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父母,表面摆烂,其实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这样的父母最厉害!

嗨猪的家庭 2024-07-15 14:48:15

最近,我跟一群宝妈们聊天,听到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词语:

无效内卷和有效摆烂。

无效内卷指的是有些父母把孩子的成绩和名次看得太重,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压缩孩子的时间,增加孩子的负担,把孩子搞得疲惫不堪,成绩上不去不说,还毁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少年该有的昂扬的精神状态。

反之,一批勇敢且清醒的父母,他们不再执着于孩子的成绩和名次,不再按照固有的标准培养孩子,而是遵从孩子自身的特质和成长的特点,以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任由孩子发展自我、强大自我,以宽容和松弛的心态托举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们看似无为,实则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之所以说他们是“有效摆烂”,也是因为他们真正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

不压榨孩子的时间

反而允许孩子去疯玩

沈华清教授曾痛心地说道: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

确实,多少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推着、逼着穿梭于各种兴趣班,他们小小的身躯背着大大的书包,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卷和上不完的补习班,几乎占据了他们的整个童年,长久的身体疲累和精神捶打,一点点熄灭了他们眼中的光和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热情。

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精神病院,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空心病”,成为“鸡娃”和“内卷”的牺牲品。

相反,那些从小被允许疯玩的孩子,反而内心富足,后劲强大。

入选华为“天才计划”的宁博宇从小到大都特别爱玩,爱运动。

小学时,他爱玩悠悠球,曾斩获过成都市悠悠球电视大赛冠军;

中学时,他跳高打破了成都四中尘封24年的跳高纪录;

大学时,他获得过街舞冠军、跳高冠军、蛙泳冠军。

同时,他还是一位涉猎多种内容的B站UP主。

广泛的兴趣,肆意的玩耍,自由地尝试,非但没有影响他的学习,反而让他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热情和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让他在玩的过程中缓解了学业带来的压力,活跃了大脑,修复了自己情绪,让自己有更多的热情和能量投入到学习中去。

记得心理学家马超老师也曾说过:

“小时候玩过的孩子和没玩过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两种人。

小时候没玩过的孩子,很难全身心地进入当下,他们找不到当下那个酣畅淋漓的沉浸感,创造感和想象力……

而小时候玩过的孩子,却能够体验当下的那种感觉,长大以后也能融入当下。”

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被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密密麻麻的时间表耗尽内心的能量,给他们一些自由玩耍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释放天性,让他们尽情地享受内心的澎湃和自由,让肆意伸展的童年成为他们一生快乐和积极的力量源泉,支撑他们为自己博取一个精彩的未来。

不过分在意孩子

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

我身边有一位特别心大的妈妈。

儿子赖床,她叫了几遍没用,就索性让儿子睡到自然醒。

儿子贪玩没有完成作业,她不催也不生气,由着他去。

儿子好奇,把家里的电风扇拆了,她不急不吼,扔给儿子一份说明书由着儿子去摆弄。

有的时候,她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走弯路,踩坑,既不出手帮忙也不一味阻止,由着儿子去尝试,去犯错。

她总是淡定地对我们说:

“孩子嘛,他们就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如果我们像灭火员一样,总是护着他们,管着他们,帮着他们,他们永远也长不大,我们也会越管越累。

只有给他们足够的自主和容错空间,他们才能学会思考和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确实,成长总归是孩子自己的功课,我们给孩子提供再多的帮助和经验,也未必能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成长,反而会产生一些反作用。

与其如此,不如心大一点,不要太在意孩子,允许他们去犯错、去尝试、去自我纠正,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自我尝试和亲身经历中自然长大。

温室里的花朵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军万马。

孩子的每一种经历,每一次挫折和痛苦,都是成长的催化剂。

记得《阿甘正传》的最后一段,阿甘送儿子上校车,临走想嘱咐儿子几句,刚说了Don’t,后面没说完的话又立刻变成了I Love you 。

纵使阿甘心里对儿子有万般担忧,但他还是逼自己咽掉了那些不必要的说教和嘱咐。

我们也是一样。

孩子的人生必须要自己走,没有人能代替他长大,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带着我们的爱去经历,去成长,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不跟孩子的缺点较劲

善于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

心理学上有一张发人深省的图:

当你专注地看黑色部分,你会看到恶魔。

当你专注地看白色部分,你会看到天使。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你总是跟孩子的缺点较劲,不断地放大孩子的缺点,你就会觉得孩子一无是处,哪儿哪儿都是毛病。

孩子也会在你挑剔、指责的目光下,失去变好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托德老师曾讲过一个绘本故事——《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爱德华有的时候爱踢东西,会制造噪音,会欺负小朋友,捉弄小动物,做各种不受人待见的行为。

