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寒枪俏罗成,居然是虚构的。他在历史上的原型是谁?

丰丰谈历史 2023-09-15 06:58:05

“冷面寒枪俏罗成”,很多人对罗成的认识,来自隋唐年间题材的各类评书、小说和影视。

在评书和小说里,罗成是白虎星君下凡,银枪白马,帅气不凡。

他又是隋唐年间的第7条好汉,后期更是夺得天下的武状元,武力值超群,一生少有败绩。

李世民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打下了洛阳,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可以说,罗成是古典评书里一个非常经典的,少年将军的形象,获得了众多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罗成这个人呢?如果没有,他的历史原型又是谁?

01、罗成的父亲罗艺是谁

在古典小说《说唐》里,罗成的父亲,是罗艺。他原是北齐的勋贵,投降隋朝后,被加封为靖边侯,为隋朝驻守边疆。

罗艺武功了得,使一杆滚银枪,是乱世的枭雄,可惜死于苏定方之手。

而在评书《隋唐演义》和《兴唐传》里,罗艺的身份更上一层楼,成了隋朝的北平王。

他手握大军,驻守北平,对隋朝是听调不听宣,可以说是燕山一带的土皇帝。

罗成正是在他的培养之下,从小就苦练武功,早早就上战场磨炼,学得一身本领,后来成为乱世的英雄。

而我们翻阅史料,会发现,历史上,果然有罗艺这个人。

只不过,罗艺的人生轨迹,和小说及评书里写的,大不一样。

历史上罗艺,从来不是什么北齐的勋贵。他自幼从军,因善于骑射,打仗的时候也敢于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成了隋朝的大将。

隋朝末年,天下皆反。罗艺镇守物产丰富、兵器精良的涿郡,面临着众多盗贼和各路人马的觊觎。

涿郡里其他留守的守将,不是不敢出战,就是没有能力打胜仗。

唯有罗艺,一马当先,挺身而出,连连取胜,杀敌数也不可胜数,守住了涿郡。

罗艺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守将赵十住等人,记恨罗艺,竟不顾大敌当前,想要杀了罗艺,抢回对涿郡的主导权。

还没开始行动,消息就泄露了。

罗艺登高一呼,军民们都站在他的这一边。于是,赵十住等人也不敢再作乱,乖乖做了罗艺的手下,听命于罗艺。

罗艺也趁着这个机会,自立为幽州总管,成为北方一股强大的势力,各方的势力,都想要拉拢他。

罗艺分析了各方的形势之后,于武德三年,投奔李唐。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李渊。由于罗艺兵强马壮,能力又出众,李渊对罗艺的来投,十分兴奋,不仅封他为燕王,还赐他姓李。

我们都知道,李,是唐朝皇帝的姓氏。臣子被赐姓李,被称为“赐国姓”,荣耀无比。而这也是李唐皇帝拉拢功臣的常用手段。

罗艺,从此改名叫做李艺。不过本文为了方便理解,还是把他叫做罗艺。

罗艺投奔唐朝之后,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攻打刘黑闼的时候,罗艺领兵数万,打破刘黑闼弟弟率领的军队,斩首和俘虏8000人。

李建成二次攻打刘黑闼,又是罗艺配合作战,与李建成在洺州会师。刘黑闼也兵败被杀。

随后,李渊又因罗艺威名赫赫,派他驻守泾州,防范突厥。

而此时,正值李建成和李世民斗得你死我活。

罗艺虽然和两人都一起征战过,却选择站在了李建成这一边,还得罪过李世民。李世民的亲信到他的营中,还被他无故殴打。

然而,在玄武门之变中获胜的一方,却是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并未计较罗艺的这些往事,而是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还给了他1200户食邑。

可是,罗艺却一直忐忑不安,觉得李世民迟早要报复自己。

于是,他一咬牙,决定直接起兵造反。

罗艺占领了豳州之后,李世民派大舅子长孙无忌和大将尉迟敬德来讨伐罗艺。

大军还没到达豳州,罗艺的军中,就先起了内讧。罗艺被部下打败之后,抛妻弃子,仓皇带着几百名起兵,要逃往突厥。

可是这些最后跟随他的人,随着一路的奔逃,也人心涣散。

最终,罗艺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杀死,首级被送往京师。

纵观罗艺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幽州一带起家,并曾驻守边境之外,历史上的罗艺,和小说里的罗艺,没有多少相同之处了。

