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31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一枚水星-2号火箭发射升空。
美国人在这天,耗费了上亿美元资金,把一只名叫“哈姆”的黑猩猩,送上了太空。
那么,美国为啥要费劲巴拉的做这些呢?而这只上过太空的猩猩,在重回地面后,又出现了哪些异常?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一只黑猩猩的“出征”太空,这个神秘莫测的未知领域,寄托着人类太多的憧憬和期待。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将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轨道,并就此拉开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序幕。
此后,整个世界都在翘首以盼,人类能够亲自飞向浩瀚的宇宙,一睹太空的真容。
然而,在那个航天技术还十分原始的年代,直接将人类送上太空,无疑是一场豪赌。
太空环境复杂多变,密闭的空间、失重的状态、高能的辐射等诸多因素,都可能给人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科学家们虽然跃跃欲试,但面对未知的风险,他们还是决定先从动物着手。
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太空环境的影响,为人类太空飞行积累经验。
就这样,一批特殊的动物被选中,成为了航天事业的"先锋队"。
它们或是体型小巧的昆虫,或是机敏聪慧的啮齿类,还有忠诚可靠的犬科动物,更有与人类十分相似的灵长目动物。
它们或是搭乘气球,或是乘坐火箭,在科学家们的精心安排下,一次次地飞上太空,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序章。
而在众多的动物航天员中,有一只黑猩猩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后来被称为"太空第一猩"的哈姆。
只不过,哈姆并非一开始就是,科学家们的首选。
起初,美国宇航局计划让猕猴,担任首飞太空的任务。
然而,在为期数月的地面训练中,这些猕猴们却频频"罢工"。
它们或是不听指令,或是情绪暴躁,完全无法胜任这项特殊的工作。
就在科学家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些人将目光落在了,更加聪明而亲人的黑猩猩身上。
经过严格筛选,40只身体健康、反应敏捷的黑猩猩被选中,参加了宇航员的训练。
在为期两年半的封闭培训中,它们学会了各种简单的操作,比如开关电灯、收音机,以及在听到指令时,拉动操纵杆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黑猩猩来说,却是极大的挑战。
它们需要一遍遍地重复练习,直至形成条件反射。
除此之外,它们还要适应失重的状态,学会在模拟失重环境下进食、如厕,甚至是忍受失重带来的不适。
众多的考验让不少黑猩猩半途而废,最终,只有6只黑猩猩通过了所有测试,成为了合格的预备太空宇航员。
而在这6只黑猩猩中,有一只无论是在智力还是体能上,都表现得最为出色,它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哈姆。
在训练的最后阶段,哈姆被选中,成为了首飞太空的"幸运儿"。
对于即将到来的太空之旅,哈姆并没有太多概念。
它只是在一如既往地,完成着训练内容,进而渴望得到香蕉和苹果的奖励。
全然不知,它的命运即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猩猩的太空历险记1961年1月31日,载有哈姆的水星2号飞船,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
目送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刻,所有参与这项计划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都激动万分。
而此时的哈姆,正穿着特制的宇航服,毫无惧色地漂浮在太空舱内,等待着全新的冒险。
然而,意想不到的意外,很快发生了。
由于火箭动力过强,飞船偏离了预定轨道,飞行高度比计划中,还要高出数十公里。
这也就意味着哈姆要比预想的,更早地进入失重状态,承受更大的压强变化。
此时的哈姆,心跳骤然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但令人惊叹的是,尽管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哈姆仍然严格按照地面指令,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操作动作。
虽然比平时稍慢了一些,但依然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镇定和专注。
哈姆的出色表现,让地面指挥中心的科学家们喜出望外。他们坚信,人类很快也能够像哈姆一样,从容地遨游太空了。
在太空中飞行了16分39秒后,装载哈姆的太空舱,终于返回到了大气层。
此时,地面工作人员早已严阵以待,他们迅速搜寻到了降落的飞船。
等到打开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略显疲惫,但神态轻松的哈姆。
除了鼻子上的一点擦伤,它安然无恙。
欢呼声瞬间响彻发射现场,科学家们争相拥抱,庆贺这场太空实验的完美成功。
而功臣哈姆,则得到了一个大大的苹果和香蕉作为犒赏。
它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满足地注视着,周围兴奋的人群。
随后,哈姆被送往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接受进一步的健康检查和修养。
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哈姆看起来适应良好,依然神采奕奕。
它成了动物园里的明星,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好奇地隔着玻璃窗观察,这只传奇的"宇航猿"。
哈姆似乎也很享受这种关注,时不时冲着游客做个鬼脸,或是卖力地表演几个后空翻,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但慢慢地,饲养员发现"哈姆"的状态,每况愈下。它变得懒散萎靡,饭量锐减,连最爱吃的香蕉,也提不起兴趣。
医学检查的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哈姆"的心脏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
这极大地消耗了它的体力,也给器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后赶来的航天专家得出结论,长时间的失重状态,给"哈姆"的身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
除了严重的心脏问题,"哈姆"的多个器官也出现了,衰竭的迹象,它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得知实情后,目睹过"哈姆"升空壮举的民众,无不悲痛欲绝。
美国政府调集了,最优秀的医疗团队,日夜照料"哈姆",希望能尽可能延长,这位英雄的生命。
在各方努力下,"哈姆"最终活到了26岁,虽然比黑猩猩的自然寿命,短了很多,但它的一生已经谱写了,不平凡的篇章。
1983年,"哈姆"与世长辞。
为了表彰它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的牺牲,美国将"哈姆"葬在了,阿拉莫戈多的宇航员名人堂,与其他逝世的美国宇航员,长眠在一起。
航天事业与生命的思考"哈姆"的故事,是那个太空竞赛年代的一个缩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哈姆之后,又有许多动物被送上太空,它们有的活着回来,有的则永远地留在了宇宙中。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动物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
与此同时,人类自己也开始向太空进发。
从加加林到阿姆斯特朗,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表面,人类一次次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地刷新着航天历史。
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太空竞赛,也愈演愈烈,成为了冷战期间,两国角力的重要战场。
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争相在航天领域占据优势。
但竞争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参与其中的宇航员和科研人员,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幸,理性最终战胜了欲望。美苏两国意识到,与其在太空领域恶性竞争,倒不如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1975年两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历史性握手,就象征着航天竞赛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从那以后,国际合作成为了,航天事业的主旋律。
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建造空间站,开展各项太空实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在这一过程中,动物实验的比重,也在逐渐减少,人类开始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来确保宇航员的安全。
如今,人类的探索版图已经从月球,延伸到了更遥远的火星,从载人飞船发展到了,可回收的飞船。
商业航天也蓬勃兴起,太空旅游不再是梦想。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正在加速迈向星辰大海,开启太空时代。
后记回望历史,我们要感谢所有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先驱们,无论是哈姆这样的动物,还是各国的宇航员们。
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未来在我们面前,宇宙在我们上方,让我们携手并进,去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明天。
同时,我们也要铭记过去的教训,以更加理性、包容、友善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探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宇宙的主人,而不是它的过客。
让我们再次向哈姆致敬,向所有太空先驱们致敬。
是他们引领人类走向了星辰大海,是他们谱写了人类史上最恢宏的篇章。
参考资料https://mil.huanqiu.com/gallery/9CaKrnQ9vd4
https://m.gmw.cn/baijia/2021-05/24/130231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