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之中,城隍庙可以说是一个极为普遍的存在,称得起是有城池处,便有城隍。那么城隍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神祗,为什么各地都要供奉他呢?
城隍的起源来自于上古城池之神水庸。水庸是护城河之神,在《礼记》中被列为八腊祭祀之一。
而城隍二字则最早见于班固的《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这里的“城”指的是城墙,后来引申为城市;而“隍”则指的是城墙旁无水的城郭沟地,两者加起来就是护城河的意思。
也就是从那时起,城隍便被当做了守护城池的神灵。
城隍在早期是以城池为象征的自然神,在汉代以后逐渐被人格化。最早人格化的城隍神是三国时期的南京城隍蒋子文,《搜神记》中记载道:“蒋子文者,广陵人也。
嗜酒好色,挑达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汉末为秣陵尉,逐贼至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绶以缚之,有顷,遂死。
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扇,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谓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尔可宣告百姓,为吾立祠。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次弟子绪为长水校尉,皆加印绶,为立庙堂。改钟山为蒋山,今建康东北蒋山是也。”
除了志怪小说外,正史上也不乏关于城隍显灵的记载。《北齐书·慕容俨传》中便记述了北齐大将慕容俨在镇守郢城时,被梁朝军队水陆围攻,慕容俨遂率领士卒向城中的城隍神祷告。
果然不久后,城外护城河上风涌波翻,冲开了梁军在水上的封锁线,而且“如此再三,城人大喜,以为神助。”
上面的两则记载中,城隍都是作为城市保护者的形象出现。而随着道教的兴盛,城隍很快被吸纳进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并被赋予了更加全面的职能。
五代杜光庭在《道门定制》中描述道,道士给死人建醮超度,要向先城隍庙求取“城隍牒”(冥界的通行证),尔后道士才能给亡灵进行超度。
可见此时城隍已经成为了统管阴阳两界的神灵,其形象也开始变得清晰。
唐戴孚在《广异记 》记载道:“开元中,滑州刺史韦秀庄暇日来城楼,望黄河楼中,忽见一人,长三尺许,紫衣朱冠,通名参谒。秀庄知非人类,问‘是何神?’答曰:‘即城隍之主。’”可见在唐人的心目中,城隍的形象便是紫衣朱冠,后世城隍庙中的城隍形象便是由此而来的。
唐代以后,城隍信仰越来越广泛,各地的城隍庙也逐渐开始盛行。
五代以后,城隍开始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并开始纷纷为城隍加以封号。
比如杭州城隍神被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被封为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被封为兴德保闽王、蒙州城隍神被封为威灵王等等,城隍信仰自此正式跻身于国家的祀典之中。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迎来了兴盛,成为了一个人人皆知,处处都有的神祗。
宋朝的城隍庙遍布大江南北,各地奉祀城隍的风气极为盛行,就连官员赴任,也要先到城隍庙进行拜谒。
宋代的城隍除去对外保卫城池安全,对内执掌人民福祉外,还正式成为对应人间官僚系统的阴间职官,掌管冥籍(亡灵户籍)。
在古人的观念中,人的寿命长短早有定数,城隍则负责按时取名登记。宋人庄绰在《鸡肋篇》便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一个书生去城隍庙游玩,见有一个泥塑的妇人身戴枷锁,旁边有一个泥塑的狱吏正在审讯。
书生一时玩心大起,便在狱吏的案牍上写了一个“放”字。结果晚上书生梦见狱吏找他说理,对他说“这个妇人还没审讯完,你居然将她放走了,你得帮我把她抓回来!”
书生还想争辩,狱吏一手抓着书生的手臂,一手敲打书生的背部,令其痛苦不堪,直至书生说自己会背诵《金刚经》方才被狱吏放过。可见宋朝的城隍庙,俨然是一个阴司衙门。
元明之后,城隍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地位更加显耀。元朝皇帝为城隍大修庙宇,并宣布城隍的职权从管死人升格为“司分善恶,部领山川”。
到了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封南、北二京的城隍为都城隍,应天、开封、临濠、太平四府城隍为王,官正一品;其它各府城隍封公,为正二品;州城隍封侯,正三品;县城隍封伯,为正四品。
同时明代还建立了完整的城隍信仰体系,城隍不仅可以“剪恶除凶,护国保都”,还可使旱田降雨,雨天放晴,“祷雨则甘霖苏槁,禾稼成熟;祈晴则化阴为阳,应时即霄”。
几乎成了代替原始天尊、玉皇大帝管理下界苍生的“特命全权大使”。同时明代的城隍还拥有了监察社会人事的新职能,掌阴府的赏善司和罚恶司,成为阎罗阴司的派出机构的冥官和阴阳两界(现世尤其是来世)的司法神,他负责所辖地的人死后灵魂最初的审判,然后再送至十殿阎罗处处置。
正因为城隍有着护卫城池、赏善罚恶、执掌阴司等诸多神祗,因此各地的城隍都以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名将能臣们所充任,他们或忠义无双、义勇昭烈;或公正无私,为官清明;或积善行孝,闻名乡里;或不畏强权,为民请命。
比如北京的城隍杨继盛、文天祥;西安的城隍纪信、上海的城隍霍光、秦裕伯、陈化成等等。
人们将这些古代的名臣义士作为城隍进行祭祀,一方面是“一心向善,祈福平安”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历代英烈的崇敬与敬仰。
农历五月十一是城隍爷圣诞,祝诸位善男信女们福运昌盛、平安顺遂。
参考资料:
《城隍信仰的形成与流变》作者:范军
《漫说城隍信仰》作者:萧放
《探寻我国城隍信仰的历史嬗变》作者:梁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