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周处:西晋有个周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情系百姓办实事……

正瑜河套 2024-03-06 23:44:32

【一】

在晋朝君臣欢庆灭蜀、篡魏、吞吴的辉煌胜利之际,西晋大将王浑在建业宫大摆筵席,觥筹交错,欢声笑语。这座昔日吴大帝孙权统治的宫殿,如今成了王浑炫耀武力的舞台。他带着几分醉意,以征服者的姿态挑衅地向在场的吴人发问:“你们这些亡国之人,难道没有一丝忧伤吗?”

王浑的傲慢与挑衅深深刺痛了吴人的心,他们敢怒不敢言。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汉末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先亡,吴国后灭。若论亡国之痛,又岂在一人?”

这番反唇相讥让王浑面色羞红,哑口无言。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作为魏国旧臣,在司马家篡魏建晋后投身西晋,与在座的吴国旧臣并无二致。他的魏国已亡,他又怎能不感到伤痛?他又怎能还有脸面在此得意洋洋?

王浑羞愧地打量着这位敢于反驳他的英雄,只见他身材魁梧,英气逼人,既有武者的豪迈,又不失儒雅文士的风度。此人正是周处,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在成为官员之前,他更是一位身手不凡的剑侠。

周处生于三国时期,仕于西晋,是晋朝的一员。然而,他的威名却不逊于那些三国英雄。关于他“周处除三害”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个故事与“司马光砸缸”一样,都被现代老师和家长们视为对少年儿童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古代名人故事,甚至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周处,字子隐,出生于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他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鲂是孙权麾下一位智勇双全的臣子,以其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计策著称。他曾诈降曹魏,成功地将被誉为“曹家千里驹”的魏国大司马曹休忽悠得近乎白痴,直接导致曹休中计后被东吴名将陆逊打得损兵数万,郁闷发病而亡。《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便详细描述了这段故事。

周鲂英勇善战,智谋过人;而周处同样英勇无比,主要表现在武勇之上。然而,周鲂英年早逝,留下年幼的周处成为孤儿。由于缺乏管教,周处年轻时并不喜欢读书,而是痴迷于习武练剑,梦想成为一名侠士。

不到二十岁,周处便膂力过人,手持长剑,即便是多个壮年男子联手也不是他的对手。然而,尽管他英勇无比,却因生性放纵、不拘小节而遭人厌恶。他凶暴霸道、横行乡里、无法无天,或是游猎纵马践踏民田,或因与人言语不和便动手打人。当地百姓对他既烦恼又害怕,将他视为一大祸患。

(二)

某日,顽童周处游荡时,偶遇一群老者愁眉苦脸,他不禁好奇地问道:“如今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各位缘何愁眉不展?”

老者们叹息道:“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周处追问:“何为三害?”

老者们直言不讳:“南山白额猛虎、长桥下水中蛟龙,以及……你本人。”

周处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如此不堪。换作往日,他早已怒火中烧,挥拳相向,但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

他坚定地说:“若视此三害为祸患,我必除之!”

老者们闻言,欣喜道:“若能除掉此三害,实乃我郡之大福!”

就在这一刻,旧日的周处已然死去,全新的周处横空出世。他背负弓矢,手持利剑,先奔南山,寻找白额猛虎。周处在大树下张弓搭箭,静静等待猛兽的出现。不久,腥风扑面,晴空霹雳,猛虎扑来,周处飞箭如电,正中猛虎额头,第一害至此毙命。

稍作休息后,周处又直奔长桥,只见波涛汹涌,他挥舞三尺青锋,纵身跃入水中,与蛟龙展开搏斗。

蛟龙究竟是何物?有人认为是龙的一种,带有神话色彩;有人认为是鳄鱼,现实中确实存在;也有人认为是早已灭绝的水中凶猛动物。无论是什么,这蛟龙比猛虎更难对付。只见它时而沉浮,时而翻滚,在水中游走数十里。周处始终与它缠斗在一起,共同沉浮、翻滚、游走……

周处除害的事迹迅速成为当地最大的新闻,百姓们无不关注。他下水三天三夜未归,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认为三害终于全部铲除,喜庆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百姓们欢庆之际,水中的蛟龙翻着白肚皮浮上水面,已然死去。紧接着,周处也提着宝剑上岸,虽然河水冲刷,但仍可见身上血迹斑斑,分不清是蛟龙的还是他自己的。

得知乡亲们为自己与蛟龙同归于尽而相互庆贺的事情后,周处深感愧疚,痛定思痛,立志改过自新,并决定拜师学艺。从这一刻起,周处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令人尊敬的大侠,因为他不畏艰难险阻,舍生忘死,为百姓除去了三害。

周处早听闻东吴名将陆逊的两个孙子陆云和陆机博学多才,名震一时,号称“二陆”,便前去拜访。当时陆机不在,周处向陆云请教,问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还来得及吗?陆云回答道:“古人贵在认识自己的过错并及时改正,你前程似锦,只愁不能立下大志,何须担忧名声不显?”

