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十几项,工龄长,缴得多确实该多领,但同工龄,即使指数一样,养老金也有差异,职工养老金的最大差异应该是过渡性养老金的差异。
一、什么是过渡性养老金?
说得简单点就是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龄计发的养老金。(统账结合模式建立前个人缴费的除外)。
(一)企业职工的“中人”及过渡性养老金: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国发[2005]38号文件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
鉴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好“中人”的过渡问题,为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国发[2005]38号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待遇水平合理衔接、新老政策平稳过渡的原则,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过渡办法。在过渡期实行特殊的过渡政策,按照新计发办法,养老金减少的不减发,增加的逐步增加。
(二)机关事业单位的“中人”及过渡性养老金:指在2014年9月底前参加工作、在2014年10月1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后退休的人员。
2014年10月以前,机关事业单位没有个人账户,按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和计发系数计发的养老待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0月的工龄全部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年限截止2014年9月。
二、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公式
过渡性养老金=待遇基数*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年限*计发比例*过渡性养老金指数
(一)待遇基数:对于同一统筹地,待遇基数相同,一般情况省(直辖市、自治区)内相同,也有少数地方,没有全省统筹,缴费基数与待遇基数不一样。
(二)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一样,都是2014年10月以前的工龄(企业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适用地方规定)。
企业职工计发年限差异很大,因各地个人缴费与建立个账时间不同,计发年限也不同,大多数地方截止1995年12月。
(三)计发比例:机关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地方都是1.4%,企业发计比例1-1.4%,也有其他算法的,但近两年也改革了,统一为年限比例指数法计发待遇。
(四)平均指数:平均指数的算法和采用可以说多样化,
1、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确定办法是全国统一的,按照人社部发(2015)28号文件的规定,工作人员在退休时,根据本人的职务、职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年限等确定本人的视同缴费指数。2、企业的视同缴费指数主要有①设定指数如设定为1.0;②实缴费指数;③视同指数和实缴费指数的平均数;④某一时段的平均缴费指数,如广东1998年6月以前实缴费平均指数。
(五)非平均指数的特殊算法,如上海,1992年底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上年度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2%+1993-1997年5年内个人账户储存额对应的“虚账实记”总额÷120。
(六)平均指数算法
案例:参保人1982年12月参工,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实缴费指数为0.6,2001年1-6月缴费指数为2.1,2002年至2022年缴费指数为0.6 ,2023年1-3月缴费指数为2.725,参保地视同指数设定为1.
1、以年为权数计算的平均指数=各年度的指数和/43(1982年、2001年、2023年都算一个年度)=0.8196(简单算术平均数)
2、以年为权数计息的平均指数=各缴费月数(含视同)*指数之和/478(个月)=0.762(以月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
通过不同算法可以算出养老金的差异有多大。
三、差异分析
有可比性比较才叫差异,下面仅就同时参工同时退休两个参保人因身份不同、计发年限、计发比例、平均指数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案例①甲乙两个参保人1963年12月出生,1982年12月入伍参工,2023年12月退休,工龄493个月,甲企业职工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年限157个月,计发比例1.3%,平均缴费指数1.5834,个人账户余额196752.35元,乙事业单位职工,计发年限382个月,计发比例1.4%,平均指数1.5828,个人账户96289.54元。乙养老金比甲多1818.9元(甲个人账户养老金比乙多722.7元,过渡性养老金比乙少2542.6元)。
从上例可以看出,同一统筹地不同身份的参保人的养老金差异体现在制度的完善上,也有人认为,不同身份适用不同的制度,这也可理解,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并轨后,差异仍然体现,如果事业单位为衔接、平衡过渡该享受,那么企业的养老金算法就显得不公平了。
案例②参保人1983年1月参工,2023年12月退休,平均缴费指数0.6,过渡性养老金计发169个月,假定待遇基数为8000元,假定设定视同缴费指数为1.0,计发比例1.3%,那么因指数不同产生的过渡性养老金差异=8000(1-0.6)*169/12*1.3%=540.8元
案例③ 假定参保人B同案例②工龄与退休时间相同,实缴费指数为1.6,那么过渡性养老金的差异
=8000(1.6-0.6)169/12*1.3%=1352元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过渡性养老金计发指数采用设定指数相对来说公平,采用实缴费指数对于高指数的参保者而言,待遇更高,低指数群体就低。有的地方采用基础养老金计发指数,相对来说,有限高拉低的作用,对低指数参保人也算一种倾斜吧。
案例③的差异=8000【(1.6+1)/2-(1+0.6)/2】*169/12*1.3%=676元,只有原来的50%了
案例④同一参保地,两个工龄一样退休时间也一样的企业职工,因视同缴费年限不同,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年限差异而产生养老金差异。主要指个人账户缴费时间不同和行业参保实施的政策不同产生的差异。
得出相对结论:一是多缴长缴多得是针对同一统筹地同一身份人员而言的,二是个人缴费越晚养老金反而越高,体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差异,企业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的早晚的差异,三是计算养老金特别是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方法不同,采用的参数不同,对过渡性养老金影响大。
特别声明:案例数据按实例略作变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最大的差异是百分之三百和百分之六十,三百的大部分国家缴纳,六十的个人缴纳。
要求都到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