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唯一无军籍航天员,为中国航天放弃北大,如今他在干啥?

小风谈事儿 2024-11-07 05:03:16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太空,人类永恒的向往。

千百年来,飞天梦萦绕心头,如今,它不再是神话,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中国航天起步时一无所有,但一步步走来,逐渐变得强大。在星辰大海里,他们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而这辉煌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付出,是他们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天路。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爸妈都是农民,靠种几亩地过日子。

童年,对于桂海潮来说,是田间地头的汗水,是夜晚煤油灯下的书本。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8-16《新华社专访桂海潮:“时刻准备着,再上次太空!”》

物质的匮乏并没有限制他精神的翱翔。

一本《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开启了他对浩瀚宇宙的无限遐想。

书中,钱学森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这位“中国航天之父”,用自己的才华和奉献,为祖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石。

桂海潮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梦想:像钱学森一样,为中国航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梦想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生根发芽。

桂海潮明白,想实现航天梦想,得比别人更拼。

学习,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一心扑在书本上,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这份执着和努力,最终换来了回报。

他高考成绩很出色,完全能进北大。

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择了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

北航,虽然没有北大那样的光环,却是他通往星辰大海的桥梁。

2017年,桂海潮完成学业回国,成了北航宇航学院的副教授。一年后,他又当上了博导。

就在他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时,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出现了。

中国航天局宣布选拔载荷专家,这对于桂海潮来说,无疑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

载荷专家,不同于以往的航天驾驶员,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和探测。

桂海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知道,这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载荷专家的选拔非常严格,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

桂海潮没有军人背景,也没有飞行经验,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过载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艰苦的科目之一。桂海潮觉得压力山大,喘不过气,胸膛也疼得厉害。

失重训练、超重训练,同样让他体验到了身体的极限。

然而,桂海潮并没有放弃。

他不断挑战自我,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所有训练科目。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桂海潮的名字,响彻寰宇。

他成为中国第一个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载荷专家,也是目前唯一没有军籍的航天员。

在太空待了五个多月,他顺利完成了所有的空间科学实验,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了一份力。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桂海潮安全着陆。

他带着荣誉和梦想,回到了地面,回到了他挚爱的科研岗位。

早期的中国航天员大多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

他们飞行经验丰富,身体素质也特别好,真是百里挑一的高手。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上太空的航天员,他原来是空军出身的。

军人出身,意味着他们拥有高度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能够承受高强度的训练和压力,这是早期航天任务对航天员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载人航天工程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飞行任务,而是涵盖了科学实验、空间探索等多个领域。仅仅依靠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于是,中国航天局开始尝试从其他领域选拔航天员,载荷专家的出现,就是这一转变的标志。

桂海潮的出现,改变了过去航天员选拔的老套路。

他不是军人,也没有飞行经验,但他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他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航天员选拔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为更多拥有航天梦想的人才提供了机会。

载荷专家的加入,不仅让航天员队伍更加多样化,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新鲜血液。

中国的航天事业,目标可不仅仅是近地轨道。

载人登月、火星任务和深空探索这些大目标,对航天员的要求更高了。

未来的航天任务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携手合作。

航天员队伍的构成,也将更加多元化,不仅需要飞行员、工程师,还需要科学家、医生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多元化的人才需求,需要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航天局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选拔和培训模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更多具备航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

从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到高校航天专业培养,再到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正在逐步形成。

笔者认为

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中国航天一直很开放,乐于跟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参与航天项目,分享科研成果。

国际合作,不仅能够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也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航天人才,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到地面,桂海潮接着往前走。

他将自己的太空经历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学生们带来最鲜活的太空知识。

他鼓励学生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博导,他会继续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添砖加瓦。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