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八十四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0-09 03:52:40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八十四讲

第二册 宋朝、金朝书法批评

第二节 欧阳修的书法观念与艺术追求

二、书法日常之乐与深远意义

欧阳修一方面主张士大夫应当重视书法,原因在于他不愿宋朝士大夫的书写水平逊于五代的马弁、武夫;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不必为书法过度劳神费力。他表示:学书无需在笔砚上耗尽精力,多观摩古人遗迹,探寻其用意,收获会颇为丰富。

由此,他定下一个基调,不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书法,而是要于事业、文章之余,悠然沉浸于书艺之中。他讲道:苏子美曾言:明净的窗户、整洁的几案,笔砚纸墨皆极为精良,这自然是人生的一种乐趣。然而能享受此等乐趣的人甚是稀少,那些不为外物改变自身爱好的人,则更是罕见。我晚年才知晓此中趣味,遗憾字体不够精巧,无法达到古人的精妙之处,若将其视为乐趣,倒是绰绰有余。

自幼喜欢的事众多。中年以后,逐渐荒废舍弃,有的是心生厌烦不再去做,有的是喜欢却未生厌烦,只是因力有不逮而停止。时间越久越发喜爱且从不厌烦的,当属书法。至于字学,在不倦怠之时,往往能够消磨时光。这才明白往昔贤能之士留意于此,并非毫无道理。写字要熟练,熟练则神气完备充实而有余,于静坐当中,自是一件乐事。

然而忧虑的是闲暇太少,难道对于乐事常常难以满足吗!从这三则言论来看,欧阳修感受到在繁杂的日常事务里,若能有闲暇时光学习书法,堪称一件能调节身心的乐事。此观念源自生活给予的启发。

唐朝柳宗元强调“君子必有游息之物”,因为士大夫的主要功业虽是安邦、定国、平天下,但若仅止于此,人生便是不完整的。而应当拥有自己的爱好,当然得是高雅且有益的爱好。欧阳修提出书法便是这样有益的爱好,这一基调被他的学生苏轼加以弘扬。

欧阳修倡导将书法视作一种业余的修身途径,另有一则言论道出了他的满足之感:夏日漫长,饱食之后颇为难熬,自己不知惭愧,只思考能寄托心神并消弭白昼暑热的办法,唯有伏于案前写字,丝毫不觉劳累。当挥笔疾书如同飞鸟,手停不下来时,即便惊雷急霆、雨雹交加,也无暇顾及。

古人对书法的钟爱,确实是存在的。字还未达到精巧的程度,已然如此。假使对书法的喜爱从不厌倦,没有达不到精巧的;假使最终达到精巧,便能够因喜爱而不厌倦。不必取悦当时之人,也不必留名于后世。关键在于自我满足罢了。

他的这一观点还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不应将学习书法视作无上的事业,关键在于“自适”。这种“自适”,或许带有几分老庄式的逍遥,这不禁令人联想到这位文坛巨匠在暮年仍时常怀有归隐田园的念头。对他而言,学习书法或许是另一种归隐方式,在此心态之下,他不仅在书法学习中感受到心灵的愉悦,还从无功利的赏玩中领悟到书法艺术更为深邃的魅力。

他表示:余初得李邕书,未甚喜之。然疑邕以书扬名,必有深妙。及观之良久,觉其书他人难及,得之虽晚,爱之尤深,譬如交友,初时艰难,则情谊必久。余虽借邕书得笔法,然所书绝异其形,莫非得其意而忘其形乎?因见邕书,探究钟、王以来字法,皆可相通,然邕书未必独此。

他称自己起初对李邕的书法并无喜爱之情,而是在长期揣摩后,领略到其中的书法日常之乐与深远意义的为何?他并未明言,至少我们能够如此解读,这种趣味并非外在的美,而是对李邕书法韵味的体悟。类似的理念也在他的文学评论中有所呈现。

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云:“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最。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此乃品味好友梅尧臣之诗,仿若吃橄榄,起始味苦,然越久越有滋味。这种审美体验应与他欣赏李邕书法的感受存在一致性。

梅尧臣言:“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梅尧臣之意为诗歌达到气象不凡并非至上之境,于平淡之中蕴含真味方为至极。这表明此时的文艺追求趋向一种新的境地,洗去浮华,回归平淡,蕴含着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沉体悟。

书法作品虽无法如诗歌那般展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但存在异质同构的审美层级。有些作品让人一眼便觉出色;有些作品起初未觉其好,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觉其中别有韵味,且是那些初看便喜欢的作品所无法替代的美感。

欧阳修的书法深远意义体验表明人们开始从关注书法作品的意象之美转向契合文人心灵的独特韵味。

自然的书写与艺术境界的高低亦是欧阳修所关注的要点。他曾言:予常喜观览魏晋以来的笔墨遗迹,并畅想前人的高远情致。所谓法帖,其所述之事大抵皆为吊唁哀思、问候病况、叙说别离、传递音讯问候等,多用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寥寥数行罢了。

因其起初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闲逸之笔、余兴所至,肆意挥洒,或美或丑,姿态万千,打开信函,精彩之状跃然眼前,使人乍见便惊叹不已。慢慢审视,其意态更是无穷无尽,故而令后世之人获之视作奇珍异玩,并由此想见书写之人。

至于那些高妙宏大的篇章,何曾采用此等方式。然而今时之人却并非如此,甚至有人舍弃诸多事务,殚精竭虑地将学书当作事业,以此终老且终年为之,着实令人觉得可笑。

在此,欧阳修觉得魏晋书法之所以高超精妙,主要在于“起初并非有意”,随性挥毫,不计较优劣,因而姿态万千、意态无尽,这是后来将学书作为事业之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表明艺术唯有处于非功利的状态方能展现其魅力。这一观念其后被苏轼进一步拓展,成为“尚意”书风的根基。(此讲内容共计:2114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

2024年10月8日星期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