小说里的罗艺,是隋朝的靖边侯,有些版本是北平王,为大隋守边。

历史上的罗艺,是唐朝的燕王,为大唐守边。

小说里的罗艺,一生是隋臣,即便后来默许儿子罗成造反,却也没有亲自起兵,且当时的罗成,还在瓦岗寨。

历史上的罗艺,却直接投奔了唐朝。

小说里的罗艺,被犯边的苏定方暗算杀害。

历史上的罗艺,却是因为造反,被部下杀死。

我想,这是古代的小说家,为了给罗成安排一个合适的身世,选中了同样姓罗的罗艺。

而小说里的罗艺,是作为罗成的父亲存在,也是为了罗成的剧情服务的。

和历史,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

02、历史上的罗成

既然历史上的罗艺,和小说里的罗艺,没有多大关系。

那么,历史上的罗成,是不是真是存在的呢?他真的是罗艺的儿子吗?

从史书记载罗艺造反失败后抛妻弃子想投奔突厥来看,罗艺是有儿子的。

但是史书对罗艺的儿子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记录罗艺儿子的名字。

更何况,从罗艺的经历来看,他的儿子和小说里的罗成,扯不上半点关系。

罗成先是去瓦岗寨跟随表哥秦琼造反,再离开瓦王,成为洛阳王世充手下的一字并肩王,最后投奔李世民,死于刘黑闼之战。

这和罗艺的人生轨迹,唯一重合的地方,就是罗艺和罗成,都参加过刘黑闼之战。

我们可以设想,没准那时候罗艺的儿子,也跟随在身边。

但是凭借这个小小的、还不一定存在的交集,说罗艺那没有记载的儿子,就是罗成的原型,未免太过牵强。

那么,罗成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历史原型,被嫁接到罗艺儿子的身上呢?

翻阅史书,还真有一个人和罗成的人生轨迹很像,那就是李世民麾下大将罗士信。

罗士信,原本是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的部下。

隋炀帝大业九年,张须陀被派去征讨长白上贼。罗士信主动请战随行,张须陀却哭笑不得:你年纪太小,连盔甲都穿不上,怎么打仗呢?

罗士信一听大怒,当即穿上两副重甲,挂着两壶箭,飞身上马,向张须陀展示他的英武。

张须陀被他折服了,把他带在了身边。

这一年的罗士信,只有14岁。

他年纪虽小,上了战场,却勇猛无比。

敌军刚刚列好阵,他便驰马冲入阵中,连杀数人,并砍下其中一人的首级,抛向空中,再用长矛接住首级,在敌军阵前耀武扬威。

此后几年里,罗士信每战都冲在最前面,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隋炀帝那里,隋炀帝特地让人画下张须陀和罗士信战斗的场面,以表彰他们的功劳。

而在跟随张须陀作战的日子里,罗士信身边有一个亲密的战友,那就是秦琼秦叔宝。

大业十二年,瓦岗寨大军攻打荥阳城。隋炀帝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正面迎战瓦岗。

不料,张须陀在瓦岗李密的计策之下,战死沙场。他的部下,被镇守虎牢的裴仁基接收,继续和李密交战。

罗士信,也在其中。

第二年,裴仁基就因为隋朝的内部斗争,投降了李密。罗士信也跟着裴仁基来到了瓦岗寨。

然而,没过多久,瓦岗的李密就被王世充打败。罗士信也在大战当中受了伤,被王世充俘虏。

一开始,王世充非常看重罗士信,不仅给了他许多封赏,还和他同吃同睡。罗士信也因此愿意为王世充效力。

可是,随着瓦岗来投靠王世充的将军越来越多,罗士信对王世充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待遇也直线下降。

有一次,王世充的侄子看中了罗士信的马,王世充居然不顾罗士信的反对,把马夺走,送给了侄子。

罗士信在王世充身边,越来越待不下去了。

在罗士信投降王世充2年之后,王世充命令罗士信率军攻打唐朝的谷州。罗士信趁机率领部下,投奔了唐朝。

后来,罗士信在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拿下洛阳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绛州总管、剡国公。

