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时,红军收容师长广西埋下六担银元三担枪,至今无人找到

灌阳文化一探 2024-10-23 04:10:02

想象一下,你肩负着六担沉甸甸的银元,每一枚都承载着厚重的价值,足以交换八头壮硕的牛!更棘手的是,你与大队人马失散,孤身一人,面对着无尽的荒野与未知的前路。此时,你面临着一个抉择:是怀揣这笔巨款,远走高飞,享受一辈子的逍遥与富足;还是坚守信念,哪怕沿途乞讨,食不果腹,也要誓死寻回组织,将银元完璧归赵?

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掠夺或许能悄然进行,不会引起太大波澜。但乔明增,这位英勇的红军烈士,却毅然选择了最为艰难的道路,肩负起守护银元的重任,他的故事,至今仍令人动容。

【一、六担银元:迷雾中的宝藏之谜】

1934年,秋风萧瑟,我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烽火未熄,却已迫不得已踏上了那条漫长而艰辛的两万五千里征途。长征路上,红军主力如流星般穿梭,身后则是如影随形的敌军,紧咬不放,如同甩不脱的狗皮膏药,粘腻而致命。时至11月,广西湘江之畔,一场血与火的较量——湘江战役,悄然拉开序幕。

战役之惨烈,令人扼腕。我党精英,五万英勇之魂,就此陨落。红34师,那支英勇无畏的队伍,为护卫主力,深陷敌围,终至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壮志未酬,英勇就义,其余战士,或散或伤,凄凉满目。

乔明增,时任红5军团司令部参谋,彼时的他,正置身于这场历史洪流之中。红5军团,红军之坚盾,担纲后卫,负责断后与补给,故而行军之时,总是殿后而行。

红34师之败,令人心痛。上级密令,六担银元,重责交予乔明增肩上,用以安顿伤残,三担枪械,则欲于当地拉起一支新的武装,待羽翼丰满,再与组织联络。

此任,艰巨异常,敌军紧追不舍,实力悬殊,然乔明增,未有丝毫退缩,毅然领命,此后的岁月里,他铭记誓言,步步为营,誓要将此事圆满。

然,奇哉怪也,那六担银元,竟如石沉大海,消失无踪。其间,究竟有何波折?乔明增,又遭遇了何等困境,致使银元踪迹全无?且听我细细道来。

乔明增,1913年生于山东肥城,一贫如洗之家,家中人口众多,十一口之众,挤于斗室,加之世道纷乱,生计维艰,朝不保夕,生活之苦,难以言喻。

1928年,其命运迎来转机。前一年,风云变幻,蒋介石掌权,我党亦确立工农根据地之策,而张作霖遇刺,济南惨案,日寇暴行,震惊中外。此等大事,似乎与一介农夫无关,然则,时局之变,早已暗流涌动。

北伐战争,泰安战役,肥城成为关键之地,蒋介石携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合围张宗昌、孙传芳,自山东南部直捣泰安,军阀势力,土崩瓦解。

乔明增,时年十五,本应埋头书海,备考大学,却因家庭琐事,误打误撞,加入北伐军,随冯玉祥将军第2集团军南下。这支军队国际化啊,人才济济,苏联专家,日本智囊,我党精英,汇聚一堂。乔明增,凭借其语言天赋与学识,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参谋,深受重用。

1930年,宁都起义,反蒋大潮涌起,红5军团应运而生,乔明增,亦是其中一员。此后,红5军团成为反围剿之中流砥柱,乔明增,身先士卒,屡建奇功,漳州战役,亦是其身披战痕之证,也挂了彩。

1934年,湘江战役,前文已述。红5军团,三次冲破敌围,功勋卓著。然,湘江之役,我军实力悬殊,终告失利,损失惨重。

红34师与红5军团,担纲后卫,掩护主力渡江,自身却陷入绝境,前后受敌,电台被毁,与组织失联,危机四伏。

那日,天色阴沉,三位团长先后捐躯,师长亦身受重伤,命悬一线。绝境之中,师长毅然决然,欲与敌共亡,壮烈之志,天地可鉴。

红5军团,隔江相望,34师渐行渐远,主力几近覆灭。关键时刻,上级将收容整理之重任,托付于乔明增。

大军已过江,敌军封锁,乔明增率数名战士,向东撤退。至广西灌阳洪水菁村,又与敌遭遇,小战一场。此后,红34师部分伤员,转至湖南休养。

此时,或有疑问,一群伤员,携带大量银元与枪械,长途跋涉,岂能不引人注目?然,乔明增早有准备,于灌阳洪水菁村,趁夜无人,将财物匿于村口大枫树下,自身则留守,以护此宝。

乔明增,未随伤员退至湖南,独守银元,其策何如?且待下文分解。

【二、财富也是祸根:智谋与坚守的较量】

乔明增,这位心思细腻的红军战士,为了守护那笔沉重的银元,不惜化身乞丐,以卑微之姿,潜行于灌阳的大街小巷。他选择文市玉溪村作为藏身之地,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他深思熟虑的智慧。

玉溪村,偏远而宁静,人迹罕至,为躲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乔明增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三大考量:其一,该村距离洪水菁村仅12公里,便于他随时监控银元的安危,且在必要时迅速取用;其二,玉溪村邻近红军伤员聚集地,便于他照应那些英勇负伤的同志;其三,更为关键的是,它与红军的“老窝”水车九如堂相距不过2.5公里,为乔明增提供了与红军联系的便捷通道。

