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紧扣这个朴实但核心的理念,山口凌的发展始终和当地农民的增收相得益彰。
“吃派饭”,对于吃惯外卖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词有点陌生,却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而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山口凌村,“农家派饭”重新成为一种时尚。
在这里,公务活动、学习考察、观光旅游,都有机会在当地的农户家吃上一顿地道的土菜。看似怀旧风的背后,是合肥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合肥乡投公司”)在当地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的有益探索。政府提供客源及政策资源,根据自愿原则由当地农民或者回乡创业者提供餐饮服务。
食客满意,农民增收,完美双赢!
从桌椅餐具到经营证件
全部“安排上”
“多亏了合肥乡投公司搞的‘农家派饭’,能让我在家门口有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已到花甲之年的山口凌村村民罗时玲以前想也不敢想,仅靠着自家一间饭厅、一张大餐桌就能支棱起一个“家庭土菜馆”。
早些年,由于山口凌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很多村民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我1997年就到北京务工,当时给北京常驻的外国人做饭。” “北漂”的日子虽然很辛苦,但罗时玲凭借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和一手好厨艺,得到了雇主认可。通过多年努力,她家的房子也由当年的“矮破小”变成了两层的小楼房。
正当她打算再奋斗几年为女儿攒份嫁妆时,丈夫却患上脑梗。无奈之下,罗时玲只好从北京返回村里,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一边打工养家。
“那几年,我们一家的生活主要靠之前的积蓄,以及我平时在附近工地做小工的收入。”罗时玲说,做零工不稳定,一年下来收入不到3万元,“一家人几乎看不到希望。”
有一天,合肥乡投公司来到山口凌村,推出了联农带农的“农家派饭”项目,罗时玲便在女儿的鼓励下报了名。“看了招募标准,我感觉还比较符合,而且我自己平时就喜欢做饭,捣鼓一些好吃的。”
缺资金、缺经验、缺场地,能开得起来吗?但,等到合肥乡投公司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把她扶上了开餐馆的道路,罗时玲才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从统一配备“农家派饭”需要的桌椅、餐具,到统一办理经营餐馆需要的相关证件;从统一进行烹饪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到统一运营把客人们领上门……罗时玲感觉一切就像天上掉下一块大大的馅饼砸中了她,“突然有一种被追着‘喂饭’的感觉。一桌人吃饭,只要提前打声招呼备饭,一切流程都能顺顺当当地完成。甚至闲暇之余,还能泡上一杯咖啡(此前在外国雇主家干活,罗时玲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但前些年迫于生计,几乎戒掉了咖啡),静静地享受村里的宁静祥和。”
增收了
农户们越干越有劲
为了把“农家派饭”做好,赢得客人的口碑,罗时玲整天琢磨“农家派饭”的菜单,“有时甚至会提前一两天就开始设计菜单”。除了常见的鸡鸭鱼肉,自家菜园的应季蔬菜,她还把“北漂”时在雇主家学会的阿尔及利亚口袋饼DIY沙拉等菜肴加入了菜单。
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想干好!动力来自实实在在的增收。她说,生意迈上正轨后,家里月收入增加了1万4千多元,极大缓解了生活压力。
和罗时玲一样, 50岁的村民王娟也爱做饭。但她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跛脚的毛病,无法从事较强的体力劳动。丈夫在外务工是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家庭年收入大约只有4万元。渐渐两口子年龄大了,经济压力也愈发凸显。
直到听说有农家派饭项目,王娟毫不犹豫报了名,但是先天残疾让她很担心,还悄悄给负责项目的同志打了电话。但是,合肥乡投公司的工作人员让她的心放下了, “农家派饭选的是做菜的手艺,又不是选美,只要手艺被客人认可就行。”在得到工作人员鼓励后,王娟开始积极研发派饭菜单,除了以前积攒的菜品,她还紧跟时代,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学习、研发网红菜。
“以前就是家庭主妇,围着锅台转。现在还是围着锅台转,但不一样了。客源都是政府介绍的,周末节假日都很忙,真挣着钱了!”
联农带农
和农户合作探寻特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乡村振兴,不是面子上的荣光,实质上兴的是人。
对于合肥乡投公司来说,让山口凌这个以往偏远闭塞的小山村“飞”起来,投资、基建、招商、生态治理……万事俱备,但最重要还是能得到当地农民的支持。“农家派饭”项目就是合肥乡投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的探索之一。
为了积极挖掘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合肥乡投公司坚持党建引领,通过项目支持,充分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做到让项目建设运营的红利与村民利益深度联接。
项目运营之初,为了不影响农户生产劳作,合肥乡投公司组建“新农人”党员先锋队,常常利用清晨和夜晚农户生产劳作空闲时间入户摸排“农家派饭”开办意愿。针对开办意愿强烈但又担心办证程序繁琐的农户,先锋队迅速帮助他们收集资料并全程跟踪办理营业执照、小餐饮备案和健康证。
从此“农户”变成“商户”,确保了“商户”合法合规有序经营。仅以合肥市建投集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为例,本次轮训班历时2个月,共8期,400余人参训,开办“农家派饭”的5家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
有了项目,还要让它良性运转。为了保障参与项目农户的利益,合肥乡投公司不仅提供座椅碗筷等基本物品,还将客源和所需的服务清单交到农户手中,这也就是“吃派饭”的由来。解决外地人到村里“吃什么”的问题,同时解决当地农户的创业需求,服务质量和农民增收相得益彰。
若遇到农忙,合肥乡投公司“党员先锋队”的学员们还会身体力行帮助农户劈柴、挖菜、烧土灶……通过“吃农家饭、唠农家话、干农家活”,对职工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历练提升,做一个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新农人”。
合肥乡投公司和农户们合作找到一条因地制宜的特色模式。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培育更多的“新农人”、创新更多像“农家派饭”的理念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继续做好联农带农,让农民在振兴大潮中实实在在获得红利。(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