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老司机”张先,80岁娶18岁小妾,苏轼写诗词调侃成千古金句

文化辽阔有趣味 2024-04-25 06:30:25

苏轼有一首很有意思的谷雨词《天仙子》,这是一首惜花词:

走马探花花发末。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1、

谷雨节气有三种花信风,依次为牡丹、荼䕷和楝花。其中牡丹如同大家闺秀,每一个姿态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荼蘼则像是小家碧玉,灵动娇俏,回眸之间都是动人的风景。而楝花,它的香气淡雅而持久,仿佛阁楼之上的离人,在静静地观察着世间的聚散离合,带有一种禅意般的深远。

【所谓“花信风”,《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如果单纯看这首词,会觉得这是苏轼在说他一位惜花的老朋友,乘着快马急切地探寻着花朵绽放的消息。他深知,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都迫切地期待着这一美丽的瞬间,然而美好往往来之不易。

他多次徘徊,百看不厌,甚至动用蜂婢莺使,不厌其烦地来回探看,只为了能够一睹花朵的芳容。他扳着手指计算着日子,期待在清明、谷雨时节能够一睹花的盛开,然而心中又不免担忧,若花期已过,仍不见花开,又该如何?

尽管年岁已高,但他的情感依然炽热而深沉。“一夜剪刀收玉蕊”,一夜之间他用剪刀轻轻剪下初绽的花蕊,只为了在酒宴上能够与之共醉,这里的剪刀,或许是春风,或许是岁月,它们无情地剪去了花儿的美丽,却也成就了另一种韵味。

在酒杯前,卢郎面对着这些令人断肠的红花,人有泪,花无意。花开花落,是自然的规律,而人的情感,却常常因为花的凋零而伤感。明日酒醒应满地,这是苏轼对未来的预见,也是对过去的怀念。他知道,当明天酒醒之后,这些美丽的花瓣将会散落一地,如同流逝的时光,再也无法挽回。

花儿虽美,但真的至于做到这一步吗?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在苏轼的词中,花朵不仅仅是花朵,卢郎的“醉翁之意”也显然“不在酒”。

卢郎出自一个典故,宋钱易《南部新书》丁卷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个卢家子弟,他年纪很大了还在做校书郎的工作,正因为此,这个卢郎直到晚年才娶到了一个崔家的姑娘。

(校书郎,唐代中央基层文官之一,这个位置是公认的活少待遇好、升迁快,但如果长时间没升迁,也就意味着前途无望了。)

崔家的女儿擅长写诗,两人结婚后,她偶尔会有些不满。卢家的年轻人就开玩笑地请她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崔家的女儿立刻写了一首诗,诗中说:‘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卢郎年少时。’

后来,卢郎一词也就成了一个典故。

2、

苏轼词中的卢郎其实指的是他的朋友张先,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和另一首诗《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同时期创作的,“人有泪,花无意”苏轼之所以写下此词,实则是为了批评其友张先,在八十五岁高龄之际仍娶年少女子为妾,这岂不是对那年轻女孩的祸害?

苏轼和张先之间的这段往事,还被后人改编成了一首打油诗《戏赠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此处的“梨花”暗指白发老者,而“海棠”则象征青春少女。整首诗描绘的便是一幅老夫少妻的画面。

说起这首《戏赠张先》,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据说,张先在八十岁时娶了一位年仅十八的少女为妾。在婚宴之上,他得意地将此事编成诗词,当场吟唱:“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便是用这首《戏赠张先》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终究是故事,尽管苏轼确实为张先写过诗,但这首广为流传的《戏赠张先》却与苏轼无关。

3、

苏轼调侃人的水平着实高明,《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中苏轼劝张先莫学张禹,家里娶了美娇妻,应该带着好哥们“到后堂”欣赏一下美女。

然而,在《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中,苏轼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开始意识到,张先因一己之“情未已”,而将年轻的女孩娶为妾室,或许并未真正考虑到女孩的心意。这种“一夜翦刀收玉蕊”的做法,虽能满足一时的情感需求,但最终可能只会换来“酒醒应满地”的悲剧。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