名士的一席话让周处茅塞顿开,从此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逐渐变得文采斐然。他志向高远、严于律己、言出必行,终成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吴国末年,他出任无难督之军职,即吴军中“无难营”的统领。

【三】

吴国已逝,周处并未流露出过多的痛心疾首。他本就不曾青睐孙皓的腐朽朝廷,然而对晋朝大将王浑的傲慢态度,周处却感到极度不满。假若时光倒流,他或许会挥拳相向,但如今他已成为修养深厚之人,以卓越的辩才巧妙地反击了王浑。这足以证明,周处依旧英勇不减当年,他的勇猛不仅体现在武力上,更体现在智慧与胆识之中。

西晋朝廷对周处极为器重,先任命他为新平太守,后又升为广汉太守。于是,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转身成为了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深受百姓爱戴的“周青天”。这种转变如同展昭变为包拯,充满了戏剧性。

周处脱下战袍,摘下宝剑,换上官服,拿起大印,端坐于府衙之中,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百姓的事务中。短短几年间,他的政绩卓著。他忙于安抚戎狄,使叛变的羌人纷纷归附;他推行教化,倡导仁义;他收集战乱中遗弃的尸骨,妥善安葬。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解决了多年积压的疑难案件,甚至包括那些拖了三十年未能判决的悬案。

因此,百姓安居乐业,周处的声名也随之鹊起。人们称赞他:西晋有个周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情系百姓办实事,清正廉明敢为先。朝廷闻听周处在地方上的卓越表现,大为赞赏,将他调入朝廷,封为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

周处在地方时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到了朝廷后依然如此。他毫不畏惧地弹劾文武重臣,甚至皇亲国戚,将那些贪官污吏、奸臣小人视为猛虎蛟龙,坚决予以打击。因此,他得罪了不少人。然而,这正是因为他的人品过于正直,而那些奸邪之人又太多了。

在朝中,有一位名叫司马彤的梁王,他是昔日三国风云人物司马懿的第八子。他仗着自己的显赫地位公然违法,朝臣们无人敢言,只有周处挺身而出,坚持执法如山。结果,他因此得罪了这位王爷。

“好你个周处,本王算是记住你了!你等着瞧!”司马彤表面上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但心里却越想越恨。他在等待时机,准备随时报复周处。终于有一天,他认为报复周处的机会来了。

(四)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西北氐羌少数民族反叛,拥立氐族首领齐万年为皇帝。齐万年的举动震撼了汉人的朝廷,西晋虽然国力不强,但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领土上有人自立为帝。于是,朝廷任命梁王司马彤为征西大将军,负责统领关中诸军事,同时委派昔日曹魏名将夏侯渊的孙子夏侯骏担任安西将军,负责平定此次叛乱。

此时,朝中那些曾被周处得罪的大臣们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相视而笑,异口同声地建议:“周处乃吴国名将之后,忠诚勇猛,果敢刚毅。若派遣他随夏侯骏将军一同平叛,必定能旗开得胜!”

对于周处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来说,有机会出征疆场本应是好事。然而,他面临的这次出征机会却暗藏杀机。朝中大臣明显是设下陷阱,想置他于死地。周处在军中的两位上级,都是徒有虚名的贵族子弟,他们不仅毫无军事才能,还倚仗家族背景飞扬跋扈。而梁王司马彤更是对周处怀有深深的敌意,时刻都想置他于死地。

这两位纨绔子弟,竟然联手坑害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周处处境堪忧,但幸运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想害他。伏波将军孙秀看出周处此行凶多吉少,便劝他:“你有年迈的老母需要奉养,可以推辞不去。”

然而,周处却坚定地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我身为朝廷臣子,便不能再顾及家中老母。今日即便是死,我也要为国尽忠!”

