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命名兰州前身为“金城”,居然有如此大的深意

陇史文元 2024-06-20 07:38:26

兰州是产生边塞诗的地方,唐代边塞诗歌中的两大巨星,高适、参岑都曾经路过兰州,且留下了他们的精彩作品。这是兰州历史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篇章。也是见证了历史战略地位的诗歌。

兰州城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而形成规模则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1年春夏,汉武帝派遣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匈奴,在此期间,霍去病命大行李息在黄河边,修建城堡,以便接应大军,同时监控归降的匈奴人。后来,汉武帝将这座城,命名为金城,言其坚固,万里金汤之意。金城一词最早出自管仲,正式同人们见面,则是在《史记》中。随之,大批中原移民来到兰州,进行开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人,他们随着大军、跟着毛驴、乘坐汽车、迢迢千里,到西北兰州落户,在黄土高原上扎根,视这里为第二故乡,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使这片产生边塞诗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万紫千红的文艺百花园,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

由于全国众多颇有才气的文艺工作者云集兰州,在上世纪50年代里,兰州的戏剧、小说和诗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累累成果。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在兰州产生了美仑美奂的艺术佳作。

大文化——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新闻、绘画、摄影作品,也塑造着兰州的形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甘肃著名书画家陈伯希先生生于山东潍坊,17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深造,并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后来,先生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从延安辗转来到兰州,他视兰州为故乡,终生为之奋斗,年近九旬仍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保持着艺术的青春与活力。

1979年10月,诞生于兰州的《丝路花雨》赴北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极少在舞台上出现过的苍凉荒漠、烽火台、骆驼、飞天、节度使、胡商及印度、波斯等国的精美舞蹈立即倾倒了观众,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从此,该剧一石击起千层浪,走出国门,走进世界艺术之林,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丝路花雨》的主要编剧赵之洵就是来自哈尔滨的支援兰州的文化建设者,一位回族作家。

1981年创刊于兰州地区的《读者》杂志,也是许多外来文化人心血的结晶。今天,《读者》已成为所有兰州人的光荣和骄傲。在该杂志的历任主编中,郑元绪是山东人,彭长城是河南人。他们献身兰州,做出了主人翁才能做出的辉煌成果!经过多年的风雨历程,《读者》杂志2006年初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成为刊物发行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四的著名大刊,被称为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

援兰的文化人中,兰州军旅作家叶赫拉那·兆谦的“满汉书法”,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满族书法家孙辑六、作家田季章的作品使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水乳交融,并因之闻名遐迩。

雕塑艺术家何鄂,江苏金山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在兰州黄河之滨创作树立起了著名的城雕“黄河母亲”,为兰州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兰州城内还流行着河州的民族“花儿”。“花儿”会是“花儿”盛行地区各民族群众大规模演唱“花儿”的集合,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民间定期活动,是西北各族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每个唱“花儿”的人都把“花儿”当作生命的颂歌。人们毫不遮掩地从唱“花儿”中表达自己的情怀,他们的憧憬,他们的期望,他们的追求,尽在一曲“花儿”中。每年农历六月前后,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都要举办大大小小的“花儿”会。而兰州的“花儿”会,也是在农历六月六期间举办,地点是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举办了12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传唱于兰州的“花儿”,多是来自临夏的回民群众带来的。

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山不择土方能成其高,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兰州,以其博大包容的精神换来了崭新的今天。

兰州,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兰州大地得以长时期地吸收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自己,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历史上的兰州是屏蔽关中、中原的门户和中央王朝势力强盛之时向西拓展的重要根据地,或名之曰中原王朝向西伸出的右臂,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把兰州作为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支撑点。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因之历代中央王朝大都十分重视对河陇的经营开拓:修长城,列亭障,筑关塞,屯兵戍守,徙民实边,广置屯田,大兴农牧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以致出现了“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盛况。

兰州因此而成为历史上祖国许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曾为中华民族各个民族间的交往、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上一直是生活在这些地域以至更大区域范围的各民族间往来、迁徙、交流、争斗、融合非常频繁的地区。多民族的共同开发,赋予兰州历史文化多元的内涵和民族浑融的斑斓色彩,至今依然保留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无论是汉族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或边远地区,还是少数民族移入汉族地区,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总是双向的。唐后期河北地区深受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移民的影响而出现“胡化”,就是汉族同样会接受异族文化的明证。但由于汉族在人口数量和文化上的总体优势,特别是由于少数民族一旦脱离牧业迁入中原,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汉族文化无疑更适合他们新的需要,这就使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进入中原的军事征服者,毫不例外最后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当然,兰州也不例外。

由于兰州所处的独特位置,既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又是丝绸之路之要塞,因此,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兰州居民源流的复杂性和五方人士杂处的特点。从汉代驻军屯田到明肃王就藩,从山西大槐树下的移民西迁,再到清代湖湘子弟由东向西遗落金城,再到中亚、西域各民族由西向东加入到兰州的社会生活。两千多年来,兰州这个巨大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风尘弥漫、金戈铁马、民族迁徙、披荆斩棘、碰撞融合的故事。

在这骤然形成的庞大群体里,人与人之间纵横交叉的接触与交往,使天涯相隔的人们逐渐彼此熟悉而慢慢融为一体了。在兰州,你可以听到来自各地各民族的方言、腔调,你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

兰州地区在历史上是最大的人口流动地域,是移民城市,具有极强的“吸收力”,这个“吸收力”,就是包容与吸纳。天南地北的人汇集于此,必然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性格、气质、体质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里互相溶合、碰击,构成这座城市的新的个性。兰州是一个很宽容的城市,她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新的观念和新的风气,这就为兰州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建国后兰州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商贸活动,大量的移民和流动人口涌入兰州,兰州更显示其博大的胸怀:包容、开放、吸取、融汇,并逐渐沉淀为一种历史心理。

这正是这个城市永葆活力的源泉所在。

21世纪的新兰州出世了,而远古移民的后裔早已变成了当地的土著,近代的移民也已融入兰州这个大家庭,上世纪50年代携家带口援兰的人们早已两鬓斑白。然而,他们却明白无误地宣称:我们是兰州人……

日本人在永登钻通了15.73公里长的盘道岭隧洞,几天后,意大利人又钻通了11.65公里的30A隧洞,引得大通河水浇灌秦王川,于是来自宕昌、岷县的最新一代移民来到这里开辟新的家园;酒钢在榆中苑川建起新的炼钢厂,走来了嘉峪关的产业工人;浙商的大项目又在安宁堡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新技术和新的兰州人。仅2005年,就有三万多外地人落户兰州……

多种金属元素的组合可以熔炼出优质的合金钢,赤橙黄绿青蓝紫能够幻化出绚丽的彩虹;只有多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今日兰州的飞速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这就是移民城市兰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