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的一天,七八个解放军战士走进阳曲县委大院,其中还有一名女性,指名要找县委书记郭守瑞。
一见面,女解放军便把自己的介绍信交给郭守瑞,表示自己是来找一个小女孩的。她自我介绍道:“我叫张文,我的丈夫是洪学智,女孩是我们失散12年的孩子。”
洪学智曾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解放军当中特殊的“两膺上将”。当时他正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在朝鲜前线协助彭老总作战,无法抽身,便派妻子去寻找失散的孩子。
洪学智的孩子为何会在山西农村呢?
草地结缘洪学智与妻子张文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是在过草地时结下的缘分。当时洪学智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而张文是该军供给部的一名战士。
军长王宏坤和夫人冯明英见洪学智一天忙到晚,身边也没个人照顾他,决定帮他找个对象。
在一次演出时,洪学智对供给部的女班长张文产生了好感,连声称赞她歌唱得好。身边的冯明英见状,接过话说:“人也好吧?”弄得洪学智的脸一下就红到了耳根。
细心的冯明英特意到供给部了解张文的情况,她不仅出身好,工作也很出色。于是便请供给部政委谢启清找张文谈话,当介绍到洪学智的详细情况时,张文才明白领导的意思,也害羞的红了脸。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谢政委让张文好好考虑一下,婚姻大事要尊重她个人的意愿。
红军的领导干部都经过严格考验,品德优秀、身经百战,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张文经过一夜的考虑,决定先与洪学智见面谈谈,两人相谈甚欢。
战争年代,一切从简,浪漫是奢侈品。没过多久,洪学智与张文便在红四军领导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结成夫妻。
红四军在长征途中3过草地,损失较大,到了陕北后干部人数过多,进行了调整,洪学智与新婚才2个月的妻子便分开了。
虽然经过8年的战争磨炼,洪学智各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但作为一名红军高级将领,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仍有不足的地方,主动向组织提出希望到红军大学学习。
后来红军大学改编成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洪学智先在第三期学习了3个月多,后来又留校担任教员。直到1938年5月,张文也被安排到抗大学习护理,分别两年的夫妻才终于见面。
张文在回忆里中说:“我朝思暮想想念着学智,但乍一见面,我的心却激动的怦怦直跳。”
不过当时延安条件非常有限,即便离得非常近,他们也只有每周6才能在一起。两人白天在窑洞里交流学习心得,傍晚去延河边散步,这段时间成为他们共同的美好回忆。
1939年6月初,洪学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取名“醒华”,寓意着希望中华民族觉醒。洪学智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把自己一个月的津贴全拿出来,又去山上打了一些野味,请战友们饱吃了一顿。
红军过草地场景
抗大转移当时抗战已经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中央决定将延安抗大总校转移到晋东南地区。为了行动方便,抗大总校对外称“八路军第五纵队”,由罗瑞卿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洪学智所在的第三大队有1000多名学生,他们改称为第四团,由罗华生担任团长、洪学智担任副团长。
他们从潘龙镇出发,一路跋涉,渡过黄河,来到阎锡山的地盘。虽然国共早已经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阎锡山表面上对八路军的态度也非常友好,但也常发生晋军打扮成土匪偷袭八路军岗哨的现象。
洪学智认为住在镇上不太安全,建议部队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当时他的女儿刚刚满月,由于连日的奔波病得很厉害,总是发烧,烧退了又得了红眼病,甚至把张文也传染了。
无赖之下,张文带着孩子去镇上抓药。回来后她很生气地对洪学智说:“这里的人真奇怪,竟然问我这个孩子丢不丢,我自己生的孩子怎么会随便丢呢?”
