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有11位军长,仅一位坚持到解放的周保中,为啥没有参与授衔?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22 09:46:34

翻开我军军史,有六件事是公认最难:

第一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行程长达两万五千里,终于在付出极大代价后抵达陕北。

而第二,则是西路军西征,从出发时的两万多人,最后回来的,只剩下不到五千人。

此外,坚守海南岛23年依旧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南方八省的三年游击,以及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都是我军军史上极为艰难的事情。

但要说最难的,相信很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在东北苦战14年的抗联。

抗联身处东北,不仅要克服冰天雪地、寒冷彻骨的恶劣气候,同时也要应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另外,还得提防无处不在的汉奸、土匪。

正是因为斗争环境的极其恶劣,抗联从成立之初3万余人的队伍,最终仅剩下不到两千。

而大部分抗联官兵,早已长眠白山黑水之间。

据统计,仅抗联牺牲的师级干部就多达120多位,此外,抗联还有超过40位的军级干部牺牲。

在这其中,抗联的11个军长,除两个投敌叛变外,剩余的大部牺牲,而曾任抗联第5军军长的周保中,却历经九死一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他不仅目睹了新中国的成立,并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中,随毛主席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不过,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作为抗联领袖之一的周保中,却未能参与授衔,这又是为何呢?

1、电台之说

有一种说法,是说周保中因曾经私自保留了一个电台,导致他没能参与授衔,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先来说说电台之说的来龙去脉。

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为保卫国土,东北各界并肩作战,一同对抗侵略者,而在这期间大大小小的抗日武装,便是抗联的前身。

到了1936年,为了把五个手指头攥成一个拳头,从而对敌人形成更有力的打击,在我党的组织下,活跃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联合到了一起。

至此,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联。

在最鼎盛时期,抗联人马达到了3万余人,并先后成立了11个军,其中,周保中就担任第5军军长。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日军在不断入侵的同时,也把东北视为其后方大根据地,所以不断往东北增兵,试图进一步经营和占据东北。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城镇以及农村,遭到了日军全面的“扫荡”。

而为了彻底消灭抗联,日军最高峰时在东北的兵力达到75万之多,而抗联只不过才有三万多人而已。

并且,这还没有把为日军卖命的伪军算进去。

数几十倍于我的兵力,使得抗联的生存空间遭到了极大的压缩,处境也愈发艰难,单是兵力上的悬殊还只是其一,更主要的,是日军不断地封锁和围剿。

封锁方面,日军自1937年年底,开始实施“集团部落”计划,其中包括“归屯并户”、“出仓纳粮”等。

而诸个政策中,以“归屯并户”最为恶毒。

当时日军为了切断抗联的物资供应渠道,把分散居住的老百姓,强制集中到了几个大屯子里,并严加看管,凡是出入,必须经过层层盘查才行。

如此一来,抗联想从百姓那里购买物资就成了难事,而百姓想暗中资助抗联也几乎不可能了。

这就导致,抗联的物资开始出现短缺,发展到后来已经到了奇缺的地步,没有粮食、没有衣物、没有医药,都是当时抗联面对的问题。

而最缺的,则是枪支弹药。

毕竟没有粮食可以暂时忍一忍,没有御寒的衣物也能勉强扛一扛,没有医药那就靠自愈,但没有枪支弹药,又该怎么打敌人呢?

正是因为如此,抗联的人员开始出现大幅度的减员,仅在1938年的上半年,就减员达到了7000余人。

而到了1940年之后,抗联更是艰难无比,无奈之下,包括周保中在内的抗联队伍,只得暂时退入苏联境内。

在这里,周保中得到了苏联人的一些帮助,包括向他提供了电台和武器。

但这个电台,也是作为在能联络上中央时使用的,并且,在苏联期间,周保中始终坚持部队归党的领导,而不是苏军的附庸,为此,他还曾与苏军代表发生争执,但不管如何,他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立场。

而到了1945年5月后,苏军开始部署对日作战,因此周保中得以率部返回东北,以配合苏军在东北地区的对日作战计划。

在这个期间,为了保持与苏军之间的联系,周保中确实是保留了电台。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保留电台只不过是战事需要而已,完全没有其他的什么想法,并且,周保中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留存下来的日记,记录了他从1936年3月一直到1945年8月的日日夜夜。

在这其中,他与苏军的交流,都有极为详实的记录,每一件事都有据可查。

所以,周保中称得上是光明磊落,连毛主席都赞扬他是“民族英雄”,还当众评价周保中“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这样一位光明磊落的汉子,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日月可鉴,他又怎么会干出一些违背自己良知和原则的事情呢?

