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到冯小刚的电影,还是2019年的《只有芸知道》。
期间,拍了《北辙南辕》《回响》两部烂剧,终于转过弯来,一头钻进了电影圈,《非诚勿扰3》随之而来。
《非诚勿扰3》是一览无余的伪斯·安德森的多巴胺风。
色彩艳丽,构图严谨,虽可以缓解视觉疲劳,但终究不是冯小刚自己的东西,看起来确实有些违和,反而稀释了冯小刚的黑色幽默。
失去了都市喜剧中“都市”这块土壤,《非诚勿扰3》就全成了网络段子的杂糅,变得有些虚浮,有些擦边,情怀打不动了,煽情不好使了。
冯小刚试图用以前两部《非诚勿扰》系列的出圈片段,以及复制当年的经典角色来唤醒他当年的观众。
可十多年过去了,电影变了,观众变了,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有人正在年轻,频繁闪回的零碎不再是回忆,而是水时长。
尽管《非3》的贫儿、装儿、爱面儿、不正经儿,整格调儿这些京圈文化还在,还能逗人一笑,妙语连珠,语出惊人的元素依然,还能咂摸出味儿。
但这种套路过时了,落伍了,年轻人不喜欢大银幕上的最美不过夕阳红,无法与67岁和47岁的黄昏恋共情,难以同年纪大了,想要那个了,但扭扭捏捏的行为共鸣。
他们多数人连婚都没结,又怎么会感知婚姻困惑,所以《非3》的观众是中年以上,而这个群体不是电影的主力军,《非3》票房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碾压的人不计其数。
冯小刚就是其中之一,属于他的时代不在了,再缅怀也是平添差评。
还不如体面告别,至少还能留个好的念想,不然你不体面,观众和市场会让你体面,《非3》的颓势就是证明,元旦档第一个炮灰就是证明。
如果冯小刚非要再发挥余热,可以学张艺谋,找新时代的流量,如四字,做短视频宣发,如《坚如磐石》。
但以冯小刚高傲的本性,他可能拉不下这个面子认输,承认自己跟不上时代,不像张艺谋,做不成大师,做个职业导演也行。
《长城》被骂,大方接受失败,坦白自己当初就是为了“一部中国电影在全球150个国家首周上映,而且很可能都是首周末票房冠军”的功利和虚荣。
他俩本质上不是一路人,张艺谋是你骂我,我不恼,也不理。
冯小刚是你骂我,我必怼,还阴阳,所以冯小刚的电影只能重复昔日的故事,做不到今时的花样。
就像他的《北辙南辕》还在拍大飒蜜,他的《芳华》还在怀念往日的青春,到了《非3》,依旧是这类招数,自然失效了。
不是加个多巴胺就是贴近年轻人,懂年轻人了,不是加个未来的设定就是未来了,没有了王朔、刘震云,他电影的厚度也丢了,可看性再降一个档次。
以往的冯小刚,说他的电影老百姓就是爱看。
那是因为那会有信息差,大部分新鲜玩意儿都掌握在他们手中,看他的电影多数是图个猎奇,看着好玩。
如《手机》《大腕》《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没完没了》,即使不深究片中的讽刺,单看故事,也诙谐有趣,幽默好玩。
可现在,观众见得多了,冯小刚的权威性就不在了。
他又不肯低头走到群众当中,也不想劳心劳力再拍《一九四二》等沉重类的片子。
总觉得自己的故事,年轻人也爱看,于是随便捣鼓出了《非诚勿扰3》,想凭借以前的交情,做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殊不知,《甲方乙方》中的“好玩”玩了二十多年,再好玩也疲劳了,里子还是过去,情绪价值依旧陈旧,新瓶装旧酒。
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电影的方式,几十年来,冯小刚一直没变过,他的思想落后了,他的电影也就只能做做表面功夫,延续伪大院那一套。
不过,也不必为《非3》票房失利惋惜。
这片没什么场景,基本都在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拍摄,相当于为自己的生意拍了一部宣传片,转换成了电影。
片中广告还挺多,符合冯小刚的一贯调性,宣发也没怎么铺开,没花几个钱,最大的成本应该就是演员片酬。
目前有个几千万票房,若能达到预测的一亿多,冯小刚也赔不了,商人重利,赔本又不赚吆喝的买卖不会做。
别听他扯什么十年之约的情怀,大谈特谈主义,心里都是生意,无非就是想骗钱骗的好看一点罢了。
毕竟他那时为了《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都可以在网上与万达院线撕破脸。
前几年还有“垃圾观众与垃圾电影”的言论,以他多年不变的小钢炮的性格,这会突然安静了,大概不会是年纪大了,性格变了。
只是他不说了,不想当靶子了,而是借他人之口,所以“非诚勿扰 票房”的相关热搜出来了,看到什么都吠的老胡的叫屈出现了。
《非诚勿扰3》是时代的眼泪,也是一件流水线产品,平替品太多,被遗忘了也没什么可惜的。
仅余的看点就是冯小刚现在退休不可能,经历了《非3》的失败,那下一次的他是执拗地自己满意,还是转变一下思想?
前者大概率,毕竟还有《手机2》,后者暂时观望一下吧,总之,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