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诗词,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写尽古今幽情

笩筏文化 2024-07-13 06:39:11

茫茫几云山,中有万古人。自古以来,云山就是文人墨客所钟情的书写对象。

山中宰相陶弘景屡次拒绝梁武帝的入仕邀请,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表明隐士之心。

苏州刺史白居易饱受官场俗务困扰,在“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里寻求安闲。

苦吟诗人贾岛到深山拜访隐者不遇,却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超尘绝俗所打动。

在他们心中,云山不只是高耸入云的巍巍青山,更是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净之地,可以忘记人间烦忧,寄托高情雅趣。

云山相缭绕,隐者自怡悦。东汉名士严光就不慕荣华,在同窗兼故友的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便隐姓埋名在富春山江畔,朝廷屡次征召也拒不出仕。

于是,这高风亮节令后世无数人敬仰,一如范仲淹所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至此,隐者的云山情怀,有了新的高度,万古流芳。当然,云山也不只属于隐士,在古诗词里还有多重意蕴表达。

1.云山海畔,盛唐气象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唐·祖咏《望蓟门》

当祖咏来到唐朝的边塞重镇蓟门,看到海畔云山,吟诵的是报国豪情与盛唐气象。

这位洛阳才子登上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一眼望去,即被这边塞风光所震撼,耳中还不断传来军营里的笳鼓号角声,苍劲又激昂。

只见万里积雪浮动着冰冷的寒光,三边旌旗飘飞在朦胧的曙色里,如此壮观又肃穆的景象不断触动中原游子的内心。

从笳鼓喧喧到旌旗满天,可见边塞战士毫不畏惧严寒,早已迎着初晓严阵以待,令人钦佩。

很快这积雪寒光又与沙场烽火、边塞明月交织在一起,让诗人看到一个愈发清晰的蓟门城,南绕渤海而西靠燕山,在沧海云山中雄伟屹立。

如此固若金汤的蓟门城,不由得激发了诗人的报国热情,虽然年少时没有来得及学习班超投笔从戎,但还可效仿终军请缨,以长缨在手,羁敌人降服。

班超弃文从武后,凭借赫赫战功终成定远侯。而终军请缨,发兵攻打南越王却不幸牺牲,死时只有20多岁。

祖咏这份爱国豪情里,也饱含了视死如归之心,于云山海畔中唱响出盛唐气象。

同样写边塞云山,大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则在“身向云山那畔行”里慨叹古今幽恨几时平。

2.云山过客,羁旅乡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李颀笔下的云山,一如杜甫萦绕着浓浓乡愁。

李颀进士出身,与王昌龄、高适、王维等交情深厚。他此次送别的魏万,则与李白关系密切,不只有幸与其结伴同游,更有诗文相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别无名友人时,曾以落日浮云诉说游子离情。

当李颀送别魏万去往长安,想象着他从鸿雁哀鸣和寒云笼罩的深山走过,自己都深感凄凉。

游子远走他乡,更是不忍倾听鸿雁鸣叫,不堪忍受云山寂寥。加之此时又值清秋,离歌或许今朝才听到,可离愁从昨夜魏万踏着秋霜渡过黄河,就已无声蔓延。

尤其云山况是客中过,一则给人以浮云聚散的漂泊无依之感,二则满含前路茫茫的孤苦无助之感,三则萦绕着过客匆匆而思念重重之感。

不同于杜甫的京洛云山外,侧重以空间遥远传达乡愁,此处的云山还饱含人生感悟。这世间聚散匆匆,不知多少人云山万里客中过,浮生一梦客中过。

也正是因人世匆匆,作为长辈的李颀忍不住叮嘱魏万到了长安切莫被这京都繁华迷了眼,只为贪图享乐而空将年华虚度。

莫句直言相劝,而人间已秋和岁月向晚的时不我待,早已蕴含在第三联的潼关树色催寒和长安捣衣向晚里。

3.云山魂飞,生死关头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宋·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写过很多云山,可都没有在乌台诗案牢狱里的云山让人感慨万千,因为关涉生死存亡。

因反对新法,苏轼被莫须有的罪名送进御史台监狱审讯,长达一百多天,不置于死地不罢休。

他深感凶多吉少,曾给苏辙写下绝命诗,期待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乃其一。

到了第二首诗,当倾诉对象从弟弟转变为妻子时,他再也抑制不住生死关头的煎熬与恐惧。

本就落满乌鸦的御史台,到了夜间铺满寒霜更显凄凉阴森。还伴有风吹铃铎,冷月低沉。

苏轼一夜难眠,多么希望能飞往梦中云山,如小鹿自由奔跑。可残酷的现实却告诉他,自己早就成了任人宰割的落难鸡。

当初从湖州被捕,“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如今沸汤热火已备,随时就可下锅。

这种濒临死亡的无力之感,在云山野鹿与汤火炖鸡的巨大反差里,苏轼深感沉痛无奈,尤其愧对共患难的妻儿。

而最终魂归何处,他希望效仿西汉名臣朱邑被百姓安葬在为官的桐乡,自己也要安息在曾经任职的浙西一带。

那里有什么,有百姓爱戴,有湖光山色,有自己魂牵梦萦的“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生命将尽,苏轼还是想从云山里延续未了的抱负,与民同乐也。

4.云山花落,相思万重

五云深处蓬山杳。寒轻雾重银蟾小。枕上挹余香。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人静重门悄。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

—宋·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李之仪笔下的云山,写满闺中女子的相思离恨。

云山在这里是不是实指已经不重要,不必如祖咏的海畔云山必须落实到渤海燕山,重在氛围。

她所思念的人在云山缭绕处,在虚无缥缈间,在余香留枕边。寒轻雾重,夜静月小,无不在渲染她此刻的怅惘低迷。

在重门深锁的寂静庭院,她感受到了暮春已至。时光匆匆,可她期待的鸿雁传书却依旧落空。

一阵春风轻轻飘过,满地落花堆积成冢。终究,我遗失了花团锦簇。而你,错过了佳人与共。

你我远隔云山千万重,那些未直言的思念,就如李白笔下的望夫山: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还如辛弃疾笔下的烟水云山,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这云山,是现实里的阻碍,也是爱情里的执迷。云山千万重,想你千万遍。

5.云山无价,岁月优游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笔下的云山,写尽了白云与青山缭绕依存的自然盛景,也道出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云与山相互依存,白云缭绕时,山上朦胧绰约,风景更佳。白云散去时,山头巍峨挺拔,风景如画。

山因为云的聚散而明灭,云随着山的高低而错落。云山共生,才有如此气象万千的人间绝色。

张养浩拄着拐杖行走在山海云雾之间,回望山那头的山家小路,只见野鹿安眠山草,山猿嬉戏野花,一派宁静安闲。

于是,在这云霞掩映的苍苍深山里,张养浩不仅深深为之陶醉,更深信云山也爱他。

如此天人合一,大有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交融意趣。

还如赵禹圭笔下的金山寺,“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不只消解人尘世烦忧,还让诗人忍不住“诗句就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充满豪情逸致。

你看,云山竟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诗词内涵。愿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里,也能烟水云山细细品,夜月楼台慢慢来。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