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起步草书,八十岁成就草圣风流人生

书法艺堂 2024-07-16 15:57:08

问:“在古代草书界,谁被誉为草圣?”答:“张芝、张旭、怀素。”这样的回答,确实有其根据。“那么,在现代书法界,又有谁能担得起草圣的名号呢?”

在现代草书领域,林散之与于右任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们均享有“草圣”的美誉。本文将专注于讲述林散之的故事。80岁高龄时,林散之曾豪迈地宣称:“人生八十最风流”。他为何会有此豪言?林散之(1898年—1989年),原名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出生于江苏南京,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书画家,尤其擅长草书。

1972年,74岁的林散之凭借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在中日书法交流选拔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成为大器晚成的典范。林散之不仅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他的诗、书、画皆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被启功、赵朴初等大家誉为“当代三绝”。他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在草书领域的成就使他荣获“当代草圣”的桂冠。林散之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求和探索的历程。他晚年的豪言“人生八十最风流”,不仅是对自己艺术成就的自信表达,更是对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颂扬。这句话体现了林散之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情,以及对老年生活的积极态度。林散之的艺术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草书作品,以其流畅的线条、奔放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草书艺术的独特魅力。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在草书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其一生并非将所有精力都倾注于草书之中。恰恰相反,他在楷书和行书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一现象背后的道理颇为深刻。古人有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这不仅道出了书法学习的循序渐进,更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楷书是书法的根基,行书是流动的表达,而草书则是情感的释放。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完整体系,正如人从站立到行走,再到奔跑的过程。林散之之所以被评为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其在中国书坛的地位不言而喻。他的学书之路,虽充满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他深知,书法的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峰。

林散之的行楷作品,透露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的作品风格平和而内敛,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力量。这种风格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洞察人生的智慧。林散之在60岁之前并未深入草书领域,这一选择在当时看来或许令人费解。然而,这正体现了他非凡的定力和修养。真正的圣人,总是能够超越常人的认知,展现出极高的自我克制力。

他深知大器晚成的道理,在60岁之前,他像苦行僧一般,寒窗苦读,不断滋养自己的书法之气、韵、意、趣,使之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林散之的人生充满了故事,他是一个与命运不断抗争的人。他的字号“左耳”,源于童年时期的耳聋,这一疾病伴随了他一生。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学习动力。

林散之的草书之旅,自花甲之年启程。对他而言,六十岁不仅不是暮年,而是艺术探索的新起点,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篇章。他的草书作品,如五言对联般简洁而深刻,传达了他对学问与书法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读书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业,而书法则是修炼心性的最佳途径。这与王岐山副主席在文代会上的批评不谋而合,他指出了当代书坛一些人的急功近利,未能踏实学习楷书便急于尝试狂草,这种浮躁的心态正是当代书法界的一大弊端。林散之的草书作品,继承了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的精髓,笔法自由奔放,如同天马行空,却又遵循着书法的内在规律。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感与节奏,起伏跌宕,动静结合,线条连绵不断,如同一曲动人心弦的交响乐。

观赏林散之的草书,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感受到那如长江大河般浩荡的气势,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他的草书作品,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完美融合,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林散之的草书艺术,不仅是他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激励着后来的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林散之,这位艺术巨匠,将毕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了诗、书、画的创作之中,尤其在草书领域,他的执着和专注,恰如其名号“三痴”,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真正体现了“痴心不改”的精神。他晚年的豪言“人生八十最风流”,不仅是对自己艺术成就的自信宣言,更是对大器晚成这一人生哲学的深刻诠释。在八十高龄,林散之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作品气势磅礴,技艺精湛,堪称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这样的成就,怎能不令人赞叹其风流?林散之所呈现给世人的,远不止于他那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艺术。他的学问之道,他的处事哲学,以及他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他的一生,是对后学者的启示和鼓励,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勇于探索的勇气,更要有大器晚成的智慧。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