另一位想拯救周处的是中书令陈准。他上奏朝廷:“夏侯骏和梁王都是皇亲贵戚,缺乏将帅之才。他们进不求功名,退不惧获罪。而周处是吴人,生性刚直不阿,忠勇果敢,得罪人太多,有怨无援。若派他出征,必将送命。应派孟观率一万精兵作为前锋,方能剿灭贼寇。否则,梁王必会让周处打头阵去送死,此战必败。”

陈准的苦口婆心却遭到了朝廷的漠视,他的建议被当成了耳边风。不仅朝臣们知道周处被坑的事,就连造反的齐万年也有所耳闻。这位伪帝对周处的威名早有耳闻,知道他曾善待羌氐人,对他既尊重又钦佩。得知周处将被坑害后,他感叹道:“周府君昔日在新平理政,我熟悉他的为人,才兼文武。若是他挂帅全权而来,我等岂能抵挡得住。可惜他受人制约,这样我们就容易对付了。”

然而,周处并非不明事理之人。他清楚此去凶多吉少,但他认为身为臣子就应该尽忠报国,不能因私情而退缩。这正是古代英雄的精神所在。于是,周处背负着弓矢和挎包,毅然踏上了征途。

(五)

翌年正月,两军相逢于疆场。当时,齐万年统领七万大军屯驻于梁山(非山东之梁山,乃今日陕西乾县之地),奉司马彤之命,夏侯骏逼迫周处以五千精锐发起攻击。

周处,英勇无畏,然他不愿士卒因己而遭难,更不愿朝廷蒙羞。他怒目而视,慨然道:“若无后援,必然败北。我之死不足惜,然国家之辱,实难容忍!”

司马彤见周处不从,竟以统帅之尊,再次强命其出战,同时虚伪地承诺:“周将军,尽管前行,我必派振威将军卢播与雍州刺史解系助你一臂之力!”

军令如山,周处无奈,只能慨然叹息,翻身上马,挥戈冲向齐万年大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周处虽文武双全,仍感凄凉悲怆,随口吟出一诗:“去去世事毕,策马向西戎。藜藿甘梁黍,期之克令终。”

吟诗之后,周处纵马杀入敌阵,瞬间斩下两名敌首,其勇猛之状,令晋军士兵士气大振,他们纷纷呐喊冲入敌阵,箭矢如飞蝗,刀枪狂舞,与齐万年军队展开激战。

战场之上,血光四溅,人仰马翻,犹如天崩地裂。这一战,惨烈异常,五千对七万,从清晨战至黄昏。周处及其猛士斩敌万余人,然敌军源源不断增援,而晋军却无人相助。司马彤所言之援军,犹如鬼魅,不见踪影。晋军士兵已近枯竭,饥肠辘辘,兵器残破。

放眼战场,人头滚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宛如人间炼狱。

“周将军,不可再战,贼军愈战愈勇,我军恐将全军覆没,速撤为妙!”

“撤吧!将军!再不退,恐无生机!”

周围将士纷纷劝说周处撤离,然周处却按剑立誓:“今日乃我尽忠报国之时,何谈退却!古时良将受命,出征前必过凶门以示决心,这便是有进无退!如今同袍背信弃义,形势岌岌可危,我身为大臣,理应以死殉国,此乃天经地义!”

英雄末路,慷慨悲歌。言罢,周处挣脱束缚,再次杀入敌阵。只见他剑法如神,寒光四射,斩敌如切菜剁肉。然毕竟气力有限,周处终因伤势过重,力竭身亡。敌兵箭雨如注,矛林密集,一代豪杰周处,英勇殉国。

两个无耻的官二代,终于如愿以偿地坑杀了一位英勇的将军。卑鄙小人,其祸甚于猛虎蛟龙。

当周处的死讯传遍朝廷时,文武百官皆不敢挺身而出指责梁王司马彤。幸而有些明智的大臣上奏称颂周处的忠诚和勇气,他为国家尽忠至死,应得到嘉奖。于是,朝廷降下诏书,追赠周处为平西将军,赏赐百万钱财,赠予墓地,并承诺赡养他的老母。

周处不仅是一位英勇的武将,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的文学作品如《默语》三十篇、《风土记》及《吴书》等,都是文史佳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江苏宜兴,人们建立了周王庙,用以祭祀这位伟大的英雄。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了励志的经典故事。

当周处离世时,西晋的文豪潘安奉诏作诗以纪念他。潘安被誉为“史上第一美男子”,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周处的赞美之情:“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这位美男子的诗作,展现了文人才子对豪侠战将的敬仰与赞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