长征途中,因为条件太恶劣,一些红军被迫把刚生下来的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中。所以家中没有孩子的老乡看到部队来了,提出这个想法并不奇怪。只是当时的张文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离别就在眼前。
休息两天后,部队继续向东出发。他们由于120师一部护送,到达太原以北的磨庄、豆罗一线,等待时机准备越过同浦铁路。当时太原已经沦陷,同浦路两侧布满了日军据点,对铁路进行严密封锁。
侦察员弄清附近敌情后,决定当天晚上行动,利用夜色掩护,突破日军封锁线。纵队各团分头开会,进行动员和行动部署。
抗大集结的队伍有5000多人,其中只有少数战斗骨干配备了枪支。大部分都是穿过国民党军队封锁,奔赴延安参加抗战的年轻学员。他们虽然学习了一些军事知识,但完全没有作战经验,更没有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大部分人都手无寸铁,只有个别学员身上有一颗手榴弹。
这样一支部队如果被日军发现,后果可想而知。洪学智在部署行动时,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不禁眉头紧锁。洪学智进行了动员讲话,并把女生队分散成几个班,安排到男生队中。他要求大家在行军途中互相帮助,保证不让一个人掉队。
出发前罗瑞卿又发表了严肃的讲话,他特别强调,请所有带孩子的母亲,一定要照顾好孩子,不让孩子哭闹,以免暴露目标。如果造成影响,将以战场纪律处置。
命令传达下来,洪学智心头一沉,看了满脸憔悴的妻子一眼,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抗大
忍痛留下孩子夜幕降临,各个小队静悄悄地出发。洪学智在最前面带领着队伍,张文则骑马走在队伍中间。
在下一个陡坡时,意外发生了。由于不熟悉马性,张文和孩子从马上摔了下来,落地那一刹那,她把孩子紧紧抱在怀中,自己重重地摔在地上。
孩子没有受伤,但受到了惊吓,发出刺耳的哭喊声。张文反应很快,赶忙让她吃奶,暂时止住了哭声。洪学智也第一时间听到是自己女儿在哭,跑回来查看情况。
他望着妻子,久久地才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把孩子留下吧!”
张文如同听到一声惊雷,睁大眼问丈夫:“你,你怎么忍心……”
洪学智指着前方说:“这里离铁路已经不远了,夜晚这么安静,哭喊声会传很远。万一被敌人发现了,这么多同志该怎么办?”
张文拼命地摇头,两人久久无语。
这时孩子似乎知道父母在争执,又开始哭了起来。张文一边流泪,一边哄着孩子:“不要哭了,不要哭了……”
一阵阵哭声更让洪学智坚定了决心,他严肃地对妻子说:“我们总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影响怎么个队伍吧?”说完抱过孩子,拉着妻子往旷野里走去,张文跌跌撞撞地跟在他身后。
不久,他们的视线你闪出一团灯火——那里有一户人家。洪学智是负责带队伍的人,不能长时间离开队伍,他也顾不得那么多,直接推门走进眼前的屋子。
屋里有一对夫妻,看到两个陌生军人进来显得有些害怕。洪学智赶忙解释:“我们是八路军,要去前线抗日。等会要过铁路,孩子一直哭闹,怕影响部队。所以,我们想把孩子留给你们。”
这时张文也已经想通了,从洪学智手里接过孩子说:“老乡,你们就收下吧,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会感谢你的恩情的。”
洪学智也哽咽着说:“假如我们在战争中牺牲了,你们就把孩子当做亲生女儿吧!”
战场之上,九死一生,这一分别谁也说不准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面。想到这些,张文更是泪如泉涌。
两位老乡已经有两个孩子,家里条件并不宽裕。但得知眼前这对悲伤的夫妻是八路军,正要上前线抗日,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男主人张文手中接过孩子,在额头上亲了一下说:“那就留下吧!”
洪学智说了一声谢谢,把身上仅剩的一点津贴交给了老乡,拉着妻子头也不回地向队伍走去。
回到队伍中,洪学智正与罗瑞卿看着地图,而张文捧着女儿的一块尿布已经哭成了泪人。罗瑞卿得知情况后叹了一口气说:“这里还算安全,让她哭一会儿吧,不然会憋坏的。”
过了一会,洪学智才上去安慰妻子:“别难过了,等革命胜利了,咱们再来找回孩子就是了。”
洪学智查了一下地图,大概确定留下孩子的地方叫东西方山。夫妻两人牢牢记着这个地名,一刻也不敢忘。
最终,队伍顺利穿过了铁路线,于1939年9月底到达晋察冀根据地的灵寿县陈庄,完成了东进第一阶段的任务。这一路上,一个学员也没落下。
张文
找回女儿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又爆发。洪学智夫妻也经历了许多磨难,才迎来了全国解放。
当时洪学智担任15兵团副司令员,原本要留在广东工作。叶剑英派他赴京汇报工作,不料在火车站被邓华截胡。邓华直接拉着他去见了林总,要洪学智去朝鲜工作,连回去汇报一声的时间都不给。
就这样,洪学智去了朝鲜,后来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他原本答应妻子革命胜利后,去找回女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请山西省委出具介绍信,派妻子一个人去找孩子。
张文来到山西阳曲县,郭守瑞了解情况后问:“还记得留下孩子的地名吗?”
