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患渐冻症后分手,谢绝亲朋探望,遗言:留下器官尽管用

悬案龙探长 2024-05-01 10:22:34

“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器官,尽管用。”

2017年,北大女博士娄滔确诊“渐冻症”后,在清醒之际,口述下一封遗嘱,引得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为了助力医学尽早攻克“渐冻症”的难题,她还强烈要求,走后把头部留给医疗专家做研究,让更多的患者摆脱痛苦。

令人痛心的是,在与病魔抗争两年后,她还是永远离开了,而曾经捐献器官的愿望也未能达成。

那么,在这位“渐冻天使”身上,到底都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意外突然而至

2015年8月,回湖北恩施过暑假的娄滔,莫名经常感到浑身无力,尤其是上台阶的时候,腿脚都特别乏力。

当时,母亲汪艳梅还笑这个宝贝女儿,“你太娇气了。”而娄滔本人也是没把身体的异样太当回事。

毕竟在此之前,她的身体一直非常健康,400米的跑道,她能一口气跑十几圈,还经常游泳,就连平板支撑也不在话下。

10月份返校后,娄滔身体乏力的情况并没有消失。直到有一天,她的左脚脚尖突然就无法踮起,不听使唤了。

一开始,她还以为是颈椎或者腰椎出了问题,影响到了腿部神经。可在多家医院进行治疗后,依旧不见好转。

这之后,她的状况持续恶化,右臂也开始出现抬举困难。

2016年1月,经过一系列神经内科检查,娄滔被多所医院相继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渐冻症”。

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肌肉失去控制,初始症状一般包括,手臂或者腿部肌肉抽搐无力、吞咽困难以及言语不清等。

该病会导致运动神经元逐渐退化,随之停止向肌肉发送信息,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其中就包括失去自主呼吸能力。

正因为如此,渐冻症患者最常见的死因就是呼吸衰竭。

更可怕的是,一旦患上,当下是没有治愈的可能的,与癌症相比,渐冻症是绝症,且确切病因不明。

面对这突然而至的疾病,娄滔和家人都觉得难以置信,尤其是汪艳梅和丈夫娄功余只觉天都塌了。

但一向坚强乐观的娄滔,平静下来后,还是决定积极面对,并且还总是安慰父母。

可由于没有成熟的治疗方案,她的病情急转直下。

2016年6月,她的四肢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生活起居都要靠家人照顾。

明明前不久,她还在提笔写字,回同学微信,可转眼,她的腿就无法站立,手也无法握笔了。这之间不过才隔了半年的时间。

当时,介于服用药物的保守治疗效果甚微,医生向娄滔推荐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案,不过也贵很多。

但她果断拒绝了。因为深知自己花再多的钱,也都只是徒劳。而且家里也不富裕,父母收入有限,她不想他们为之所累。

不仅如此,为了不连累男友,她执意与其分了手,还婉言谢绝了老师同学的探望。

她希望留在大家心中的,还是那个健康爱笑的女孩。

捐献器官的遗愿

2016年10月,娄滔被转回了恩施当地的一家医院,继续接受保守治疗,她的病情也一天天持续恶化着。

到年底时,她已经全身瘫痪,甚至呼吸也出现了困难。

2017年1月,由于大脑缺氧,娄滔陷入了深度昏迷,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自那以后,她便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疾病的折磨虽未减一分,但她依旧积极乐观。同时,也在心里有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捐献器官。

趁着清醒之际,病榻上的娄滔,请护士代笔,以口述的形式留下了一封遗嘱。

在里面,她提到希望自己走后,能把头部捐献给医学科研使用。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之所以捐献头部,是因为渐冻症病因不明,且无法在患者生前或者活体上进行组织样本研究。

而患者去世后,捐献的脑组织,就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像渐冻人蔡磊,曾在2022年9月也宣布,要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大脑。

对于其他器官,娄滔则表示:“凡挽救他人生命的,尽管用。”

这封遗嘱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网友,很多人都伸出援手,为她筹集了100多万的善款。

