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效应
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的心理现象,作为美学上的通感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
通感也可指由于中枢活动使感觉从一个感官领域自然地转到另一个感官领域。例如,在听音乐时,除了耳朵能辨认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外,鼻子也能体验到一定的“音色”。又如嗅了香味之后,似乎也能听到后共振峰频率。
通感这种现象,反映了感党同心理发展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由于通感现象往往都有比较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在美学理论中又和生理美学、分析美学有密切的联系。它和格式塔心理学所论述的“异质同构”有某些相似之点,但也有重要差别。通感主要论述的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异质同构主要论述的是客观事物不同部分、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感主要涉及心理现象,而异质同构既涉及心理现象又涉及物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
(1) 温暖是一股力量。只要你珍惜它么珍惜它,就会发现,温暖是真实的存在,且不乏是心灵的救生圈。将你的心灵浸泡在这股热流中吧!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不信?那你就试试吧!
(2) 幸福是一锅大补汤,它需要慢火细炖,急不得。细细地用文火慢慢地炖着,你会发现你的身边有多么的值得你去珍惜。慢慢享受吧!这一锅香浓的汤会让你心灵得到滋润。
(3) 人生如歌。美妙动听的歌既要细心地听又要耐心地听。边听边思考可以让你领悟它的哲理。
(4) 人生像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尝出真味道。我们应该用心地品味生活,这样才能使生活更有意义。
(5) 春天是一纸嫩绿嫩绿的画卷,细雨蒙蒙是纤细的线条;夏天是一纸色彩斑斓的画卷,鲜艳的花朵是斑斓的色彩;秋天是一纸金黄金黄的画卷,丰收的果实是金黄的色彩;冬天是一纸素描素描的画卷,漫天的雪花是素描的色彩。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温暖”与“力量”、“幸福”与“大补汤”、“人生”与“歌”、“春天”与“画卷”、“夏天”与“色彩”、“秋天”与“画卷”、“冬天”与“素描”等等之间似乎没有现成的对应关系。可为什么这样组合却富有诗意呢?首先,“温暖”和“力量”、“幸福”与“大补汤”、“人生”与“歌”等等之间不存在现成的对应关系,是因为在它们之间发生了通感效应。“温暖”本应属于触觉感受,却将它比作视觉可感受的“力量”;“幸福”本应属于主观的心理活动抽象概念,却将它比作味觉可感受的“大补汤”;“人生”本应属于抽象概念或名词,却将它比作听觉可感受的“歌”。正是这种通感比喻将本来没有对应关系的意象巧妙地组合到一起,从而生成新的意象。其次,“春天”与“画卷”、“夏天”与“色彩”、“秋天”与“画卷”、“冬天”与“素描”等等之间也存在类似情况,“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原本分别属于不同的季节名词,“画卷”、“色彩”、“素描”原本分别属于视觉感受的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现在却通过通感效应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而生成新的意象。再次,“细细品味才能尝出真味道”中的“细细品味”是味觉感受,“真味道”是味觉可感受的名词;“用心地品味生活”中的“用心地品味”是心理感受的动词,“生活”是抽象名词;“才能使生活更有意义”中的“使生活更有意义”是使动用法,“生活”是名词,“更有意义”是形容词或动词,“才能”是副词,“才”是量词。在这里没有将它们视为病句或不妥之词而予以否定或纠正的必要。
以上例子中之所以发生通感效应而生成新的意象并能够成立,是因为人们通过感觉经验长期积累所形成的许多约定俗成的联想和感受。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人们的各种感受经验经常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同感官领域之间由于联想的关系,也往往彼此沟通,从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某些隐喻表达。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