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绝的心态:我不要了!

鹿和角儿 2024-09-07 16:44:48

最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好东西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

为啥?

一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未知的变数和风险太多。

二是,任何好的东西,淡泊的心态,高贵的气质,深刻的思想,通透的智慧,丰富的阅历,那都是时间积累后有内而发的自然长成的结果,而不是一板一眼,严丝合缝,苛刻规训下的“教条产物”。

上了35岁,我最想成为的就是“爽人”;

就是不拧巴,不纠结,既不为过去的事内耗,也不会预支未来的烦恼;

洒脱超逸,直爽明快,当机立断。

而生活中,我所说的这类人,有个普遍的心态,就是“我不要了”!

因为敢于放弃,敢于创新,敢于向从前挥手告别,才能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对自己的笃定和信心,才敢说“我不要了”。

当然,想要保持这种心态,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要隐忍克制,不能随便抱怨;

要勤俭节约,不能白白浪费。

要随和谦虚,不能有自己的个性。

没有成熟心智的大多数人,就会主动或被动地模仿环境默认的一种“刻板形象”:

有发展前途的大学专业,千篇一律的兴趣爱好,稳定体面的工作,适合般配的爱人,较多的人脉,辛苦节俭的习惯,工作家庭两头忙的生活。

即便身处其中的人,感到抑郁,痛苦,煎熬,也要咬牙坚持下去。

然而,像鲁迅说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为什么不可以有适度的浪费?

为什么不能有小众的兴趣爱好?

为什么不能喊苦喊累?

为什么不能从事有自由度的工作?

为什么必须朋友遍天下,为什么必须得性格外向?

说白了,过去这个社会,就连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也往往暗含了一种“结果导向”,即在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个职位上,做了很多年,做得很成功,而不是一个人活出了自己真正的样子,充满力量和自由的快乐样子。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有个词,叫路径依赖;

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一旦进入了某个路径,就会对它产生依赖,哪怕它是条不归路。

换个说法就是,考虑到一个人曾经的情感投入、沉没成本、心理习惯,他会继续重复以前的模式,维持现状,而不会做出改变,不会探索新的可能性。

例如,让你遍体鳞伤的爱人,你出于对他的旧爱和养成的习惯,不愿放弃;

一个让你长期抑郁,拿不到什么结果,更看不到未来的普通工作,你既没做出调整和改变,又迟迟不肯离开。

一个给你气受,瞧不起你,伤你自尊,拿你当“血包”的闺蜜哥们,或亲戚,你却自欺欺人地选择不疏远他们,不反击他们。

你纠结什么呢?

怕失去依靠和人心?

人家就没打算给你依靠!人家就没有什么心,你还操什么心呢?!

怕从前的投入和成本浪费了?

要我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你人生的挺多精力、时间、金钱、情感,就是用来浪费的!

正是你浪费的这些宝贵东西,才成就了今天的你,才成就了你的成熟和睿智,才让你认清了人生和人性的很多真相,并能更好地调整和改变自己。

所以,“浪费”、被耽误、迷茫、走错了,都是“正常”的!

不信你问问自己,回顾一下:

有人教过你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建立积极健康的三观吗?

有人教过你,如何和一个好人谈恋爱,并经营好婚姻吗?

有人教过你,和同学同事发生了矛盾,被他们欺负,应该如何有效体面地解决吗?

有人教过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吗?

有人教过你,如何理财,如何求职面试,如何培养商业思维吗?

有人教过你,怎样打扮,怎样穿衣,弄什么发型,最符合你的气质,能凸显出你的美吗?

没有!

那走错了路,说错了话,识别错了人,花了冤枉钱,那不是太正常了吗?

人,很多时候就是一堆“观念”的集合,你被灌输了什么,你基本就会按照它去做。

那么,你要改变,就要把原来的观念“卸载”下来。

事实是,这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bug,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总之就是,不要再自责和自我否定了!

你的感受,非常重要!

任何让你觉得很不值得的人和事,你都可以扔了它。

不必要纠缠,越纠缠越陷入深渊;

不必非要一个结果,目前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结果;

不必焦虑,越焦虑,你越难理清头绪。

不要高估一件事,一个人对你的重要性。

环境在变,人也在变,没什么能永远停留在过去。

如果受的苦,遭的罪,远超过你尝到的甜,如果你放弃的结果不会很坏,那就放弃吧,潇洒地告诉自己,我不要了!

人,最难放下的是“我执”,不要,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END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