期间,为了让父亲同意自己捐献器官,她甚至选择了绝食这样激烈的方法。

汪艳梅夫妇纵有些许不愿,但他们还是决定满足女儿的要求。

10月9日清晨,他们遵照女儿的意愿,替她在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

但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出现了感染,器官不符合捐献标准,娄滔去世后,未能达成她最后的愿望。

10月19日,上海的一家机构为娄滔安装了“眼动仪”,这让无法张嘴说话的她,可以通过转动眼球,表达自己的想法。

据父亲娄功余后来回忆,那时,女儿曾多次示意她想要喝汤,但她早已无法进食。

连吃饭这样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保证,这也足以见得渐冻症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之大。

一般情况下,渐冻症不会影响触觉、嗅觉一节听觉等感官能力。

而娄滔在住院期间,靠着有声读物,在病床上坚持听完了60多本书。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与历史专业相关的书籍。

“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却得了这种病,无法有所作为,实在是心有不甘。”确诊之初,娄滔常说这句话。

的确,她的人生本该绚丽多彩,前途一片光明的,奈何一场疾病,“冻”住了这一切。

被“冻住”的人生

娄滔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好学、成绩优秀。

2007年,高考时,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系。

因为性格豪爽,敢说敢干,像个男孩子,同学都叫她“滔哥”。

“她到哪儿都是大家的开心果,人缘特别好,对朋友很讲义气,特别重感情。只要找她帮忙,她基本都会答应。”她的同学这样评价道。

而她开朗阳光的性格,即使未有接触,在她留下的照片中,也足以感受到,几乎每张照片都可见她的笑容。

无论是穿着牛仔裤盘坐在草坪上,还是穿着病号服坐在病床上,她都是面带微笑。

2012年,她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世界古代史埃及学专业。

这个专业难度特别大,深奥且难懂,还需要学习古代文字以及现代外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望而却步。

但娄滔却醉心与此。读研期间,她的成绩排名第一,还获得过一等奖学金。

并且还翻译过一篇关于古埃及硬币的外文文献,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

“这篇文章特别不好翻译,涵盖了古埃及文字、古希腊文字,以及德文等多种文字,但娄滔完成得十分出色。”导师如是说道。

2015年,28岁的娄滔以笔试面试双料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成为了历史系的博士生,继续攻读古埃及史专业。

彼时,她满心欢喜,又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她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在未来成为一名教师。

而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娄滔也计划着以后和父母的生活:一家人要住在一个城市,经常陪父母一起吃饭。

然而,突如其来的渐冻症,打破所有的预想。

离开人间的“天使”

在漫长且煎熬的治疗阶段,娄滔的精神也备受折磨,她有时会通过眼动仪,表示“我不想治疗了。”

有时又会改变心意,表示”我会坚持治疗“的。反复改变的背后,无不透露出她所承受的痛苦之深。

2018年1月,娄滔的病情已经恶化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从2016年到2018年,整整两年的时间,她近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直到人生最后的关头,她无比想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家中。

悲痛的汪艳梅夫妇,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决定带她回家。

1月4日晚上,家人都陪在娄滔的身边。当时的她,由于要使用呼吸机的缘故,气管被切除,开口说话是非常困难的。

“照顾好我妈妈”。她拼劲全力,艰难地吐出来这几个字。在场的人,顿时泪如泉涌。

2018年1月5日凌晨,娄滔便停止了呼吸,去往了另一个世界。

而在弥留之际,她的眼里有无奈、有遗憾,还有不舍。毕竟她才29岁,正值大好时光,还有很多事没来及做。

按照娄滔的遗愿,她的后事一切从简,没有追思会,甚至骨灰都没有下葬,而是撒进了恩施的江河里。

“请将骨灰撒进长江,不要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负担。”遗嘱中写道。

母亲汪艳梅则表示:“骨灰随水流走,就像是女儿得到了永生。”

结语

娄滔在遗书中提到的,活着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和厚度。

她也确实活出了生命的质量和厚度。

疾病虽然禁锢了她的肉体,但她的灵魂却是自由的。

愿天堂没有病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娄滔

2.新京报《北大“渐冻症女博士”去世:想把最好的留给世界》

3.北京晨报《北大“渐冻症女博士”娄滔离世 未能如愿捐献器官》

4.新华网《“渐冻天使”娄滔以另一种姿态永留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