因此,所谓电台之说,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2、原因并不复杂

而周保中之所以没有参与授衔,其实原因并不是很复杂。

1955年的大授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评定军衔,而这就意味着,这是一项工程量极为浩大和繁重的工作。

而在评定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诸如资历,再比如军功,以及影响等等,都是要被纳入考虑的范围,而为了评选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毛主席在评选之初,就提出了一个主张。

当时毛主席主张,凡是转业到地方的军人,一律不参与授衔。

并且,毛主席还以身作则,辞去了原本要授予他的“大元帅”军衔,而在毛主席的带头示范下,当时众多已经不在军队中工作的元勋们,也都没有参与到评选军衔的工作之中。

这其中,包括有被列入共和国36位军事家的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另外,在战争年代居功甚伟且素有威望的多位将军也未参与授衔、

而这其中,就有周报中。

当初在1945年回国之后,周保中曾一度在东北民主联军工作,担任过吉辽军区司令员,参加了解放长春等战役。

到了1949年时,周保中又担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总之当时一直是在军队工作。

但在四野大军南下后,周保中搭档二野名将陈赓一起去了云南,并在1950年的2月,率部解放昆明。

而这一去,周保中就留在了云南。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担任军管会主任的为陈赓,而副主任便是周保中。

自此,周保中一直在云南工作至1954年,到了1954年年中,周保中因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导致身体状况连连,不得不离职回到北京休养。

也就是说,从新中国成立之际,周保中就脱下了军装进入到地方政府工作,而按照军人转业至地方后不参与授衔的标准,他没有授衔也是十分正常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屹立海南岛23年红旗不倒的冯白驹,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是离开军队转入到了地方政府工作,所以也没有参与授衔。

当然,有人会说那陈毅不也是不再军队工作了吗?他怎么就参与授衔了。

要知道,陈毅是不在军队了,但他作为中央军委的十二成员之一,按照苏联当时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参与授衔的。

并且,陈毅代表了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以及新四军,自然就能参与到授衔之中。

类似陈毅的例子,还有个闫红彦,他代表的是陕北红军,在刘志丹等陕北红军领导人都已经牺牲的情况下,闫红彦就是陕北红军的一面旗帜。

3、“三个一级”

虽说周保中并没有参与到大授衔之中,但他却获得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荣誉。

什么特殊荣誉呢?正是三枚一级勋章,分别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而在1955年大授衔时同时获得三枚一级勋章的,放眼整个开国将帅中,占比也并不多。

开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这二十位元勋,自然是都获得了三枚一级勋章,他们立下了的不世功勋,也确实应当被授予如此荣誉。

再往下,55年授予上将的55位将军中,有36人获得了三枚一级勋章,此外,175名中将中,有15人获得三枚一级勋章,798名少将中,有3人获得了三枚一级勋章。

而没有军衔却同时授予三枚一级勋章的,只有两位,分别是冯白驹和周保中。

这份特殊的荣誉,其实已经说明了党中央对抗联以及琼崖纵队的高度认可,更说明了对周保中和冯白驹的肯定。

当初在东北时,周保中曾有次受伤后,在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咬着牙让医生用钳子把打在退里的子弹拔出来,还亲眼督促医生剪掉伤口周边的烂肉。

还有一次,他腹部被敌人打穿,肠子都流了出来,但他坚持着不下战场,愣是用鸡皮糊上后继续指挥战斗。

但就是这么一个铁打的汉子,在进入1954年后,身体就越来越差,曾经的创伤不断发作,饱受病痛的折磨。

即便如此,他还是带病工作,去给杨靖宇将军盖棺封墓,帮助抗联的老战友解决问题,撰写回忆材料,丝毫不愿停下来。

最终,在1967年的2月22日,周保中将军因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终年62岁。

回顾周保中将军的一生,出生于云南的他,在人生的前二十年,连雪花都没见过,却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战了数十年,他以及千千万万的抗联战士所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