张文回答说:“东西房山。”
郭守瑞听完一愣:“这一带方圆几百里都是大山区,也都叫东西方山,要找一个12年前留下的孩子,困难不小啊!”
郭守瑞劝张文不要太着急,安排了几名侦察员协助张文,并交代:“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孩子。”
张文与女儿(右洪醒华)
侦察员带着张文在当年部队可能经过的地方,一连找了十多个村子,都没有任何消息。侦察员问张文:“是否还记得孩子身上有明显的特征?”
张文想起来:“孩子左手腕上有块黑痣,穿的是件绿色衣服……”
侦察员立即带着张文去附近一个学校,校长了解情况后让孩子们排着队,举起手腕。张文从头看到尾,也没有发现有痣的孩子。他们接连去了好几个乡村学校,也都是失望而归。
张文没有放弃,再次调整战术。他们继续去附近村庄打听,进村先找几位年长的妇女,给她们讲孩子的情况。村里突然多个孩子,年纪稍微大点的人肯定会知道情况。
就这样一连又找了十多个村庄,他们来到阳曲东峪庄。一个老妇人见县里来人,还带着解放军,非要留他们吃饭。进屋谈起孩子的事,老妇人惊喜的大叫:“你的孩子当年就是放在我家里。”说完还翻箱倒柜把孩子当年穿过的衣服找出来了。
张文一看正是当年他们留下孩子时穿的衣服,激动得眼泪流了出来,连忙问:“孩子在哪?”
老妇人解释说:“孩子现在不在这。”
原来,当年孩子留下后还在生病,她们忙前忙后找大夫给孩子看病。当时家里很穷,抚养孩子有困难。眼看着孩子一天一天瘦下去,他们于心不忍,只能另外找一家寄养。
最后,孩子被送到十多里外思西村的王英、白银翠夫妇家中。白银翠非常喜欢这个孩子,知道她是红军留下的后,给她取名红红。
王英夫妇条件也很拮据,家中没有土地,靠当木匠维持生活。收养红红的第二年,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第四个孩子送给别人。
白银翠虽然没有文化,但为人善良,是个聪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她对子女要求很严格,红红在她的教育下,也继承了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的品格。从小就非常懂事,经常帮养父母干家务活。当时的乡亲们都不太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但红红11岁时,白银翠就把她送去上学。
起初,白银翠一直期盼着红红的亲生父母来找她。可是抗战胜利了,全国也解放了,仍然没有任何消息。而如今红红已经10多岁,白银翠早已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当张文来到白银翠家中,向她说明自己的身份时。白银翠内心非常复杂,心咚咚地跳得快要出来。一方面,她替红红能找到亲生父母而高兴。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她将与含辛茹苦抚养大的女儿分别。
白银翠沉默了很久。她心在想,这些红军当年不正是因为打鬼子,因为保护老百姓才被迫把孩子留下来的,他们南征北战才让全国解放,才让老百姓分到了土地。与他们比起来,自己抚养10多年孩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白银翠把红红从院子里喊回来,指着张文说:“孩子快看,这是谁?这是你亲妈啊!”
张文见到离别十多年的孩子早已经泪如泉涌,一把抱住红红,痛哭着说:“孩子,我是你亲妈啊!妈妈对不起你!”
张文向白银翠表示诚恳的感谢,并询问她对带走红红有什么意见。白银翠内心虽然非常难过,但却很坦然地说:“我没有任何意见和要求。只希望孩子能在你们培养下,能快乐成长。”
尾声红红跟随母亲返回北京。还在朝鲜前线作战的洪学智得知找到孩子的消息后异常高兴,提笔分别给郭守瑞和白银翠写信表示感谢,并给白银翠寄去800万元(1万元折合1元新人民币)作为抚养费。
他在信中说:“白大姐,我知道这点钱远不足以报答您对醒华的养育之恩,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收下。因为这是我们全家对你表示的真诚的谢意!”
洪醒华也始终没有忘记白银翠夫妇的养育之恩。逢年过节,她总给养父母写信问好,还会给老人一些经济上的接济。如果有人顺道去思西,她总会托人带一些北京的食品。她也曾多次回思西探望养父母。
后来洪醒华成家有了孩子,还把白银翠接到北京,她的两个孩子都由白银翠带到3岁。洪醒华总对孩子说:“你们有两个姥姥、两个外公,这是革命给予你们的。你们要永远热爱他们,尊敬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