于是,身边的人就不停地指责他:

“爱德华,你是世界上最粗鲁、最吵闹、最邋遢的男孩。”

爱德华的自尊心受损,索性就变得越来越粗鲁、吵闹、邋遢,最终成了人们口中最恐怖的男孩。

直到后来,爱德华遇到了一位老爷爷。

他走在街上,顺脚踢飞了一个花盆,花盆砸在了老爷爷面前。

老爷爷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批评他,而是笑眯眯地夸赞他:

“你种的花,真好看。”

第一次被夸奖的爱德华,心里大为撼动,他开始爱上了种花,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把花种得很漂亮。

那个曾经被大家称为“最恐怖的男孩”,变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很多人请他帮忙种花。

所以,你看,你越关注孩子的缺点,孩子的缺点就越来越多。

你越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零零后》里那个喜欢称王称霸的池亦洋也是一样。

他一度因为爱欺负小伙伴、学习差,经常被老师批评。

可当他的父母发现他喜欢橄榄球并有很高的运动天赋,不断地支持和鼓励他学习橄榄球后,他不仅重拾了学习的信心,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球队不可或缺的一员。

有句话说得很对:

“你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品质,他自己也不可能看到。”

你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很差劲。

你满眼都是孩子的优点,孩子才会相信自己很好、很优秀,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和信心变得更好。

做一个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闪光点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运。

不会总想着去塑造孩子

而是想办法“唤醒孩子”

闺蜜曾经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画画、游泳、作文、奥数、羽毛球……

她鲜少关注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只要她觉得对孩子有用、有好处,就逼着孩子去学。

孩子也总是一副“你让我学我就学,反正我也不上心”的样子。

结果,钱没少花,孩子什么也没学好,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说,亲子关系也岌岌可危。

记得比尔·盖茨曾说过: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孩子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真正推动一个孩子持续进取的动力从来不是父母的塑造和逼迫,而是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们要做的也不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塑造孩子,而是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唤醒孩子内心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只有孩子的内在动力被激活,他才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勇敢、能干。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单板滑雪运动员曾闻一的报道。

他的爸爸也曾是一个典型的鸡娃家长。

他从小就被爸爸逼着学奥数、学钢琴,只要学得不好,就会被爸爸批评说“不够努力”。

在爸爸日复一日的高期待和高压下,他的心理渐渐出现了问题。

他开始变得爱哭,爱跟自己较劲,接受不了一丁点失败,更糟糕的是,他竟然还无缘无故得了心脏病,甚至严重到住进ICU。

生死面前,他的父母幡然醒悟,赶紧停掉了他所有的补习班,不再期待着他考上北大清华,而是把期待降低到“活着就好”。

为了帮他好起来,他的爸爸带他接触了滑雪。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竟然对滑雪有着很强的兴趣和天赋。

就这样,他开启了自己的滑雪之旅,从一个父母拼命鸡娃下的牺牲品,变成了一个极具潜力的体坛新秀,并以最好的评估成绩入选了中国奥运选材项目赴瑞士受训。

所以你看,孩子的成就从来都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

我们与其拿着鞭子,恶狠狠地指着一个地方告诉孩子:

“去,那是你要去的地方,你要想去别的地方,我打断你的腿。”

不如努力找到孩子内心的热爱和天赋所在,帮助孩子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温柔地鼓励孩子:

“你只管大胆前行,我永远在你身后。”

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才是父母最高明的教育手段。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30人论坛发布了一个《中国家庭养育环境蓝皮书》。

他们采访了30-40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有多少人认为明天会比今天好?”

结果显示:

在小学生中有60%多孩子认为明天会比今天好,在中学生中有40%多,在高中生中只有20%多。

也就是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业负担的加重,孩子对未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数据,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刻反省的数据。

一直以来,我们给孩子的都是一个求赢的教育,我们不断地要求孩子更快、更高、更强。

却忽视了,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求生的教育。

我们需要先让孩子对生活有希望,觉得明天会好,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他们才会内心充盈,为自己的人生竭尽全力。

所以,真正有效的鸡娃,不是为了眼前的成绩名次,磨灭孩子学习的热情,也不是跟孩子的缺点较劲,毁了孩子向上的内心能量,更不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养孩子,误了孩子真正的天赋。

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养孩子:

充盈孩子的内心,挖掘孩子的兴趣,点燃孩子向上向好的动力,给足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自由、尊重和支持。

只有先维护好孩子成长的底线和基础,孩子才会有信心和动力展望未来。

1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