前线将领的权利,就连基层军队如何行军如何露营他都要事无巨细的安排到位。

打仗最忌讳的就是“临阵换将”,但蒋介石却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他和毛主席虽然出身相似,最终却走上了脱离人民,压榨人民的不归路,或许从一开始他的性格就决定了最终的败局。

毛主席是“天赋型”选手

毛主席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如何指挥军队打仗,却能在对阵蒋介石的时候屡出奇兵,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说过,毛主席是一个乐观开朗,待人亲和,并且十分富于反抗精神的人,他和周围人谈话时通常会用风趣幽默的话风惹得对方开怀大笑,这就让毛主席在对阵敌人的时候添了许多灵活性和随机性。

翻阅史书典籍我们可以发现,经典的战略战术有很多,但其中蕴含的灵活机动思路却是难以复刻的。这也是为什么军校出身的蒋介石面对毛主席屡出奇兵的战术毫无招架之力。

“我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做过小学教员,但没学过军事,我怎么知道怎么打仗呢?”这是毛主席的自谦之词,不过却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毛主席是怎么指挥打仗的呢?

这和毛主席的学习方法有关,毛主席是一个喜欢“用事实说话”的人,所以他很擅长从实际战场上汲取经验教训,并且把这些经验升华成理论知识,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军事指挥中。

他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三大作风”的缩影。国民党曾经对红军发动过5次围剿行动,前四次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最后一次蒋介石取得了胜利。

那是因为在前三次围剿行动中,红军的战斗指挥权一直都在毛主席手中,蒋介石的种种发难总能被毛主席巧妙的化解,到了第四次,虽然毛主席不再担任指挥官,但红军依旧沿用了毛主席的战斗策略。

可到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的指挥大权旁落,不用和毛主席正面对阵,这才让蒋介石得到了喘息之机,取得了这一次的胜利。

那么蒋介石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并不是!

在大合作的时候,蒋介石曾经在北伐战争中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佳话。

曾经他以10万兵力对抗冯桂20万大军,面对如此鲜明的军事力量对比,蒋介石选择了智取,他用钱财名利策反了冯玉祥的部下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包括后来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都表现出很强的拉拢人心的能力。

但还是那句话,蒋介石可悲就可悲在他的对手是毛主席。

三大战役中,毛主席多次采用奇袭的方式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节奏,让蒋介石对战局感到措手不及。

攻打锦州时,毛主席却下令让东北野战军从北满进军,让蒋介石误以为我们的战略重心在长春,于是将大部分兵力布防到长春,但让他没想到是的毛主席却突然下令让解放军直奔锦州。

等到蒋介石反应过来时已经为时已晚,至于他擅长用高官厚禄诱敌的那一套对解放军却是一点用都派不上。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蒋介石虽然有才能,但他最终还是脱离了人民群众,反而将自己的私欲放到了第一位,为了要保障自己的利益,他不断扩大地主军阀的势力,广大劳苦工农成了他讨好军阀的牺牲品,这种压迫的统治方式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但毛主席一开始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投身革命的,在那个贫苦的年代,毛主席没有物欲没有私欲,满心满眼都是如何带领老百姓翻身做主人。

作为我们党的领袖,毛主席出行没有豪华轿车,更没有什么私人飞机,只是靠着双脚奔波在革命圣地的乡间小道上,靠着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下大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决策。

毛主席不仅自己心里装着群众,还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做好群众的朋友,这份对待群众的真心老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在解放军有困难时,老百姓才愿意挺身而出。

我们都知道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百万级别的大军看起来浩浩汤汤,但该如何保障后勤供应呢?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陈毅曾经这样评价淮海战役,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当时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大解放区出动数百万民工,使用数十万的担架、车辆、挑子和牲畜向前线运输了1460万吨弹药和9.6亿斤粮食。

这里面处处透露着“军民鱼水情”的赞歌,也应了毛主席那句话“人民是最大的靠山”。

一方面是纵容部队官兵烧杀抢掠的蒋介石,一方面是教导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毛主席,历史和人民会偏向谁?高下立见!

写在最后:

毛主席说过凡事都要顺历史而为,蒋介石失败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他生错了时代,而是他搞错了自己的使命,既然选择了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就要承担被人民反击的苦果。

蒋介石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对手太过强大,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都跪着。

其实这句话说的不对,毛主席的伟大与其他人跪着站着没有任何关系,在我们没有站起来的时候并不影响毛主席的睿智,现在伟人沉睡着,依旧不影响后人感知他的伟大。所以蒋介石的失败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对手抱怨时代。

5 阅读: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