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根据

中华文化健美课程 2024-04-21 07:21:03

究天人之际,健康你我他

(中华道学、中华儒学、中华佛学……中华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注2008北京残奥会徽“天、地、人”之“之”

“中华‘之’学”的人学行人类大健康工程,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华‘之’学”漫观“物质 能量 信息序”人之生慧56(8-15)

接上

可见,哲学、政治、宗教、、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常人的意识活动内容。

而道德处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层”,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根据。

这是因为,当婴儿能对喂养者表现出高兴时,不仅表明婴儿已把最初的分辨机能与好、恶的情绪——道德的原基——结合起来,而且说明了婴儿最先建立的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意识活动。

而语言、知识以及其它的意识活动是在尔后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道德也是进一步随之逐步具体化。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动机、目的“决策者”与行为的监督者、评判者,是人生价值的执行者。

行为是意识支配的结果。

人们进行社会联系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属于道德。

人们的一切社会联系,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受到道德观念的制约。

道德这种意识活动是一般意识活动的基本点与发动力,同时又为一般意识活动做出明确的导向的规定性。

道德意识属于古说的“心之中又有心”的深层意识活动,是建立在参照系的基础层面上的道德意识结构模式,是人的类本质得以体现的内在根据。

在常人那里,它是偏执(自我-我执)意识形成的价值模式在参照系中的规定性的综合。

可见,道德观念是与意识、文化相关知识输入进去以后形成的。

道德与情绪相连接,情绪与生命活动相连接,好的就成为善。

最初的善恶观,是根据生命活动来的,有了文化知识更充足了。

根据人们的习惯,这是好的,这是善的,仁义礼智信,这些叫做道德,道德是后天形成的。

待续

注:

世界有多大,生命是什么?

中华文化健美身心,哲学“中华‘之’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康庄人类大道!

1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4-04-21 12:12

    道德是社会本质需求,个体是不必要的[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凸凸 回复:
    [得瑟]绝对不对哦,但我懒的说你
  • 2024-04-23 16:01

    道德经是教人怎样进入四维,也可以进入宇宙看到一切的自由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