在玉溪村,乔明增结识了朴实的农民文永遂。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文永遂见乔明增虽为乞丐,却谈吐不凡,识字知书,心中暗自钦佩,遂收留了他。乔明增以诚相待,向文永遂透露了自己曾是红军挑夫的身份。文永遂淳朴善良,未加多想,便接纳了乔明增,这一举动,为乔明增的守护行动提供了宝贵的掩护。

在玉溪村的日子里,乔明增并未闲暇度日。他深耕细作,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文永遂携手,开垦荒地,种植荞麦、红薯等作物,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还为后来的艰难时日储备了粮食。乔明增的远见卓识,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然而,银元的存在,始终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他守护的宝藏,也是引来祸端的根源。随着天灾人祸的接连不断,特别是1936年广西瘟疫的肆虐,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乔明增虽尽力相助,但银元的存在还是逐渐为人所知,引来了无数贪婪的目光。

面对越来越多的“红军”和村民的求助,乔明增陷入了两难境地。他本想用银元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控制。一次,他计划与文家四兄弟及一个女婿夜晚前往大枫树下挖掘银元,却意外地被200多名村民尾随。

在这危急关头,乔明增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胆识。他带着村民们在村里、山里四处转悠,装作在努力回忆银元埋藏地点的样子。村民们翻山越岭,疲惫不堪,最终一无所获,只得失望而归。乔明增凭借这一计策,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保护了银圆的安全。

然而,随着消息的泄露,敌人也嗅到了风声。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乔明增毅然决定离开玉溪村,返回家乡。他深知,文家已不再是安全的藏身之所,而与大部队的联系也尚未恢复。在离家8年多之后,他决心北上寻家,再图与组织联络。

至于那笔银元,乔明增心中已有计较。他深知,这笔财富既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负担。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背负着时机,将银元完璧归赵。而这段这份沉重的使命,寻找合适的守护宝藏的传奇经历,也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三、他乞讨回家,再踏征程】

乔明增在玉溪村的那次银元风波后,深知自己已成了众矢之的。村民们因未能找到银元而对他心生怨恨,文家人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在村里备受排挤。为了保护银元,也为了文家人的安全,更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乔明增毅然决定踏上归途,返回山东老家。

这不仅仅是一段身体上的艰难旅程,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巨大考验。1600多公里的路程,对于一个身无分文、只能依靠乞讨为生的红军战士来说,无疑是漫长而艰辛的。但乔明增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走过了这段路程。

文家人在他临行前,炒了家里仅剩的2斤糯米作为干粮,还赠予了珍贵的三七。这份情谊,对于乔明增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深知这2斤糯米和三七的珍贵,因此在路上即使饥肠辘辘,也舍不得吃一口,而是将它们完好无损地带回了家。

回到家乡时,乔明增已瘦得皮包骨头,衣衫褴褛。他并没有急于回家,而是先在家附近的草堆里蹲守了一下午,观察周围的情况。直到确认没有敌人的踪影,他才敢在半夜里悄悄敲门回家。这份警惕和谨慎,体现了他作为红军战士的敏锐和机智。

回家后,乔明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向家人讲述了红军的故事,传递了革命的精神。同时,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广西的文家人和那些银元。他专门给文家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不要动那批银元,因为这些钱是留给共产主义事业的。他坚信红军一定会胜利,这些钱最终要上交组织。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虽然文家人看了信后表示赞同,但村里的其他人却并不这么想。乔明增刚走不久,村里的人、敌人以及一些以前的红军都纷纷来到玉溪村,试图找到那批银元。他们翻遍了整个村子,甚至挖出了几把枪和其他零碎东西,但始终未能找到银元的踪迹。

这批银元究竟藏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乔明增为了保护这批银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财富和守护的传奇,更是一段关于信念和忠诚的赞歌。

乔明增在乞讨回家的路上,再次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坚韧和毅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而他那颗始终为共产主义事业跳动的心,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四、宝藏之谜与红色传承】

那批银元,如同一个未解之谜,深深地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乔明增,这位忠诚的红军战士,是唯一一个知晓其藏身之处的人。然而,命运多舛,他尚未有机会与组织联系,告知银元的具体情况,便在抗日的战场上英勇牺牲。

1937年,抗战的烽火燃起,乔明增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1938年,他终于与上级取得了联系,并透露了那批银元仍埋在洪水菁村的秘密。然而,战事紧迫,挖取银元的事情只能被暂时搁置。谁料想,这一搁置,竟成了永恒的遗憾。

1940年,乔明增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那批银元也随之失去了线索。抗战胜利后,党组织曾派人前往广西洪水菁村寻找,却一无所获。六七十年代,更有人带着先进的探测设备前来寻宝,但银元依旧如同人间蒸发,无迹可寻。

银元的下落,或许只有长眠于烈士陵园的乔明增才能知晓。然而,对于后人而言,那批银元已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它象征着乔明增等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乔家与文家的故事,更是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乔家11口人,8个年轻小伙子全都投身抗战,为红色事业拼尽全力。文家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将家变成了游击队的老窝,为掩护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文家与乔家的深厚情谊,正是乔明增早期传播红色思想、搞教育的结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文家只能拿出两斤大米来感谢乔明增。然而,到了六十年代的大饥荒时期,文家陷入困境,乔家却倾尽全家之力,给文家送去了大量的粮票和钱财。这份情谊,超越了金钱和物质,是革命战友之间深厚的感情体现。

乔明增的故事和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背负着六担银元,经历了重重困难,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在金钱和信仰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不已。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勇往直前。 #湘江战役#

1 阅读:563
评论列表
  • 2024-11-23 17:19

    应该是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的某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