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希望您可以点击【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推送。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其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统一了其他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
这让我国的历史走入了全新的阶段,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崛起有关。
荀子更是将秦国锐士列为战国时期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山东六国也纷纷将秦国称为“虎狼之师”,那么秦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惊人,秦国士兵又过着怎样的军旅生活呢?
我们都知道秦国军事力量的提升与商鞅变法是分不开的,其中商鞅建立的军功爵位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
从西周时期开始,爵位制度便是社会秩序的根本,周王室将爵位赏赐给宗亲和功臣,这些有爵位的人士此后可以将爵位传承给自己的后人,成为了贵族的身份象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统治体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诸侯的崛起削弱了周王室的影响力,到了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势力又逐渐盖过了诸侯,以至于出现了田氏代齐及三家分晋等历史事件。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周代原有的身份等级体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士大夫及平民也开始寻求更快的晋升机会,如何释放他们的能量成为了国力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战国时期随着各个小诸侯国相继被强国吞并,战国七雄之间再也没有缓冲区,通过军事较量来扩张势力成为了大势所趋。
在吴起组建的魏武卒接连战胜秦军并夺取河西之地后,秦国就始终把提升军事竞争力放在首位。
结合这种情况,商鞅提出了军功爵位制,即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根据血缘授予爵位的制度,将爵位和士兵的军功进行绑定,只要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获得敌人的首级,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爵位。
商鞅的这一做法借鉴了此前齐国用重金奖赏杀敌士兵的举措,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
因为相较于富庶的齐国,秦国并没有足够的物资用来奖赏战士,于是其便将奖励从实物变成了爵位,这可以减轻秦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又能达到激励士兵斗志的目的。
在军功爵位制颁布之后,秦国百姓很快就陷入到了军事狂热状态,这说明了秦人对于获得爵位的重视,那么在秦国爵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在周代爵位意味着子孙后人的贵族身份,是一个含金量十足的“铁饭碗”,人们自然对爵位十分珍视。
但秦国的爵位和战功牢牢绑定在一起,在商鞅的法令中,即使你是秦王宗亲,如果没有战功也是不能获得爵位的。
这让秦国的爵位成为了具有时效性的消耗品,价值略有折扣。
但即使如此秦人依然对爵位趋之若鹜,这是因为商鞅为军功爵位配套了一系列优待政策。
首先军功可以成为士兵们进入政坛的敲门砖。
根据秦国制度,获得爵位的士兵在回到故乡后至少都能获得小吏的职位,这可以让他们参与到秦国的政治体系之中。
在后续的工作中如果表现出色,这些士兵就有机会获得提拔,从此走上仕途。
另一方面爵位在秦国的法制体系中,可以作为一种“硬通货”。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了极为严苛的法律制度,即使奉公守法也可能因为连坐等情况被判处极为严重的刑罚。
而有爵位之人一旦获罪,便可以用降低爵位的方式来减轻惩罚,这对于秦人而言也是十分关键的。
除此之外有爵位的士兵在行伍中也会受到更多的优待。
他们每天能够分到数量更多,种类更加丰富的食物,这对于战士们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秦国爵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帮助家人恢复庶民身份。
虽然我们一直将西周的建立作为古代封建制的发端,但其实到了战国时代秦国的很多地方依然有奴隶的存在。
商鞅变法中提出奴隶们可以通过参军来获取爵位,之后便能够恢复庶民的身份,更多的爵位还能为自己的父母或是妻儿赎身。
这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奴隶来说无疑是诱人的,这也是为什么秦人对爵位如此狂热。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便化身成为了一台全功率运转的战争机器,其国内的士兵数量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这同时也给秦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保证军队的粮草供应,商鞅在变法时便推出了垦草令,鼓励国内百姓大规模开垦无主荒地,并要求每家每户至少保留一名成年男子作为主要劳动力,避免出现后方生产荒废等问题。
在一系列的政策影响下,秦国的耕地面积较之变法前有了显著提高,在栎阳和咸阳城外都建起了庞大的谷仓来储存粮食,这些食物也成为了秦国军队的后勤保障。
此外秦军还设立了专门制作武器的部门,对士兵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改良,在战国末期秦军的盔甲、弓箭和单兵武器都处于领先水平,这也是他们能够所向披靡的重要依仗。
因此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将秦军的后勤工作捧得很高,但随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我们才对秦军士兵的真实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睡虎地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了一对秦军兄弟写给家人的信件,信中两人除了询问家人状况及报平安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向母亲索要一笔购置夏装的费用。
其中弟弟更是已经在军中欠了其他人的钱,甚至说如果母亲不赶快寄钱过来,自己就“即死矣”,可见形势之紧迫。
由此可见,虽然秦朝军队能够为士兵提供基本口粮和武器装备,但身上的衣物以及其他的日用品应该都是需要士兵们自行准备的。
因此那些长期在外征战的士兵经常会衣不蔽体,这也就不难理解《诗经·秦风》中为何会出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了。
实行新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展迅速,他们不但夺回了河西之地,更在和周边国家的战斗中节节取胜,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成为了超然于其他六国之上的超级强国。
在经过数代君王的积累之后,秦始皇终于成功吞并山东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王朝,秦国的改革似乎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
但我们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不久,国内就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声音此起彼伏。
最终秦王朝二世而亡,秦人花费数百年努力积累的基业也毁于一旦。
秦朝之所以如此短命,除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苛政外,也和山东六国对秦人的糟糕印象不无关系。
由于秦国实行了军功爵位制度,这让秦国士兵在上了战场后就像嗜血的野兽一般凶猛。
更可怕的是,就算秦军已经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秦人为了争取更高的爵位还会对降卒甚至城中的平民百姓痛下杀手,这让秦军在六国百姓眼中就是恶魔一般的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军功爵位制的存在,秦国的官员和职能人员全部都是有功的士兵。
导致出现了“以勇力之所加而沾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的情况,让秦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漏洞百出,百姓们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医生看病。
在山东六国的百姓看来,秦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畸形的存在,他们忽视了耕作和战争之外的所有事情,在文化上更是将传统的礼仪制度完全抛弃,这样的政府显然是难以让他们信服的。
虽然在秦始皇出任秦王后,就将首级记功制度改为战功记功制度,即以参与战斗的胜负作为爵位的评定标准,并提出“义兵”的概念,试图以此改善秦军滥杀的风气。
但秦人给山东六国百姓的印象并不是这么容易扭转的,最终秦王朝只能吞下前人种下的苦果。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发展成为战国时代的“巨无霸”并逐步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在这个过程中,军功爵位制的激励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从睡虎地秦简中我们也能看到,即使生活条件相当恶劣,但秦军士兵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尽力争取着更高的爵位。
但这种制度同时也让秦人变得嗜杀和冷漠,当时秦军士兵甚至会为一个首级的归属大打出手,这让秦人的形象在其他国百姓眼中变得可怖又可憎。
虽然秦始皇曾经尝试扭转这一印象,但最终并没能成功,缺乏政治和文化底蕴的秦王朝也就成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最佳注脚。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秦军功爵制研究》,熊丰标著作,2019年6月发表。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或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