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断水4天结束生命,临终前一番话引人深思

历史不惧孤 2024-08-01 10:06:56

2017年,96岁的陈司寇在断食断水4天后,告别了这个世界。

当时,儿女们跪地哀求她吃点东西。

她却坚定地说:

“撬开我的嘴我也不吃。”

陈司寇是北大名教授、政治学家赵宝煦的夫人,她本人是北京101中学的退休教师。

退休后,她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可以过着独立、有尊严的生活。

逢年过节,她还给每个小辈包一万元红包,子女们都以无比的孝心围绕在她身旁。

那么,问题来了——

这位吃穿不愁、子孙满堂、福寿无双的教授夫人,为什么绝食求死呢?

陈司寇与丈夫赵宝煦

01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切与陈司寇的童年经历有关。

1921年,陈司寇出生于江苏的一个贫民家庭。

她有着不幸的童年,5岁丧母,此后便借住在各种亲戚家,吃百家饭长大。

那些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她过早地饱尝人情冷暖、世道艰辛,同时也悄然铸就了她独立自强的灵魂。

长大后,陈司寇想方设法养活自己,并且奋力拼搏,一路考进了北京大学!

赵宝煦1945年绘西南联大《校园一角》

彼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组建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司寇随之来到昆明。

在这里,陈司寇邂逅了灵魂伴侣、就读于西南联大政治系的赵宝煦。

赵宝煦是北京人,出生于1922年。

他是个典型的书生,性格温文儒雅,待人谦和。

两人在昆明恋爱,在昆明结婚。

结婚的时候,赵宝煦给陈司寇写了一首诗:

原无意,在战争的烽火里,预约明天的幸福。

但是在这美丽的春城,我为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着迷。

赵宝煦、陈司寇的北京大学毕业证书

毕业后,夫妻二人都成为教师——

赵宝煦一边在北大授课,一边研究政治学,终成学界泰斗,被誉为“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学界,他是众多学人心中的高山,仰之弥高。

陈司寇则去北京101中学任教,成为一名政治老师。

陈司寇夫妇1947年在北京大学灰楼楼顶远望时留影

1952年以后,这对夫妇住进了北大家属宿舍区中关园,生活平静而充实。

两人互相陪伴、相濡以沫,见证着三个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共同抵御着岁月的风霜。

在那个年代和环境结成的夫妻,大都有着相当的学历基础,有共同的意识氛围和相对的个性自由。

因此,即便年至耄耋,这对夫妻还是那么琴瑟相谐,情深意长。

2011年11月北京大学举办了“赵宝煦教授九十华诞暨从教六十五周年庆典”,然而,赵宝煦却因病无法出席。

于是,91岁的陈司寇替丈夫参加了这个会。

她首先对大家表示了感谢,然后非常坦然地提及了生死:

“今天,他(赵宝煦)已经走到了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而且这最后一段路走起来非常非常地艰巨,也很辛苦,而逐渐地增加痛苦,所以看起来形势有些不妙。

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谁都不能违背,谁也不要想去违背它。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他应该很欣慰。欣慰什么呢?因为他可以对他的朋友们、关心他的一切的人说一声:

我没有虚度年华。

没有虚度年华这件事,对我们来讲真的很重要。所以他,我觉得他应该自己感觉到欣慰了。”

陈司寇与丈夫赵宝煦

02

2012年1月21日,赵宝煦在妻子的守护下,走完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

面对丈夫的离世,陈司寇在悲痛之余,迅速调整心态,重建自己的生活。

她坚持独居,不住在子女家中。

孩子们不放心,时不时打电话关心母亲。

陈司寇总是说:

“我的日子充实而精彩,你们不必过分挂念,各自安好,方是最大孝心。”

赵宝煦绘妻子

赵宝煦在世的时候,这对夫妻每天读书、著作、绘画、听音乐,有兴致地生活着。

而今,赵宝煦已然“远行”,陈司寇将这份精神火种延续,她每天读书看报、自学保健知识、听音乐放松身心,用感激的、清醒的态度和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勇气,去过好生命的每时每刻。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保持活跃。”

每当逢年过节,一家人欢聚一堂。

陈司寇不仅亲手准备红包,更会给小辈们每人包一万块钱的大红包。

对她来说,人世间的财物乃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唯有爱与亲情能穿越时间的长河,温暖人心。

就这样,陈司寇独立自理,度过了有尊严、有乐趣的最后几年时光。

然而,时光不饶人。

2017年,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96岁的陈司寇面临肾癌发作、尿毒症、贫血性腔梗等疾病的威胁,脏器逐渐衰竭。

起初,她仍坚持自理,不愿成为他人的负担。

但随着病情发展,她最终缠绵病榻,只能靠孩子们服侍。

陈司寇骨子里对独立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晚辈的体谅交织成复杂的情感。

她受不了年老后被人照顾的生活,更不想给晚辈们添麻烦。

她认为,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更为重要,不愿在病痛中消耗最后的尊严。

于是,她在心里悄然做出一个决定。

03

2017年10月18日,陈司寇选择以断食的方式,静候生命的终章。

女儿端来食物,泪眼婆娑,恳请母亲吃一口。

但是,陈司寇轻轻摇头,语气坚定:

“撬开嘴我也不吃。”

然后,她温柔地望向女儿,眼中满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释然:

“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谁都不能违背。我跟你们父亲一样,对自己的人生是感到欣慰的。我这一生尽力而为,拥有过美好的求学生涯和大学时光,找到了像你们父亲这样完美的伙伴和终身伴侣,享受过自己的工作、事业上的成功,孩子们都让我感到满意和自豪。我度过了快乐、充实的96年人生,我很满足,没有遗憾……”

此刻的陈司寇,仿佛已超脱于尘世之外,洞悉了永恒的真理与生命的真相,她的每一个字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0月21日下午5点13分,陈司寇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辞世。

她的离去,如同秋叶之静美。

陈司寇

赵宝煦教授生前曾对学生说过一句话:

“人心不同,各有其面。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活法,不应该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不应该用自己的尺度衡量别人。自己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应该尊重别人按照与自己不同方式生活的权利。”

也许这番话,可以令人理解他的妻子——陈司寇最后的选择。

生老病死,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

在疾病裹挟着死亡来临之时,陈司寇选择保留生而为人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这是陈司寇的选择,而她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陈司寇活到了96岁,她一定是个非常通透的智者,否则也活不到这样的高寿。

正如她邻居家的孩子徐冰所说:

“寿者都是了不起的人,这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学问所能及的,他们身上必然带有一种常人看不见的能力——内心的释然与平静。他们生活于尘世、就在我们身边,但他们的身心却与自然的脉络与节奏息息相通,辑天长地久之气。这境界,那些隐居山林的修行者易,而生活在北大这环境里的人难。”

4 阅读:64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