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二胎后,我发现:感恩之心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兰妈谈育儿 2024-07-25 20:10:52

文/兰妈谈育儿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女儿又如往常一样,屁股往凳子上一坐,等着把饭端到她面前

不大一会儿,吃饭吃到一半,口渴了,她就起身去冰箱拿喝的

结果呢,回来时手上只拿了一瓶养乐多饮品,然后自顾自地喝了起来

对面的妹妹看到后,什么话没说,只是起身到冰箱去重新拿饮料

而反观妹妹就不一样了,她回来时怀里抱着好几瓶养乐多

先是分给我2瓶,又分给姐姐2瓶,最后给她自己留了2瓶

看到妹妹如此体贴,我随即说了声“谢谢”

妹妹听到这句话后更加开心了,帮我把养乐多打开并送到手上,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关心说:“快喝吧,你做饭那么累、还那么热”

再看看旁边姐姐,除了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妹妹的分享之外,还满脸敌意地对妹妹讽刺说:“就知道撒娇卖萌,真恶心”

听到这里,我坐不住了,直接批评姐姐说:“你自己喜欢吃独食就算了,还看不惯别人身上的优点,就你这性格,将来到了社会上是很容易吃亏的”

于是,一场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的亲子矛盾又再次被拉开了

可等到晚上心情平复再次沟通这个话题时,女儿却又告诉我:“不是我不愿意分享,而是每次给你什么东西时你都说不需要、让我自己留着”

现在多想想,事实也确实如此

想想以前的大女儿,有好吃的、好玩的,也会拿回来给我分享

可那个时候,总觉得“我们是大人,怎么能跟孩子抢吃的、抢玩的呢”

于是,面对孩子的热情分享给出的回应总是冷冰冰的“不用”、“我不需要”

现在看来,孩子有没有感恩之心、能不能和父母友好相处,这跟他们从小的经历和成长体验有着直接关系

特别是感恩之心的培养,通常都是少不了以下几种环境养分:

第一:鼓励

带孩子多接触不同人群

没有人生来就抠门、孤傲,恰恰是有经历、有故事的孩子才会反常地封锁内心

有一个10岁女孩,看起来特别霸道,看到妈妈给别人买东西时气得跺脚,取快递如果没看到自己的东西,也气得扔东西发泄情绪…

一直以来,妈妈都觉得她女儿就是典型的白眼狼、自私自利,将来也很难打开社交圈子

可直到有一次发现,妈妈才彻底改变了想法

那一次,为了迎接大姑姐儿子的生日,妈妈特意提前20天就精心挑选礼物,有各式各样的零食,还有仪式感的半成品零食花束

而这件事被女孩发现后,却在一旁生闷气地指责妈妈偏心,还扬言说:“如果那些零食都是给姑姑家孩子买的,那我就半夜起来偷着吃光,吃不完就扔了”

妈妈只觉得不可思议,她没想到自己女儿能自私到“扔了也不给人家”的地步

借着情绪,妈妈狠狠地把孩子批评了一顿

没想到,女孩直接开始泪眼汪汪起来,一边委屈地抹眼泪,还一边抽泣地解释说:

“姑姑家的那个哥哥可坏了,每次都欺负我,自己在那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我想要尝一口、玩一会都不行,还骂我,让我滚一边去,别碍他眼”

看吧,没有人突然厌恶一个人,自私背后也往往是分享过之后的伤痕累累

不想孩子失去分享快乐,作为家长,我们最需要的也是带孩子多接触不同人群

面对兴趣相投、彼此尊重的人,好好珍惜

面对贪得无厌、品行不端的人,只需要做好彼此就好了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习得不同的人不同相处、不同的事不同应对方法

第二:支持

允许孩子能自己做决定

看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你心中最重要的人是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简单的街头访问里,却没有一个人心里把父母放在第一位

有些要么对父母闭口不提,要么是父亲排倒数第一、母亲排倒数第二名

问及原因时,有多半部分人都觉得父母不懂得尊重,从小到大不是非打即骂,就是不停地挖苦讽刺

事实上,任何关系都需要经营、和维护,尊重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有这样一个女孩,性格比较活泼贪玩,每次只要跟伙伴们在一起那几乎就是不玩到天明不罢休

有那么一次,女孩过生日,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都带着各自孩子前来庆祝

几个孩子见了面,也是玩得不亦乐乎,上蹦下跳、嬉戏打闹,全然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深夜

妈妈眼见其她家长喊孩子睡觉喊不动,就气急败坏地推门而入,先是提醒大家“该睡觉了,不要玩得太晚”

然后又指着女儿大骂:“你自己没出息,还带着人家一起玩得那么晚,知道阿姨们为什么不愿意带自己孩子来找你玩吗?就是怕你把他们带坏了”

那一刻,女孩的愤怒值达到顶峰,顺着妈妈的意思就开始把小朋友们往外赶,嘴里还讲气话说:“你们走吧,以后都不要来了,免得到时候把你们带坏了,我可担不起那么大的罪名”

