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时社评】保护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欧盟应三思而行
当地时间10月30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称结束了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最高税率可达35%,该税将于10月31日起正式实施。
对此,中方指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的保护主义做法。中方对裁决结果“不认同、不接受”。据悉,中方已就此向世贸组织提出诉讼,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的反制措施也势在必行。
在这场贸易战“靴子落地”之际,我们也注意到,中欧双方并未停止“继续协商”,“楼梯”上还有不少动静。欧方表示将继续与中方就价格承诺进行磋商,中方也在为通过对话磋商解决争端,继续努力。
上述叙事,为下一回合,双方相互照顾核心关切,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又开了一扇透气窗。我们希望,双方在争端“疑无路”之际,能通过务实谈判,求得一个平衡的最大公约数。但这场贸易战的始作俑者是欧盟而非中方,故而,欧盟对“解铃”负有更大责任,中欧经贸关系是否因此成为下行拐点,欧方应以更长远的眼光谨慎评估什么是欧盟长远利益与核心利益?三思而后行。
第一思,乃前车之鉴。
2018年,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关税大棒满天飞。等拜登上台一算账,美国对华贸易赤字不减反升,美国底层消费者为加税买单,不堪重负。美国对华贸易战在“眼前利益”上也没有占到便宜,而对中美关系则形成长期性伤害。
但特朗普在对中国下手之际,也对欧盟发起了贸易战。拜登在俄乌开战后一边高价卖欧洲天然气,一边理直气壮2千亿补贴在美新能源产业。欧盟被割“两刀”,最后均以“忍气吞声”而不了了之。
那么此次,欧盟是觉得加税起码能从中国拿到眼前利益?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这个目的,也极有可能难以达成。在买卖双方产品科技含量换位之际,中国有些品牌的电动车消化欧盟加税后仍然具有竞争力的可能性极大,但反过来,欧盟心心念念的扩大农产品入华,已进入中国反制靶心,极容易被击中要害。中国人喝不喝法国白兰地,吃不吃西班牙、意大利火腿的困惑,肯定小于欧盟中下层消费者买不起本土电动车、又没有中国便宜车可买的尴尬。这不,法国科涅克省酒商,西班牙的黑猪农户,都气得嗷嗷叫了。
第二思,休饮鸩止渴。
中国有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现在,关于电动车,欧洲是落后了。而因技术与管理落后造成竞争力下降,采取短期政府行为的保护主义,不啻饮鸩止渴。
这一轮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加税风波,来自某些欧盟国家的政府,而非车企。而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仍具有极高竞争力的车企,诸如德国大众和宝马,乃至包括法国标致雪铁龙在内的斯特兰蒂斯集团老板的看法几乎一致:加税是陷阱!理由很清楚——这如同饮鸩止渴,会加剧西方制造商的技术落后。而加税若导致电动车以外的报复,依赖中国市场的欧洲车企将蒙受重大损失。
法国《世界报》评论员斯蒂芬·劳尔曾一针见血指出,欧盟靠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是不够的,欧洲人还必须努力追赶在产业和技术上的差距。把欧洲汽车工业的脆弱归咎于中国的补贴,过于简单了。
关于补贴,众所周知,大家都在补贴,只是有成功有失败。补贴仍然不能成功塑造产业与价格竞争力,就是欧盟的窘境。曾几何时,欧盟的光伏产品在中国货前完败,乃同一问题导致。
第三思,勿因小失大。
即使加税可以拿到眼前利益,欧盟若把眼光上移,聚焦自己中美欧三极地位,也应知道保住中国大市场是欧盟核心利益所在。美国选举在即,特朗普呼之欲出,想必欧盟贸易专员在瑟瑟发抖。在美国被割韭菜,再把中国这个大西瓜丢了,作为“一极”,如何立稳。
此次欧中贸易争端,中国在“反制”动作上一直十分克制,至今尚未实质性出手,恐怕考量中欧关系大局,比顾及经济的得失要多得多。我们期待欧盟在尚有转圜余地之际,与中国相向而行,给中欧关系的持续向前发展,留一扇智慧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