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顶尖学霸林嘉文,距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一辈子看透两件事

洛风阐社会 2024-10-11 03:50:38

明明有着大好前途为何选择走上了绝路?

2016 年 2 月 24 日,西安中学的一位“传奇学生”以自杀的方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被誉为"天才少年"的高三学生,16岁便凭借自己独特见解,出版一部30万字的历史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

该本著作一经推出,直接火爆全网,就连资深历史学专家都认为他是“史学奇才”,前途不可估量。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在决定自杀前,留下了一张遗书称:“他的一生看透了两件事”,随后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过于早慧

林嘉文坐在教室里,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他的目光在古老的文字间游走,时而皱眉思索,时而会心一笑。

周围同学们讨论着刚结束的考试,而他仿佛置身事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历史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沓试卷。

她环顾四周,目光在林嘉文身上停留片刻,嘴角露出欣慰的微笑。

当她宣布林嘉文历史科目全班第一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看向他,眼中充满惊讶和钦佩。

林嘉文其他科目的成绩虽不拔尖,但在历史学科上,他的表现尤为突出,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才华和洞察力。

尽管年纪轻轻,林嘉文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他出版了两本解读史学的书籍,这一成就令许多成年学者都自叹不如。

特别是他的第二本著作,更是展现了惊人的学术功底。

这本书的注文长达6万多字,占全书五分之一以上,充分体现了林嘉文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在撰写过程中,林嘉文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他引证了127种古籍、311种今人论著,其中还包括40余种外国著作。

这种广博的阅读量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即便对于资深学者来说也是相当可观的。

在林嘉文的学术道路上,李裕民教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两人之间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李教授不仅是林嘉文的导师,更是他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引路人。

在李教授的指导下,林嘉文的学术视野不断拓展,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林嘉文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林嘉文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这样的评价充分说明了林嘉文在学术领域的非凡才能。

在出版第一本书时,他主动要求隐瞒自己的年龄,希望读者能够专注于书中的内容,而不是被他的年龄所影响。

这种成熟的思考方式和对学术的纯粹追求,展现了林嘉文超越年龄的智慧。

抑郁跳楼

尽管林嘉文努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学术成就还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赞誉如潮水般涌来,这给这位年轻的学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在学校里,林嘉文的形象与他的学术成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内向不善交际,与同学们的关系显得疏离。

当其他同学一起打扫卫生、聊天玩笑时,林嘉文常常独自一人,沉浸在厚重的书籍中。

这种不合群的行为让他在班级中显得格格不入。

随着时间推移,孤独感如影随形。

林嘉文的思想过于深刻,难以与同龄人产生共鸣。

他尝试与他人交流,但往往发现话题难以继续,最终只能无奈地回到自己的世界。

在他后来留下的遗言中,他承认自己难以适应与这个世界相处,这种不适应感一直困扰着他。

为了寻求帮助,林嘉文曾前往第四军医大学就诊。

在那里,他被确诊为抑郁症,这个诊断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他平静的学术生活。

抑郁症的阴霾笼罩着他,让他难以像从前那样全身心投入研究,曾经熟悉的书籍和资料现在看起来都变得陌生而遥远。

医生开具的药物带来了副作用,使林嘉文饱受折磨。

头痛、恶心、失眠等症状接踵而至,进一步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学习。

他努力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但收效甚微。

2016年2月23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成为了林嘉文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白天,他如往常一样上课,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异常。

然而,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却在不断积累。

晚上11点左右,林嘉文坐在电脑前,颤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打。

他给最信任的老师发送了最后一封邮件,倾诉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助。

这封邮件里,他表达了对学术的热爱,也道出了无法继续的绝望。

23时45分左右,夜色笼罩着大地,林嘉文独自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处的灯火。

他的内心或许在进行最后的挣扎,但最终,痛苦战胜了求生的本能。

在寂静的夜空中,一个年轻的生命坠落,带着未竟的学术梦想和无人理解的孤独。

一生看透两件事

林嘉文的内心世界比外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多次萌生的自杀念头不断侵蚀着他的意志,让他在学术成就与内心挣扎之间徘徊。

他甚至还和同学讨论过自杀的方式,但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不过就是同学们之间的随口闲聊,无人当真。

最终,他选择了一种他认为最快的方式,仿佛要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内心无尽的煎熬。

在林嘉文留下的遗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似乎已经看透了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现在和未来。

这短短的一句话背后,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无奈。

曾经倾注全部心血的两部著作,在他临终前的自评中却被形容为"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

这句话中流露出的自我否定,展现了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林嘉文开始质疑自己对历史的热爱是否只是一种习惯。

他坐在书桌前,手指轻抚着那些曾经让他着迷的史料,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

努力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拼搏。

可在最后真的决定要离开的时候,他对历史还是流露出了无边的眷恋。

同时,林嘉文对自己的成就仍有清醒的认知。

他站在图书馆的窗前,望着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历史研究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种预见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已知努力的结果之后,还会有奋斗的动力吗?答案可想而知。

而且他意识到自己的研究终有边界,想要突破这个界限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像电视剧中那些武学奇才一样。

练了一辈子明知道自己已经摸到了屏障,却始终无法突破,最后只会自暴自弃。

对世俗生活的缺乏兴趣和期待,更加深了林嘉文的孤独感。

当其他同学谈论未来的工作、家庭时,他总是沉默不语,仿佛这些话题与他无关。

2月23日的夜晚,林嘉文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当消息传开,他曾经的老师们无不感到惋惜,校长和其他领导匆忙前往慰问,脸上写满了悲痛和自责。

2月25日左右,林嘉文的追悼会在一片哀伤中举行。

当他的遗体被送入火化炉时,家人痛哭失声,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心碎。

令人唏嘘的是,在林嘉文去世后,他的两部作品一度售罄。

那些曾被他否定的文字,此刻却成为了人们缅怀这位年轻学者的方式。

书店里,人们翻阅着他的著作,试图理解这个天才少年的内心世界。

林嘉文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才华与痛苦、成就与迷茫的复杂挣扎。

它提醒我们,在赞叹年轻人成就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他的离去,不仅是对学术界的警示,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1】浙江新闻 钱江晚报:《是什么“杀”了史学奇才林嘉文 专家:悲剧须防重演》

【2】中国新闻网 山西晚报:《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遗作难求 目前已售罄》

【3】新华网 新京报:《留下两本专著 18岁史学新星陨落》

【4】手机央广网 华商报:《18岁史学奇才因抑郁症自杀 曾出版几十万字专著》

【5】华商网 西安新闻:《西安17岁学生40万字宋史出版 曾出版30万字汉史》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