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说是在2025年1月份这头几天,在阿里拍卖平台上就有60多笔中小银行股权,被以“1元起拍”的形式进行拍卖。关键是,这些拍卖还大多无人问津,近九成无人报名。
另一方面,在A股二级市场上,银行股那可是当红炸子鸡、众多机构眼里的香饽饽,抱团趋势愈演愈烈。更多家险资公司年内举牌银行股,特别是平安人寿时隔5年再度举牌工商银行H股。
回顾整个2024年,Wind银行指数全年涨幅超过40%,多只个股涨幅超过50%,国有四大行的股价也屡创新高。其实上市银行中的内部分化也挺严重的,看看工商银行(601398.SH)这气势如虹的周K线,2024年涨幅达52.39%,银行ETF(159887.OF)全年涨幅则为41.95%。再往前看一年,2023年,工商银行涨幅为17.37%,而银行ETF则下跌了3.19%,这个差异就更明显了。
很显然,这背后就是上市银行中,中小银行更弱势,看几个不怎么样的城商行,贵阳银行去年仅上涨了23.08%,西安银行只涨了10.4%,郑州银行更是只微涨了4.48%、差点儿就绿了,都与四大行的表现相去甚远,呈现出明显的剪刀差。
对比一下,郑州银行萎靡难振的周K线。
这个动向,就很有意思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明显的剪刀差?力场君认为,可能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是中小银行股权遇冷,主要在于这些中小银行经营层面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甚至存在很多此前被关联方侵蚀的暗雷、资产风险很难评估,导致投资者不敢轻易接盘。
另一方面相对弱势的部分城商行,能够看到走得比较弱的城商行,多与所处地区经济活力相关,也与当地楼市有关;相反,经济活力旺盛地区的城商行,就很不错呀,比如杭州银行去年就涨了55.97%。
银行又被称为“万业之母”嘛,银行的经营与当地经济大盘紧密相关,城商行更是当地经济产业环境的映射,全国大行就是全国的经济产业环境的映射。
肯定有小伙伴就来反驳了,去年整体需求不振、产业承压,都是大家伙儿能够感受到的,四大行怎么就能突突涨?力场君觉得归根到底还是抱团,资产荒,大银行的业绩成长性再承压,也好过众多中小企业、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都甭提,矬子里拔将军,这时候抱团在国有大行里,肯定也是风险最低的选择了。
本质上来看,抱团在国有大行股票里的资金,与抱团在国债市场里的资金,对产业环境的悲观预期是相似的,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认同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