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了很多家喻户晓的诗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苏轼为官42年的生涯中,竟然被贬了30年。
那么有着如此才学的苏东坡,为何会频频被贬?他为官期间到底做了什么事?
初入官场的苏轼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据了三个名额,这些人分别为苏轼、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苏轼。
早在11岁时,苏轼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采就连父亲苏洵也赞叹三分。
苏洵有一个梦想,希望能通过科举入朝做官,只可惜他接触学问的时间实在太晚,导致屡试不中,多次的挫败令他心灰意冷,不再奢求自己能考取什么功名,将希望全部寄托于两个孩子身上。
公元1056年,父亲苏洵带上苏轼与苏辙两个儿子进京赶考,希望这俩孩子能帮助自己实现梦想。
结果在第一次考试中,两个兄弟发挥的都还不错,苏轼甚至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在之后的复试中,苏轼更是超常发挥考到了第一,弟弟苏辙的名次也位列前茅。
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后,当即就断定,再过个30年,苏轼的名气将会力压自己。
不过苏轼参加科考并不是为了名利,他只不过想要为国家人民做点事情罢了,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立志做一个为民请命的父母官。
只可惜当真正成了官以后,苏轼才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苏轼在京城期间,得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父子三人立即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处理后事,并按照古代的礼教,留在家乡为亡母守孝。
进入到1059年,苏家守孝期结束,苏轼再次回到了京城,此时的他才22岁,就被任命为河南府福昌县主簿,正式踏入了官场。
两年以后,在欧阳修的推荐之下,24岁的苏轼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官职升为凤翔府判官。
然而就在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也离开了人世,苏轼回到家乡为父亲守孝三年,可也这个是在这3年期间,朝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力主变法,引起了轩然大波。
苏轼与王安石在宋朝建立初期,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开始回收各地区的行政权、财权以及军权,采用分化军权的方式,以此来维护中央集权,并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让文人成为治国主力。
朝廷为了削弱官员们的权利,实行一职多官制度,但所设官职尚有定数,到了宋真宗时期,这样的弊端有所显现。
一职多官导致很多官员懒政,且贪恋自己的权位,由于每个职务的负责人太多,使得官僚机构变得庞大臃肿,不少官员每日都在混日子,可朝廷俸禄却是一分没少拿。
除了政治方面的混乱,军队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宋朝的军队体系虽然庞大,但军人素质普遍低下,因为朝廷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缺乏战斗意志。
养着如此之多的士兵和官员,朝廷每年都需要支出大量的费用,再加上当时皇帝疯狂的修建寺庙和道观,使朝廷本就拮据的财政更是入不敷出。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王安石决定发起变法,希望以此来打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带来负面影响,只可惜起到的效果却适得其反。
那场变法不仅改变了朝政,也同时彻底改变了朝野上下的格局,苏轼之前在京的很多朋友,皆因为反对变法而离开了京城。
才过了三年的时间,朝廷就变成了这副模样,昔日的朝野好友纷纷离开朝堂,这使得苏轼陷入迷茫之中。
而且王安石变法以后,朝廷里的很多忠臣因不满选择了离去,取而代之的则是那些奸佞小人。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宋,苏轼向朝廷上书,大肆批评了变法的理念,从而引起了王安石等人的强烈不满。
在王安石的操作之下,苏轼等反对变法的官员纷纷被贬到了外地,而王安石为了尽快推行变法,启用了一些看似听话的人。
得到重用的人包括了吕惠卿、曾布之辈,这些人当时的官职较低,且尽是些阿谀奉承的奸佞之徒,将这些人委以重任,也难怪北宋会变得越来越弱。
苏轼的流放之旅1071年,苏轼被贬离京城,先是被调往杭州任通判一职,该职位是知府的副手,主要负责协助知府处理政务以及检查官员的行为。
任职期间苏轼兢兢业业,积极治理河道,修建水利项目,并改善了当地的教育,为杭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在杭州待了三年以后,苏轼被调往密州做知州,后又被调至徐州任知州,在徐州任职期间,当地历经一场大洪水,苏轼带领全体官民抵御洪灾,最终保住了徐州城。
1079年,42岁的苏轼再次收到调令,前往湖州任知州,在上任之初,苏轼给皇帝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
苏轼原本只是为了例行公事,可他毕竟是个诗人,字里行间那面会掺杂个人情感,他在给皇帝的文章中贾代乐这样一句话:“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为,苏轼称自己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难以与王安石所提拔的年轻改革派同朝为官。
苏轼的话惹怒了支持变法的那些权贵,他们借此机会大做文章,联合起来要弹劾苏轼,甚至要将其置于死地。
听闻此消息的苏轼已经下定了必死决心,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身为变法领袖的王安石出于爱才之心,并不主张处死苏轼,再加上宋太祖张匡胤曾定下“不斩士大夫”的国策,苏轼这才免于一死。
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苏轼依然收到了惩罚,他被关入监狱103天,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当起了团练副使。
宋神宗去世以后,由于接班人宋哲宗尚未年幼,所以由高太后暂时掌握朝政,支持变法的党派遭到了打压,曾经那些被贬谪的官员重新得到重用,苏轼也因得以回朝做官,职务一度做到了翰林学士。
然而官职做得越大,苏轼就愈发觉得官场腐败,他发现了很多贪污腐败的现象,于是揭露了那些丑恶现象,把朝野贪官几乎得罪了个遍。
之后,苏轼再次被贬到了地方做官,先是到了杭州,后又被流放至贫瘠之地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登基以后宣告大赦天下,苏轼才被允许离开儋州。
那时的苏轼已经63岁,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无心回京,而是选择定居常州颐养天年,仅仅才过了一年的时间,苏轼就离开了人世,享年64岁。
小结苏轼从22岁当官,截止64岁去世,一共在官场混迹了42年之久,其中被贬的时间长达30年,几乎占据了人生的一半。
之所以苏轼频繁被贬,除了他讲话容易得罪人以外,最大的因素还是宋朝朝廷的腐朽,不仅仅是苏轼,宋朝残害过的忠臣还有狄青、岳飞等人,如此腐朽不堪的朝廷,就算没有外族入侵,也势必会亡于内部的奸臣手中。
信息源:
1、上游新闻:《文史丨苏轼动不动就被贬,逆境中为什么心态还那么好?》https://www.cqcb.com/wenshi2/dalishi/2023-09-28/5385140_pc.html
2、人民日报:《苏轼:放下别人的错,就是解脱自己的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744676636134586&wfr=spider&for=pc
3、中国青年报:《王安石变法下的大宋之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322054513155316&wfr=spider&for=pc
这跟朝廷腐朽关系不大,能保住命,已经说明对手的道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