武德五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起兵,仅用半年时间,就恢复了原先窦建德的地盘。

李渊派李世民领军征讨刘黑闼。罗士信作为李世民的部下,也随军出征。

李世民从刘黑闼手里打下洺水城后,命令王君廓守城。

然而,刘黑闼的大军立刻反击,眼看又要把洺水城夺回去。李世民3次率军增援,都没能成功。

李世民担心王君廓守不住洺水城,罗士信便自告奋勇,代替王君廓守城。

于是,李世民在洺水城的西南方向,通过旗语的方式,命令王君廓率部突围,同时也吸引刘黑闼大军的注意力。

罗士信则趁乱率领200精兵,混进城内,接管了守城的重任。

然而,洺水城地形不占优势,易守难攻。加上罗士信进城不久,又天降大雪,和唐朝的大军失去了联系。

8天之后,刘黑闼的大军依然利用甬道攻破了洺水城。罗士信则成了刘黑闼的俘虏。

刘黑闼久闻罗士信的大名,想要招降罗士信。

罗士信却宁死不屈,最终被刘黑闼杀害,年仅23岁。

纵观罗士信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和小说上的罗成,非常相似。

其一,人生轨迹相似。

罗士信,一开始是隋朝的将领,后归瓦岗,又在洛阳的王世充处效力了一段时间,主动投降了唐朝,并帮助唐朝拿下洛阳,死于刘黑闼之战。

这和书上罗成的人生轨迹,一模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身份不同,每段经历的细节也就不一样。

其二,战斗力相似。

从罗士信的打仗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勇猛,是非常有名的,曾单骑掠阵。被俘虏的时候,对方也因他的勇猛,希望可以招降他。

书上的罗成,也是以武艺而威名赫赫。他是隋唐时期的第七条好汉,后期更是拿下天下第一的武状元,在实战之中,几乎没吃过亏。

其三,去世年纪一致。

罗士信的去世年龄,不同的史书记载不一,有说20岁,有说28岁。不过各版史书一致之处在于,罗士信大业九年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是14岁。

从这我们可以推断出,他武德五年被刘黑闼杀害的时候,只有23岁。

而罗成,随着不同版本评书的演绎,人物年龄也有了差异。但民间一直流传着“二十三罗成关”的说法,也就是一开始的版本,罗成活了23岁。

这也和罗士信一样。

所以,我觉得,罗士信就是罗成的原型。

03、人物形象演变

看评书多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虽然在《说唐》里,只有罗成,没有罗士信。但是很多评书中,这两个人是同时出现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罗士信在评书中的形象。

评书里的罗士信,是“四猛十三绝”中的第一猛,天生神力,武力值超群,人却比较呆傻,是个铁憨憨的打手形象。

他一开始是个放牛娃,后来被秦叔宝收为义弟,跟随秦叔宝打仗。还在瓦岗寨的时候,他就战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评书里的罗士信,从人物形象,到人生经历,都历史上的罗士信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借用了罗士信的名字罢了。

反而是罗成,更像历史上的罗士信。

那么,评书里为什么用了罗士信的名字,却要把他的人生经历挪到罗成身上呢?

这就要看看罗士信和罗成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评书里的演变了。

早在罗贯中写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隋唐两朝志传》里,罗士信就已经出场了。

则在较早的小说中,都没有出现罗成这个形象。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唐秦王词话》里,“罗成”这个名字开始出现。

不过书里说,罗成,字士信,也就是说,罗士信和罗成是同一个人,只不过罗士信的名字被改了。

再晚些的袁于令《隋史遗文》和褚人获《隋唐演义》,罗士信和罗成,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人。

罗士信的事迹,和历史上大体一致,只是丰富了很多情节。罗成,则是罗艺的儿子,秦叔宝的表弟,也是一个少年将军。

到再晚些的《说唐》,则没有了罗士信。而罗成的人生经历,被描写得更加丰富了。他不仅是罗艺的儿子,秦叔宝的表弟,还拥有了罗士信的人生经历。

《说唐》为后世的相关评书奠定了大框架,也奠定了罗成的人物形象。

后面的单田芳《隋唐演义》、陈荫荣《兴唐传》、王玥波《大隋唐》等读者们比较熟悉的评书,都是在说唐的基础上加以演绎的。

为了情节想要,这些评书里,再次出现罗士信这个人物。

但是他的主要事迹,都已经给了罗成,罗士信显然不能再重复这些情节。

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了“四猛十三绝”中的铁憨憨罗士信,和历史上的罗士信,除了名字一样,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大体上的演变过程应该是:

罗士信单独出场;罗士信多了罗成这个名字;罗士信和罗成变成了两个不同的人;罗成糅合了罗士信的人生经历并加以丰富,罗士信被删;罗士信再次出场,变成了和历史上截然不同的人。

这个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