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紧迫,直入正题。
① 科举要看哪些书目及花费
明朝科举考试要考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光读这些也不行啊,还得读一些注解类的书籍,比如《太极通书》《西铭》《正蒙》《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近思录》、《续近思录》、《衍义》、《正蒙皇极》、《经世书》、《大学章句》、《或问》、《语孟集注》、《中庸章句》、《或问》等等儒家经典。另外,不得读点史书和唐诗宋词来增加文采。比如《两汉书》、《三国志》、《南北史》、《晋书》、《隋书》、《唐书》、《宋书》、《资治通鉴》。
明朝的书价格怎么样?
拿明朝科举通用教科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举例,这一套书在明朝的售价是2两银子。以上是30本书,一共要花费60两银子。(还不全哈,太多太多没有计算在其中)
那2两银子相当于什么物价呢?
二十四史札记·三十六卷记载:正常年月,苏州、杭州、常州、镇江等地,一两银子能买四石米。如果赶上天灾年,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
这是教科书、课外教辅、练习册等基础书本,还要不要请私塾先生,要不要买笔墨纸砚?无师自通的天才还能有多少啊。
明朝刑部主事张文麟在私人笔记《端岩公年谱》记载自己两次乡试的经历:
弘治十四年,三场毕,乏盘费,迁延数日而归。
弘治十七年,场毕,是时,又欠盘费十六。
真服了,这还是祖上有点东西的考生,一个乡试考到没钱回家,在南京城“乞讨”多日才凑俩钱当作回家的路费。
② 请私塾先生的学费
明朝的普通村办私塾收费标准是,一位学生一年学费是100斤谷子,差不多是1石(明朝1石折150斤)。
这种级别的私塾也就顶多教学生认识几个字,想考科举,是不是想多了。
明代大才子冯时可在私人日记《雨航杂录》中写到,万历十八年,应天府少司马赵可怀请名师教导自己的两个孩子,花费如下:
命一承舍具聘书,每年具修脯二百四十金,别具彩缎二、银花二,令本地府县等门延请。
晚明“西湖渔隐主人”写的小说《欢喜冤家》记载,一个来自扬州的秀才备考举人,光考试购买笔墨纸砚等考试文具支出,一次需要10两银子。
自买卷子、文房四宝,一应进场之物,共要十两银子。
对明朝考生而言,也就纸稍微廉价点,因为造纸术发展到明朝已经非常发达,倒是不可能贵到哪里去。
但是考试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这种出门在外的附加支出,那就根据个人情况计算咯。
③ 明朝自耕农的收入
这一系列支出已经够头大的,再看看自耕农(真正有地的农民)一年收入多少。
明朝的江浙地区的自耕农规模大小不一,三五亩地、十亩八亩和三四十亩的都有。以浙江嘉兴府海宁县为例,中等田每年年可产米、麦、豆3石以上,上等田则更是高达5石左右。
如果说家里有十亩中等田,应该算是不小的自耕农户吧,每亩按4石综合产量,一年的总收入是40石。(税前)
40石相当于多少银两呢?
明朝洪武十八年,规定1两银子可以换2石米。明朝万历年间,7钱至1两银子兑换1石米。我们顶格来算,按1石米折1两银子。一个拥有10亩地的家庭,一年最多赚40两银子。
40石米是总产量,自耕农自己要吃掉多少呢?
根据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记载,一个明朝的成年佃农每年要吃谷子7石2斗(差不多是860斤)。小孩吃谷3石6斗,一个三口之家每年要吃掉18石三斗。(一般情况要远远大于这个家庭人口数,古代人喜欢生孩子,独生子女的情况非常少)
一家三口拥有10亩田的话,总产量40石米谷,单在吃饭上消耗18石。这只是纯吃粮食,而且还是有地的自耕农,那租地耕种的佃户的生活根本不能想象了。
<算到最后,我也算迷糊了,大家帮象某算一算吧>
你以为这就行了吗?
攒俩钱就想科举,开什么玩笑,别忘了自己是什么身份,还得看看身份符不符合。
明朝的等级规定中,十二等级除了丐户(被朝廷贬为贱民的群体)、堕民(比如娼妓等从事特定职业的群体)、乐户(卖艺或卖身的艺伎和色妓)、渔户这些人没有科举待遇,其他阶层享有平等科举的权益。
只要排除以上四种身份,才具备科举考试的资格。
到这,是不是多多少少能够体会到范进为什么疯了吧?
换作我,也得疯一回,当作是对过去的疯狂宣泄……
[抠鼻]大明是有等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