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惊,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竟然如此重视农业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2-26 06:08:52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因此许多人认为元朝重视畜牧业而轻视农业。还有的人认为元朝工商业发达,但是农业发展滞后。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称汗,建号“中统”,这标志着元朝实际上已经建立,只是国号尚未改变罢了。1261年,忽必烈下令十路宣抚使劝课农桑。不久,劝农司成立,该机构向每个地方派遣了一名劝农使,以推动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270年,忽必烈又下令在朝廷设司农同,地方设置以参知政事张文谦为卿,地方设四道巡行劝农。当时的丞相安童认为之前没有此案例,对设置司农司提出了质疑,忽必烈说“司农非细事,联深谕此,其令孛罗总之。”

在基层组织方面,元朝完善了村社组织。元朝以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精通农业的人担任。《农桑制十四条》规定了村社成立的目的和义务,主要是安定农村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等。村社成立后,朝廷就就会设置“农桑文册”,记录村社“种植、垦辟、义粮、学校”方面的情况。朝廷发现新的农业技术,也可以通过村社去推广。例如1316年,下令各村社推广苗好谦的种桑法。

在古代,一种新技术的推广往往比新技术的发明更有社会价值。元朝时期,由于大一统的原因,全国的技术交流又出现了新的热潮,元朝政府也大规模推广各种新农具、新技术、新作物,例如推广的农具有耧车、耧锄、辗、油榨、高转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等,推广新农作物在《农桑辑要》中出现了20多种。

元朝有两种技术的推广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一种是棉花种植的推广。元朝之前,中国也有棉花种植,但基本仅限于边疆地区,规模很小。元朝初期,设立木棉提举司,将棉花作为税收的项目之一。同时,元朝也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此后黄道婆又将海南的棉纺织技术引入了松江府(上海),让江南的棉纺织业崛起了。此后,中国人就逐渐穿上了物美价廉的棉衣。

二是树的种植。元朝十分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果树是其中之一。《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就规定了农民必须要种植桑树、枣树、榆柳、果树等,并推广嫁接技术。1286年统计全国种树2300多万株,种树也是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项目之一。元朝大规模下令种树,也是为了防止灾害,因为灾害发生后,农民可以吃枣子等果子充饥。元朝还下令“各社布种首蓿,以防饥牛,近水之家,义许凿池养鱼并鹅鸭之数,及种莳莲藕、鸡头、菱角、蒲苇等,以助衣食。"

中统和至元年间,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的热潮兴起了。1270年,忽必烈下令“诸路开浚水利”,于是水利工程的修建达到了顶峰。根据《宋元明经济史稿》的数据,元朝一共经营修建水利工程264处,其年平均值于南宋相当。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史称“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

唐宋元明水利工程数量对比

为了在民间推广农业知识,忽必烈就下令中书省编撰一部农书。于是中书省“遍求古今所有农家之书,披阅参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最终在1273年制定出了《农桑辑要》。随后,这本书被多次印刷,并且在地方大规模发送,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作用。到现在,此书已经成为了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官修农书,之前的《兆人本业》《真宗授时要录》已经失传。

元仁宗时期,王祯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对全国的农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成了《农书》。此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其中《农器图谱》占据80%,几乎描绘出了所有的传统农具和设施,是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巅峰之作,影响深远。

当时许多蒙古贵族在南下中原占据了许多民田,多的有前千顷。他们将土地荒废为草场进行放牧,在军队通行的官路两边一里之内也为营盘牧地。忽必烈即位后,就严格限制这种行为,并多次下令将牧场还耕,分给百姓耕种。

忽必烈时期,朝廷多次下令严禁军人和豪强“侵害桑稼”。例如1262年,李璮之乱爆发,忽必烈下令大军征伐的同时也下诏“禁诸道成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毋令军马、使臣入州城、村居、镇市,扰及良民”“毋纵畜牧伤其禾稼桑枣”。

之前的蒙古人基本耕种,出征的粮草物资基本从其他民族掠夺、征发而来。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途中,就听从汪德臣的意见,进行了屯田,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运输负担。忽必烈回到中原后,就在河南大规模屯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忽必烈即位后,就大规模推广屯田,屯田随即遍布中原。

屯田的推行是有利于增加军队的粮食供应,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当时有一些农民破产而逃亡他乡,忽必烈推行屯田后,招徕移民,于是一些流民就成为了国家的屯民。忽必烈还将屯田推广到了漠北、西域、东北,维护大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经济通史》的资料

在蒙金战争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死亡过半,流民四起。因此元朝初期的局面的土地多,人口少,因此安定流民,招来移民成为了所有地方官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元朝将此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

“有能安集百姓,招诱逃,比之上年增添户门,差发办集,各道宣抚可关部申省,别加迁赏;如不能安集百姓,招诱逃亡,比之上岁户口减损,差发不办,定加罪黜”。

为了增加人口、安定流民,元朝就给流民、移民分发土地,并且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物资。如1264年规定从南宋来的新附民,就要拨给土地、衣、粮,给以牛、种。甘肃一带因为战乱而人口减少,元朝就大规模移民甘肃,并且给移民提供土地、耕牛、种子等。1261年,忽必烈就规定流民回归第一年,免费赋税,第二年赋税减半。

为了鼓励百姓去开垦新的荒地,忽必烈也下令第一年免税,第二年减半。后来又将税收减免的年限宽限二到六年,在此期间其他杂役全部免除。鼓励开荒的政策在对南方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自然灾害,向来是农业的天敌。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到来后,会导致粮食不足,大量的流民兴起,引起社会动荡,甚至王朝灭亡。根据统计,元朝建立后发生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就有500多次。为了赈灾,元朝在全国大规模建立常平仓和义仓,前者是政府储存粮食的地方,主要用来平抑粮食价格和赈灾;后者由村社自办,目的也是为了预防灾年。

元朝的这些政策,很快就使得萧条的北方经济恢复了起来。例如河南一带在金末是“民疏上旷”,但在忽必烈后期已经是“民生日集”,“地窄人稠,与江南无异”。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估算,金末元初,北方人口只有1500万左右,但到了元朝末期,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3100万。关于全国人口,有《中国人口通史》估计元朝全国人口顶峰是9830万,还有的学者估计超过1亿。史书对忽必烈时代的评价是“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