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去了哪,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哄动这史记 2024-02-03 05:47:56

说起大明皇朝,你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呢?是开局只有一个碗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还是煤山上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相信不少朋友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并不是这些名垂青史的皇帝,而是锦衣卫。

从明朝建立到覆灭的历史中,始终贯穿着锦衣卫的身影。在后人看来,他们“着飞鱼服,配绣春刀,为皇帝执鞭”的形象极其拉风。

一些锦衣卫的粉丝们更是将他们称为大明皇室的“隐形军队”,“得力干将”。

可仔细一看历史,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大明即将灭亡之时,崇祯皇帝身边却不见那15万锦衣卫的身影。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大明最需要他们的时候,锦衣卫都去了哪呢?

洪武年间令人胆寒的特务组织

锦衣卫最早是由洪武皇帝朱元璋设立的,他设置锦衣卫最大的目的,就是监管群臣。

像朱元璋这样从乱世拼杀出来的人,都有一个相似的毛病,那就是疑心重。而且,朱元璋是从底层打拼出来的,他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

同时他也很清楚,人是会变的。一旦让人掌握了过大的权力,他就会生出野心。所以,他并不信任官员,以至于时时刻刻都担心,有人不服他的统治,要造反

为了了解底下的臣子们都在想些什么,有没有贪污受贿,朱元璋就想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帮他监视官员。

而这个部门中的人,不能受六部的管辖,因为只有这样所属机构不同,才能不徇私情,互相制衡。

老朱在自己身边看来看去,最后将目光放在了自己的护卫身上。一开始,他只是组织了百十个人的小团体,名为“拱卫司”。

但很快,朱元璋就发现这百十个人不够用,而且也没有多大的权力,没办法跟六部打擂台。这怎么办呢?

老朱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思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没有权力,给他权力不就行了。于是,朱元璋大笔一挥,拱卫司就正式升级成了锦衣卫。

锦衣卫一开始的职能只有三样,第一个就是给皇帝当保镖,日夜守卫;第二则是侦察百官和逮捕罪犯;第三个就是让大明官员瑟瑟发抖的典诏狱。

一开始,锦衣卫办事非常牢靠。朱元璋让他们监察百官,百官的动态第二天就被画成图像放在朱元璋的龙案上。

传说,有一回朱元璋找宋濂试探,上来就是一句:“爱卿昨夜都干了什么呀?”

宋濂也是非常机警,一下子就听出了朱元璋是在试探他。于是便老老实实的回答昨天晚上在府中办宴会。

朱元璋于是又问:“那宴上都有什么人,吃了什么菜啊?”

宋濂知道老朱疑心重,话里半点儿不敢掺假,一五一十的把赴宴的人,宴上准备的菜都跟老朱说了个清清楚楚。

老朱听完了他的回答,满意的说:“不错,爱卿是个老实人,半点儿谎也没说。”

朱元璋是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的呢?原来,早在昨天晚上宴会结束以后,锦衣卫就把宋濂府中开宴会的情形画成图像,做好标注,放在了朱元璋的御案上。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从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锦衣卫对百官的监察到了何种地步?

当然,老朱设立锦衣卫并不只是让他们监察百官,更重要的是要为皇权服务清扫障碍。就比如胡惟庸,就比如蓝玉。

等到朱元璋老了的时候,他回头一看,发现这锦衣卫权力有些过大。而他的继承人是个软弱的老好人,根本握不住这把锋利的双刃剑。

于是,朱元璋毫不犹豫的折断了这把剑,直接裁撤了锦衣卫。就这样,在洪武年间兴风作浪的锦衣卫,一下子没了单位。

可单位没了,人还在。这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朱棣夺位后锦衣卫权力再度膨胀

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死了以后,朱棣毅然起兵造反,直接夺了侄子的皇位。

朱棣也是血雨腥风中拼杀出来的,他深知锦衣卫这把双刃剑的好处。而他自认也是有本事握住这把剑的人。

于是,锦衣卫卫所再次设立,无数锦衣卫重回单位。东厂等特务机构也开始出台与锦衣卫分权。

由于朱棣经常率军亲征,锦衣卫在其后监督百官,自然就象征着皇帝。这样一来,锦衣卫的权利和地位再次提升,搞得朝野上下冤案叠起。

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解缙之死。解缙是个大才子,他是著名的《永乐大典》总编。可在面对锦衣卫的时候,哪怕是这样的大才子,也冤死在雪地中。

当时,解缙本来就因为主持考试的时候批卷不公获罪,被贬到广西。后来又被人构陷,说是他参与皇子夺权的斗争,再次被贬到交趾。

永乐八年的时候,解缙进京给皇帝奏答,就因为拜见了一次皇太子,就被说没有为人臣的礼数,这导致朱棣非常愤怒。

解缙惹了皇帝,锦衣卫怎么可能会放过他?果不其然,没几个月他就被逮进诏狱,严刑拷打。

照理说,在这样的精神压力之下,解缙总得交代出来点儿什么,可偏偏他真的没什么好交代的。没办法,只能关着他了。

要是皇帝没想起来,锦衣卫可能就当没这个人。可偏偏解缙倒霉,永乐十三年的时候,朱棣想起了诏狱里关押的文官。于是就让当时的锦衣卫统领纪纲把名单呈上来。

这名单之中恰好就有解缙,朱棣一看,嚯,这可是老资历,随口就问了一句:“这解缙还活着吗?”

