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情绪和生命活动的紧密结合

中华文化健美课程 2024-03-24 14:27:51

究天人之际,健康你我他

(中华道学、中华儒学、中华佛学……中华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注2008北京残奥会徽“天、地、人”之“之”

“中华‘之’学”的人学行人类大健康工程,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华‘之’学”漫观“物质 能量 信息序”人之生慧48(8-11-6)

接上

人与大自然乃至社会的同一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即这种道德观念也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是婴儿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各种信息以及周围人对其各种刺激内化到其意识的结果。

如,婴儿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都由家长准备好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不需要他对这些物品操心,这一现实反映到他头脑中就表现为没有占有权、归属权之分,也不知你的、我的等。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自然而然地“各取所需”,用完后不藏为己有。

家长总是主动地关心孩子,直接地、顺利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就养成孩子单纯、直爽,没有曲折多变……。

由于婴幼儿的头脑尙未建立起各种差别,尤其是对周围人的好与坏更无从建立,因之,处理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时只是凭那种单纯的心理状态,而这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

鉴于此,r到一起了。

他处理事物是以自己的精神状态为依据的,而他的精神境界则是他自身生机盎然的生命活动的反映,是周围人对他关心、爱护、帮助、体贴的反映。

这时的思维主要是感觉、运动思维,进而到形象思维,因之模仿性强。

婴儿生下来如果不接触人,不接受人类社会的信息,不是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就没有人的意识。

因之,孔孟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及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把道德说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不正确的。

至于人初性恶的说法,又是把婴儿求生的本能夸大歪曲为人的私欲。

待续

注:

世界有多大,生命是什么?

中华文化健美身心,哲学“中华‘之’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康庄人类大道!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