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肯尼亚女孩给中国大使写信,自称郑和水手后裔,后来怎样了

从菡爱八卦 2024-11-17 01:53:44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2004年,一个肯尼亚女孩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了一封信,信中这个女孩竟然自称是明朝郑和水手的后裔。

这封信当时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不相信,因为郑和的时代都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了,这中间也一直都没有人自称是郑和水手后裔,并且还是一个肯尼亚女生。

她说的是真的吗?她又为何会写这封信?

一封寻根信

2004年,对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来说,肯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一封来自肯尼亚女孩姆瓦玛卡·沙里夫的信,让大使馆的平静被打破了。

信里,女孩说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希望能回到中国寻根,说实话,在现代社会,收到这种信件,第一反应大概率是“网络诈骗”。

毕竟,郑和下西洋已经是六百年前的历史,跨越如此漫长的时间,还能留下后裔,这听起来确实匪夷所思。

但作为一名外交官,郭崇立的职业素养让他保持了谨慎和求证的态度,与其说是好奇心,不如说是职业的责任感驱使着郭崇立。

他迅速组织了专家团队,动身前往信件的寄出地——肯尼亚的拉穆群岛,这趟旅程,注定是一次揭开历史迷雾的探险。

郭崇立在拉穆群岛找到了给他写信的沙里夫和她的家人,初次见面,沙里夫的容貌就给郭崇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同于当地人黝黑的肤色和紧贴头皮的卷发,沙里夫的皮肤较为白皙,头发略带卷曲但并不紧贴,眉眼之间也依稀可见东亚人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沙里夫的家人热情地讲述了他们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一个关于郑和船队、关于中国祖先的故事。

他们轻轻拿出了家里的宝贝——几块碎了的青花瓷片,尽管已经破碎,但瓷片上精美的纹路和独特的釉色,依然清晰地展现着明朝瓷器的工艺特征。

这些瓷片就像是打开家族记忆的钥匙,为郭崇立的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故事得从十五世纪初说起,那时候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海远航。

据沙里夫家族的口述历史记载,郑和船队在经过肯尼亚海域时,遭遇了猛烈的风暴,两艘船只不幸沉没于帕泰岛附近。

二十多名船员侥幸逃生,登上了帕泰岛,他们原本希望等待时机重返故土,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在岛上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子,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而根据一些文献记载,确实是有过船只出事,为了进一步证实沙里夫家族的说法,郭崇立安排了DNA鉴定,鉴定结果显示,沙里夫家族确实拥有中国血统。

这无疑为他们的故事增添了科学的佐证,至此,一切似乎都变得清晰起来: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跨越六百年的时空,在非洲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祖先的痕迹。

求学:跨越国界的追梦之旅

在肯尼亚的帕泰岛,西尤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对于沙里夫来说,这里却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

作为家中排行第四的孩子,沙里夫的童年并不富裕,父母离异后,母亲靠卖早餐独自抚养五个孩子,虽然生活不容易,但沙里夫从小就对中国文化特别向往。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更因为她从小就听着祖先的故事长大,那些关于郑和船队、关于遥远东方国度的传说,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寻根的种子。

沙里夫不仅想去中国看看,她还特别想学中医,希望用这门古老的医术帮助家乡的人们,她家附近有个中医诊所,很多人都喜欢去那儿看病,这更加坚定了她学习中医的决心。

然而,在肯尼亚,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尤其是在西尤村这样偏远的地方,沙里夫的两个姐姐早早就嫁了人,哥哥也因为生计去务农了,只有她和弟弟还在坚持上学。

为了能够继续学业,沙里夫不得不通过打工来赚取学费,幸运的是,她的母亲非常支持她的梦想,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从未放弃对子女的教育。

沙里夫为了追梦,开始学中文,她知道,如果想要去中国学习中医,语言是必须要克服的障碍,她省吃俭用,攒下每一分钱,用来支付去城里学习中文的交通费用。

学习挺辛苦的,但她一直没放弃,她一遍遍地复习课程,将难记的词汇写在纸上,贴在房间的墙壁上,每天大声朗读,直到烂熟于心。

沙里夫高中那年,她鼓起勇气,决定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在肯尼亚,女孩通常在十五六岁就结婚生子,沙里夫的决定在当地人看来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她心里对梦想的渴望,让她克服了所有困难,这封信,最终改变了沙里夫的命运,也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行医: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2005年7月,对于19岁的沙里夫来说,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时刻,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的帮助下,她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终于踏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

她的第一站是南京,这个地方六百年前郑和的船队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沙里夫站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前,心里涌起了许多感慨。

她仿佛看到了当年郑和率领船队远航的壮观景象,也感受到了祖先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

之后,她到了江苏太仓,郑和船队真正的出发点——刘家港,站在这片土地上,沙里夫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这里才是她真正的故乡。

沙里夫的传奇经历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她被称为“非洲的中国女孩”。

太仓的百姓们也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女孩表达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怀,许多人主动提供帮助,希望她能够在中国顺利学习和生活。

在太仓人民的帮助下,沙里夫最终选择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了她的中医学习之旅,开学典礼上,她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用流利的中文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对未来学习的憧憬和决心。

大学生活对于沙里夫来说,既充满挑战,也充满乐趣,她勤奋学习中医,努力掌握各种诊疗技巧,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她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夏瑞馥。

她活跃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认识了不少中国朋友,还体验了多样的中国文化,每年春节,她都会回到太仓,和当地百姓一起过年,感受中国传统的节日氛围。

她把太仓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也把太仓人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夏瑞馥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际经验,暑假期间在太仓市中医医院的针灸科实习。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病人,她难免感到紧张,但病人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让她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也更加坚定了她学习中医的信念。

她细心观察每一位病人,认真学习老师的诊疗方法,不断积累临床经验,病人们也逐渐认可了这位来自非洲的“洋中医”,他们喜欢夏瑞馥的热情和耐心,也相信她能够用中医技术帮助他们摆脱病痛。

本科毕业后,夏瑞馥并没有选择回国,她决定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她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过书,最终拿到了妇产科的博士学位。

多年的学习生涯,让她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她更加坚定了用中医技术服务家乡人民的决心。

2018年,32岁的夏瑞馥回到了肯尼亚,在家乡开设了一家中医诊所,她把自己多年学来的知识和技能用来给当地百姓看病。

她记得祖先们的故事,那些中国水手当年在帕泰岛帮助当地人击退巨蟒,救治伤员的事迹,一直激励着她。

她希望像祖先那样,用医术为乡亲们带来健康和幸福。

参考资料

看看新闻Knews【2024年10月5日】《家国万里|一个肯尼亚“中国女孩”的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