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唯美高冷,与苏轼《水调歌头》合称中秋诗词双壁

呵呵呵文化 2024-09-16 14:18:44

本文约2100字。

如果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尽了人世间的清冷孤寂,写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写出了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如果说李商隐的《霜月》写尽了随物赋形,缥缈虚无;

如果说罗隐的《中秋节不见月》写尽了人性的黑暗和世间的丑恶。

那以下这首诗就是历来中秋节诗词中最唯美,最高冷的一首。

它就是被杨慎列为能品的,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图1 十五夜月

一、创作背景:白发初为吏,开始结识当朝名人

约公元821年间(长庆元年)-公元829(太和三年)年,王建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这段时间他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均有往来。

太和初年,王建再迁太常寺丞。

在长安这段时间内,在某一个清冷美好的中秋节晚上,王建“时会琴客”,好友团聚,唯独不见老友杜元颖,于是,诗人写下了首千古名篇,化作丝弦相思遥寄好友。

二、月色如霜、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人尽望月

这首诗唯美,高冷,是因为四句诗选取了四副画面,又用最柔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把人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写庭中之月。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般明亮。树荫中,一群群寒鸦也都栖息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地白”写月色之皎洁,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让人想起苏轼和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清冷寂静。

“树栖鸦”是诗人的联想。如此静谧的夜晚,刚才那些吵闹的鸦鹊都去了哪里?它们一定是也在这个美好的夜晚中陶醉了下来,甚至有些已经进入了梦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让人想到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正是万籁俱寂的深夜,才能感觉到桂花的存在。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一句话就将广寒宫的凉意带到了人间,却令人不觉。诗人用“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这时呈现的安静,既是鸦鹊在巢中的安静,又是有含蓄的安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此句虽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宛在。诗人注明“时会琴客”,可见他在当夜并不孤单。

那么诗中徘徊庭中之人,就不一定指诗人自己了。有人认为这是诗人匠心独运,以设想友人思念自己着笔,确实是神来之笔。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宕开一笔,写望月怀人而浮想联翩,由自己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自己的相思联想到天下人的相思,是诗意的一大升华。

前两句写景,却不带一个“月”字。到了第三句才点明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让人联想到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场景虽天差地别,但都是写天下人的相思、思乡之情。

“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亲友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静中有动。

最重要的是,“落”字一出,好似“秋思”只有诗人独有,神来之笔。

图2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栖、湿、望、落

这首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意境完全可以媲美王维的《鸟鸣涧》。

聒噪了一天的寒鸦栖树,月夜的寒露打湿了桂花。

中秋的深夜,大家都在抬头望月,无尽的的相思悠悠的落下。

四个动词,构建成了四副唯美的画面,而这四副唯美的画面,又交织成一幅中秋赏月图,

全诗带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结尾唱叹有神、悠然不尽。

李攀龙、叶羲昂在《唐诗直解》评价道:“难描难画。”

李攀龙、袁宏道在《唐诗训解》评价道:“落句有怀。”

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道:“杨慎列为能品。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郭濬曰:‘清音缓节,幽然飒然。周珽训曰:‘爱月常情,秋思各有不同,在谁家三字凄婉,蓄无穷之意’。敖英曰:‘后二句言谁不赏景,惟宴处超然者,心与景融。’”

唐汝询在《唐诗解》评价道:“地白,月光也。明则鸦惊,今既栖树,则夜深矣,是以见露之沾花。此时望月者众,感秋者谁?恐无如我耳。”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道:“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评价道:“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明明是自己在望月思念别理的老友,却偏偏问“秋思落谁家?”一个“落”之,虚中有实,化虚为实,漫天的秋思随着一轮明月的清辉,洒落人间。月明人远,情深意长。

图3 不知秋思落谁家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