从事情本身来看,或许女孩的话有些阴阳怪气、太情绪化,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又如何教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呢

所以,父母就是孩子成长里的参照物,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那自己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

就像孩子贪玩到深夜还没有睡觉意识,那家长有没有营造正确的晚睡规则呢

与其讽刺孩子的缺点、不停地挑孩子身上的毛病,不如换种支持视觉,定好“早睡早起”、“什么时候睡觉”、“还剩多长时间”,然后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随着全家人、或者更多小朋友一起去做这件事,你会发现集体带动要比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要有说服力

第三:接受

对孩子的好意说“谢谢”

看过这样一段话蛮经典的:

没有会不会,只有想不想,如果什么都会了,那一段关系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刚开始读这句话的时候或许有些前后矛盾,可深度领悟又是另一番景象

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说

“会”与“不会”是在于孩子“有没有态度”的想不想,而“什么都会了”的天才儿童背后,往往是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起跑线压力

认识一个朋友,小学没毕业

也正是吃够了“没学历”的苦,她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考大学、出人头地

为了实现这份期望,她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专门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成为一位陪读妈妈

平时呢,锅里的第一碗饭,永远都是先盛给两个孩子,商场里遇到打折活动也是一样,买的从来都是两个孩子的东西…

本以为如此全心全意付出,两个孩子会被她养得知恩图报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有一次,就因为有事耽误没能回家做饭,她就打电话解释情况,还没来得及说出“在外面买着吃”的话,也被大儿子率先发脾气地堵住说:“你想饿死我呀”

那一刻,妈妈的喉咙像是堵着什么东西似的,说不出来话了

事实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讲话态度如何,都藏在平时的相处日常里了

就拿朋友本身来说吧,她的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难沟通,而是来自错误的回应方式

记得孩子还小的时候,小家伙每次见到妈妈都叽叽喳喳地分享个不停

而朋友呢,总是冷冷地回应说“知道了”,孩子把学校发的鸡蛋、和橘子带回家送给妈妈,得到回应也是:“我不要,下次不要再带回家,留着在学校自己给吃了”

这就是正向回应的认知缺乏

不想孩子将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你,那聪明家长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当成“外人”看待

所谓的“外人”呢,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人,而是像我们对外人那样客气、尊重、还有轻言细语的态度

如果我们每次面对孩子的好意,都说声“谢谢”

如果我们每次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也说声“对不起”

那“谢谢”就有继续努力的意义,而“对不起”也有了减少内心伤害的必要

第四:等待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没有人能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也很少有人被贬低伤害了,还能镇定自若地笑脸相陪

对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成长,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然后静待花开

有个亲戚,也是一个整天就是围着灶台、和孩子打转的全职妈妈

有次到她家做客,刚敲响房门,就探出一个小脑袋,一边拉着我进屋,还一边喊“妈妈,妈妈,家里来客人了”

妈妈呢,从厨房出来后,看到躺在沙发上玩游戏的大儿子就一直对比说:

“你看看你,好歹也是哥哥,怎么连妹妹都不如”

“没长眼睛就算了,也没长耳朵吗?家里都来客人了,还不知道动一动”

“我就是养条狗,也知道摆摆尾巴回应人,看到你就来气”

于是,母子俩就当着屋里几个人的面开始拌嘴吵架

那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拆台埋怨,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话了

后来,等到客人都走了,妈妈才能有机会坐下来好好吃顿饭

看着桌子上仅剩的几只虾,她拿起来准备剥皮吃,可儿子却眼疾手快抢走了

小女儿见状,直接问哥哥“你把虾抢走了,那妈妈吃什么”

哥哥回答说:“她不需要”

妹妹继续问:“你怎么知道不需要,你问妈妈了吗”

哥哥有些不耐烦地问:“不信,你自己问呀”

果然,当妹妹问妈妈:“你吃不吃虾”时,妈妈的回答是:“没事,你们吃吧”

而当时,我把这件事说给关系比较好的一位朋友听时,她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朋友说: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会把虾一人一半地分走,因为虾没了可以再做,可如果孩子习惯了什么东西都自己霸占着,那就是一辈子的品德问题”

可见,分享观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生活上的品行引导

作为父母,我们也更应该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把什么东西都让给孩子

这也不是自私,是属于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构造

就像所谓的“哪有大人跟小孩抢东西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或许更乐意跟父母一起“抢”一样东西

记得前不久,兰妈做了一道西兰花,平时孩子连看都不愿意看一下

可那一次,我当着孩子面就把西兰花全部夹到碗里,并故意说:“都是我的,你们谁也别抢”时,她们却出奇地兴奋

然后,一个拉着我、一个压着我,直到把西兰花抢走塞进嘴里,最后还一个劲儿地夸“好吃、真好吃”

所以,养好孩子的窍门就是:饭在于吃好、不在于太饱,话在于态度、不在于道理多深,而教育也在于以身作则,不在于让孩子领先多少

那么,关于感恩之心是需要从小培养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