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鲫鱼入侵我国,对付了它67年仍杀不绝,为何不吃掉它?

智趣百晓生 2024-11-13 13:46:24

广西钓友老王放下鱼竿,一脸无奈。这已经是他今天钓上来的第十条罗非鱼了。在这条小河里,这种被称为“非洲鲫鱼”的入侵者早已霸占了鱼类的半壁江山。

对于罗非鱼,广大网友们对它的态度和口感却是云泥之别。有的说它刺少肉质鲜,有的说它腥味重难下咽,钓到一条恨不得踩死,究竟谁说的对?

就在同一时刻,美国超市的货架上,“Tilapia”(罗非鱼)正以每磅8美元的价格热销。为何这种在中国水域横行霸道的鱼,在美国却成了香饽饽?

1957年,这种来自非洲的鱼正式被引入中国,当时的目的很简单:想给中国的水产养殖业添砖加瓦,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可谁能想到,这个决定却成了一场持续67年的生态噩梦,这种鱼的适应能力之强,远远超出了当初引进者的预期。

这种鱼有多能折腾?据渔民介绍,它们简直就是鱼类世界的“贝爷”,污水沟里照样活得滋润、缺氧环境一样能扛、护崽本领更是虎妈级别。

老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罗非就是地头蛇的性格,见到其他鱼类就恨不得团伙作战赶尽杀绝。这不,南方的许多水域都已经成了它们的自留地。

既然这么讨厌,为什么不把它们都打捞上来吃掉呢?

想是简单做起来难,难就难在野生罗非鱼有两大保命绝招。

第一招:数量实在太多。它们的繁殖能力简直是开了挂,一年能繁殖3-4次,每次产卵可达上千枚,这么算下来,就算天天打捞,也很难一网打尽。

第二招:体型太小。野外的罗非鱼很多都是“指甲非”,顾名思义,就是跟拇指差不多大小,顺带一些土味,食用价值极低。

可同样是罗非鱼,人工养殖的品种就不一样了,经过科学化养殖,这些鱼不仅体型可以长到1-3斤,而且肉质鲜美,刺少肉嫩。

据资料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的罗非鱼出口量就高达57,689 吨,罗非鱼在美国水产品销量排行榜上稳居第四,仅次于虾、三文鱼和金枪鱼。

美国FDA甚至建议民众每周至少食用半斤罗非鱼,充分肯定了其营养价值。

同一条罗非鱼,为什么野生和养殖的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究其原因,养殖罗非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低成本和短生长周期的特点。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这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得罗非鱼成为了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水产品。

这种鱼不挑食,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特别适合工业化养殖。

一个物种的价值,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虽然野生罗非鱼目前确实造成了不少困扰,但人工养殖的可是真香。

从“入侵者”到“经济鱼”的转变不难看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认识和利用中找到平衡点,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0 阅读:2