皇帝都发话了,哪还能让解缙活着啊,纪纲回去就给他灌醉了,寒冬腊月,大雪飘飞,人在外面不消片刻就会冻伤,而纪纲把人往外头一扔,没过多久,老解就断了气。

解缙的家人也都没有逃过灾祸,被流放到了辽东。而这场冤案,直到后来锦衣卫权势衰弱,才被扒出来,得以沉冤昭雪。

东厂分权“情报组织”沦为附庸

到了明朝中期,大明的皇帝没能再出雄主,锦衣卫这把双刃剑,开始显示出不利的一面。皇帝也不再信任他们,反而将信任投入给身边的太监。

皇帝要想给太监权力,自然就得削弱别的机关的权利。六部的权力被文官集团牢牢的把握在手中,皇帝唯一还能动的,恐怕就只有锦衣卫了。

所以自从东西两厂成立以后,锦衣卫的地位是越来越低。毕竟,东西两厂的太监们也是搞情报工作的,人家从宫里斗出来,什么手段没见过?

皇帝信任太监,而且两厂的情报工作搞的也是有模有样。慢慢的锦衣卫这个主要搞情报工作的部门,反而得依附东西两厂才能活下来。

虽说是搞情报工作的,但锦衣卫中人才的来源也是非常值得一提。

锦衣卫一开始是给皇帝做仪仗队的,其中选拔的自然都是王公贵族家的孩子。明朝初期的时候,王公贵族子弟还有些本事。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所谓的公子王孙实际上都是些酒囊饭袋。实力一代不如一代。但他们也想混口饭吃,于是就托了关系加到锦衣卫的编制里。

慢慢的,锦衣卫的数量越来越多,从明朝初期的三五万人,一下子涨到十五万人。为什么锦衣卫的数量可以疯狂增长呢?这其中当然是有诀窍的。

XZ*“隐形军队”堕落成“流氓军团”

成化年间,锦衣卫冗员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毕竟这可是大明武将梦寐以求的优越岗位。这岗位油水丰厚,薪资高,哪个勋贵子弟不想进去?

要进到锦衣卫的编制内,门路可是也不少,最简单的就是给点钱。在当时,只要给钱,无论是酒囊饭袋,还是草包公子,都能混上个锦衣卫编制。

这公子都进来了,怎么能没有跟班呢?公子给钱给跟班买编制,有时候一个人就能占二十多个编制,而这些所谓的锦衣卫,都是拿钱不干事。

再往后发展,不光是武将子弟,就连文官家的孩子,孙子都开始混锦衣卫编制了。著名的严嵩严阁老的孙子辈里,就有不少没成年就成了锦衣卫高官的。

这种情况下,锦衣卫哪儿还能算“大明军队”,不如改名叫草包俱乐部。

可队伍里混吃不干事的多了,工资怎么发下去呢?现在的锦衣卫已经不复当年风光,根本没钱啊,甚至就连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这可怎么办是好?

没有门路就创造门路,这群头脑简单的勋贵子弟们想出了最简单的法子——买官卖官。只要给钱,就能给你一个锦衣卫的堂贴。出门办事,就能挂锦衣卫的名号。

买官卖官多了,15万锦衣卫队伍里绝大多数都是买来的官,这些人可都是市井上的无赖恶棍,他们花钱买堂贴,为的就是敲诈勒索平民百姓。

这一点在苏州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锦衣卫”仗着身份到苏州当地欺压老百姓。本以为打出锦衣卫的名号,百姓就会害怕他们。

谁成想,苏州人民可不是吃素的。一群人围了上去,把这群恶棍抓住,一通拳打脚踢。有的人屁股上的肉都被苏州百姓割下来喂了狗。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明朝早期的“隐形军队”已经彻底变成没什么本事的“流氓”。

这样的锦衣卫在大明覆没之际,哪里还能承担的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在听说李自成打过来的时候,恐怕他们早就四散奔逃了。

锦衣卫各不相同的结局

简单梳理一下,不难发现明朝末期锦衣卫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在听说打仗的时候,恐怕立刻就把象征锦衣卫的堂贴,扔到火里一把烧了,生怕别人把自己当成锦衣卫给杀了。

而第二种人,没什么骨气,活脱脱就是墙头草,谁强我就跟谁走。例如明朝锦衣卫末代掌印骆养性,满清军队打进来的时候,他就转投鞑靼。

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建立清朝的那些鞑靼可不会惯着他们。在利用完了以后,也是杀而了之。

至于第三种人,有些野心,他们组织起反清复明的队伍。例如南明锦衣卫都督马吉翔,拥立朱由榔做皇帝,逃到广东成立南明。没过多长时间,南明就被灭了。

这些锦衣卫带着皇帝流亡到缅甸,结果被缅甸人摆了一道,命丧异国他乡。

历史走到这里,明朝灭亡,锦衣卫自然也跟着彻底消失在历史中了。

结语

有人说,大明的锦衣卫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他们无底线的权力斗争,影响了大明国运。

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有锦衣卫,明朝可能会提前消失在历史中。毕竟,历史上大明好几次国运之战中,可都有锦衣卫的身影。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